
文学中有支撑我们活得更坚强的理由.pdf
1页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 李金哲 美术编辑 施伟杰 我要把人间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 文学中有支撑我们活得更坚强的理由联系我们 qnbqnzk@上海作家系列访谈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协办张桢: 你认为目前中国原创儿 童文学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或 者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与国外优秀原创还有哪些差距? 殷健灵: 任溶溶先生写过一 篇散文, 题目叫做 《你开你的花, 我开我的花》 这句话, 十分适合 拿来形容写作者各自的创作诉求 和创作状态文学写作, 怕的是 向尘俗折腰, 也怕从众和流俗 因此, 写作者不得不有一点 “自说 自话” 不怕寂寞的清高, 要做潮流 的开创者, 而不是追随者或者东 施效颦的模仿者 其实, 每一个写作者, 都是一 朵独一无二的花, 各有各的颜色、 芬芳与美中国的土地如此广 阔, 历史积淀如此丰厚, 我们有各 自独特的成长经历、 生命体验、 文 化积累、 地域环境、 修养见识, 甚 至拥有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 我们笔下的儿童文学, 应该是异 彩纷呈, 丰富而又独特的可是, 多年来, 我们更多的是看到相似 的声音、 相似的风格、 相似的题 材, 彼此模仿, 彼此追随, 甚至自 我重复。
艺术如果失去了独创, 恐怕就不成其为艺术当早年一 些儿童文学的困惑早已成为 “常 识” (比如, 儿童文学可以表述一 切主题, 但取决于作家如何用头 脑用心经营这些主题) , 那么现在 我们更需要做的, 是让内心沉潜, 尽量多地剔除欲望和名利的诱 惑, 提升自身的综合修为和境界, 并且认清自己 “这朵花” 的独特, 开出别人难以模仿的 “美” 来 当然, 我们还需要更多地 “朝 向童真” 中国的儿童文学在艺 术之路上已经走得很坚定了, 我 们的一些现实题材儿童小说 (尤 其是少年小说) 绝不亚于国外一 流的同类小说但我们不得不承 认, 或许是因为中国作家的思维 方式、 教育环境和文化习惯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想象力多 多少少缺少一点让人叫绝的天马 行空, 我们作品里的童趣多多少 少缺少一点浑然天成的原汁原 味我们需要把 “儿童文学” 写得 更加 “朝向童真” , 需要对儿童情 趣的精妙把握, 需要更巧妙地以 儿童视角来表现繁复人生 陈莉: 无论在小说创作还是 散文写作中, 我都能感受到你对 “成长” 的关注、 对心灵的探索, 你 未来还会有哪些写作计划呢? 殷健灵: 我对自己其实也是 未知的, 不知道以后又会产生怎 样的新的兴趣。
努力想写一些自 己或者别的儿童文学作家没有写 过的某些事、 某些人、 某些主题, 以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但无论 怎样变, 不变的是我对人的心灵 和感情的关注目前, 正在进行 一个非虚构的写作计划 张桢: 曹文轩先生获得安徒 生大奖的新闻振奋了很多中国儿 童文学作家, 很多作家认为如果 不能拿国际大奖, 心中始终有遗 憾你如何看待获奖这件事情? 殷健灵: 获奖不是个人能控制的事情, 个人能控制的只有自 己的努力更何况, 秘鲁作家马 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早已警示过 青年作家:“只要把名利看作对自 己抱负的根本性鼓励, 那就可能看 到梦想的破灭, 因为他可能混淆了 文学抱负和极少数作家所获得的 华而不实的荣誉和利益文学抱 负的基本属性是, 有抱负的人如果 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那就是对这 一抱负的最高奖励……” 获奖固然好, 但不是唯一的至 高无上的标准, 对一个写作者最好 的奖赏恐怕是, 时隔五十年、 一百 年, 你的作品仍旧在读者中流传 正如读者将永远铭记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复活》 , 他们并不在 意托尔斯泰从未获过诺贝尔文学奖 陈莉: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 人关注和重视儿童阅读, 也有越 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思考面向孩子 的写作教学, 那么, 关于阅读和写 作, 你想对小读者们说些什么呢? 殷健灵: 文学阅读绝不仅仅 是拿来提高写作水平的, 而且, 写 作不是可以机械地被指导的。
我 总是提醒家长和老师, 不要用过 于实用和速成的心态来看待文学 阅读和写作 一个孩子, 可以从文学中寻 找人生答案, 也可以在文学阅读 的过程中为心灵塑形而写作, 一定是出于心灵表达的需要 少年时光总是充满了幻觉 一个少年之所以感到烦恼和忧 愁, 皆因对世界和自身的不了解, 因此, 如果一个人在年少时就能 得到忠告和指导, 从头脑中根除 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巨大的期 望, 也许就会获益良多 恰恰, 文学, 便是以艺术与和 柔的方式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 并且, 让你在了解真相的同时, 还 能找到心灵皈依,“身处淤泥心有 莲花, 沦为地狱向往天堂” 文学当然和新闻不同新闻 也告诉你世界的真相, 但是, 当这 些新闻形成文字之后, 新闻的意 义也就终止了文学不同, 文学 是生活的提炼, 是诗性的、 神性 的、 精神的、 终极关怀的, 它的声 音会在你心里余音不绝对于成 长中的孩子来说, 文学当中更有 人情之美, 有世界的奥妙, 有人心 中的温柔部分, 文学中也有哲学 ……这些东西, 其实都是支撑我 们活得更坚强的理由 倘若能在少年时多浸淫于文 学, 从文学中了解世界与人生, 你 的目光可能就会变得深刻与从 容, 一切并不美好的个人经历, 都 可能转化为心灵的财富。
哲学家塞内加说: 人对有准 备的、 理解了的挫折, 承受能力最 强, 反之受伤最重从这个意义 上说, 那些文学里的故事, 可以帮 助我们了解到人生的真实面目, 随时做好迎接 “坏事” 的准备, 更 何况,“坏事” 未必真的那么坏 (陈莉, 儿童文学博士, 北京 教育学院副教授; 张桢,《国际出 版周报》 编辑部记者 )文学阅读绝不仅仅是拿来提高写作水平的, 一个孩子 可以从文学中寻找人生答案, 也可以为心灵塑形而 写作, 一定是出于心灵表达的需要3新青年周刊第77期灵付出, 来不得半点虚假它来 源于作家的生活经历、 感悟生活 的能力、 丰富的知识以及删选和 提炼材料的天赋 这些, 是一般散文所应具备 的特质不过, 儿童 (少年) 散文 除了应该具备上面提到的 “真” 与 那些 “永恒” 的特质外, 或许还应 该具备另外一些特质 第一是情趣与诗意法捷耶 夫说: 散文是有翅膀的我想儿童 ( 少年 ) 散文的翅膀就是情趣和诗意 吧, 没有了这两只翅膀, 毫无诗一般 的轻灵因素, 散文就飞不起来, 它所 描绘的生活多半是粗糙乏味的 一定要有有趣的故事, 那情趣也是 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乏味的文字 怎么可能吸引小读者呢?康 · 帕乌 斯托夫斯基说:“每个真正的散文作 家都应当熟悉诗歌和绘画。
” 这句 话, 现在仍然适用 用发现的眼睛去描绘与孩子 有关的生活, 用具像新鲜的比喻 带孩子走进自然给孩子看的散 文, 必须是有鲜明色调的, 作家可 以像画家那样工作, 向画家学习 直接认识周围事物的方法 (这也 是儿童的典型特点) , 用初次的眼 光准确地观察和记忆, 然后充满 新鲜感地用文字去表现这时候 的作家, 和孩子一样天真, 会带着 强烈的兴致去描写生活——包括 所有的 “生活琐事” , 很可能每件 “生活琐事” 里都蕴含着让孩子感 到有趣的内核儿童 (少年) 散文 的文字一点都容不得马虎,“萝卜 白菜” 一样的语言是一种境界, 在 最浅白的语言里, 却能看到色彩 的层次, 生活的趣味与提炼, 诗意 的想象——它是一件真正的艺术 品我们要把一些人间美好的东西通过文字去传递给孩子, 情趣 与诗意, 可以成为他们生命初始 的底色 第二是亲和与平等这是一 种写作的姿态, 也是对题材的取 舍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 我们 的小读者和我们是平等的儿童 (少年) 散文的题材没有禁区—— 有许多问题是可以和孩子们谈 的, 除了日常生活的故事, 还可以 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谈谈人生、 爱情、 死亡、 失去、 背叛 等等所谓深层次的话题, 这里面 有些是他们经历过的, 有些没有, 却是他们将来的人生必经的。
我 的信心是孩子们给我的有一 次, 我去幼儿园采访, 问了他们关 于幸福和快乐的问题他们给出 的回答, 出其不意, 让我又惊又 喜, 他们告诉我:“幸福是一口很 深很深的井, 快乐是一桶水” ,“快 乐是嘴唇在哈哈大笑, 心在微笑; 幸福是嘴唇在哈哈大笑, 心也在 哈哈大笑” 如此的精确和深刻, 连大人都自叹弗如 “如同伟大思想总是产生于 内心深处一样, 作家的慷慨馈赠 也会永远赢得人们的心灵 ” 我 想, 儿童 (少年) 散文的写作者其 实正是做着这种慷慨馈赠, 它比 小说或者童话等其他文体来得更 直接, 小读者会感谢这样的赠与 总之,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 优 秀的作品一定是作家 “用心灵写作” 而不是 “用头脑” 写作的产物现 在,“用头脑” 写出来的作品太多了 陈莉: 我曾经在一个四五百人 的教师读书群里, 看到有老师谈及 你的 《爱——外婆和我》 , 并且引发 了众多老师的共鸣, 大家说到这本 书的阅读感受、 说到亲人之间的爱、说到如何面对亲人离去的伤痛等 等, 那一刻, 我再次深刻感受到: 文 学的抚慰是永在的 殷健灵:《爱——外婆和我》 是我自己最珍爱的作品, 因为她 是 “用心灵写作” 的产物。
张桢: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采访 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的文章, 她说 童心是她创作的法宝你认可这种 观点吗?你有什么创作 “法宝” 吗? 殷健灵: 只有这样的人, 才有 可能写出好的儿童文学——面对 复杂, 心怀欢喜; 洞彻世事, 保有 纯真若说还有什么 “法宝” 的 话, 还有 “真诚” , 向读者坦露内 心, 甚至 “真实到令人害羞” 张桢: 你认为真正优秀的儿 童文学作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你心中有理想型的代表作品吗? 殷健灵: 我曾用四个标准来 评判优秀的儿童文学: 清浅而深 刻, 快乐不浅薄, 伤感却温暖, 真 实不残忍罗尔德·达尔的 《女 巫》 、 凯特 · 迪卡米洛的 《爱德华的 奇妙之旅》 、 大野洋子的 《活了一 百万次的猫》 都是优秀的儿童文 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艺术, 是比之一 般文学要求更高的艺术真正的 儿童文学佳作放到成人文学中也 应是一流的作品, 但同时又要能 让儿童读出真味来所以, 就像 刘绪源说的, 只有当作家使尽浑 身解数, 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尽可 能地调集起来, 把生命体验浓浓 地凝聚到自己笔下, 而又能顺着 童心童趣指引让文字汨汨流淌, 这才有可能写出最好的作品来。
这样的要求有些高山仰止, 但很有诱惑力, 值得每一个有点 文学抱负的写作者去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