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条件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docx
8页MENTORLAWOFFICE上海明泰(厦门)律师事务所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作者:上海明泰(厦门)律师事务所赵广林律师(一)、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区别1法定不起诉也称“绝对不起诉”,其有两个特点:一、 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只要具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 只能作出不起诉;二、作出法定不起诉的原因是不应或无法对犯罪嫌 疑人追究刑事责任,即人民检察院没有或丧失追诉权根据刑诉法规定,法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是具有以下六种情形之一:(1)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 属于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的; (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所谓“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是指犯罪嫌 疑人虽然实施了达到犯罪程度的危害行为,但是根据法律规定不追究 刑事责任如: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损害后果的; 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的行为,不属于刑法第17条规定的应当追究 刑事责任的范围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 候造成危害结果的;构成正当防卫的构成紧急避险的;外国人在中国 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根据刑法第12 条规定的溯及力原则不应当追诉的。
2、酌定不起诉也称“相对不起诉”、“微罪不起诉”,其适 用应具备三个条件:一、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 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犯罪情节轻微;三、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 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所谓“免除刑罚”,依照刑法的规定,主要有:(第 10 条)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 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可以免除或 者减轻处罚;(第 19 条)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可以从轻、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第 20 条)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第 21 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第 22 条)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 处罚;(第 24 条)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第 27 条)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 28 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 罚或者免除处罚;(第 67 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第68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 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 351 条)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 除的,可以免除处罚;(第 383条)个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第 390 条)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 罚或者免除处罚;(第 392 条)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介绍贿赂行为的,可 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所谓“不需要判处刑罚”,主要指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较小, 综合全案具体情况,结合刑法和司法解释关于法定刑和量刑标准的规 定,认为不需要判处刑罚3、存疑不起诉也称“证据不足不起诉”,其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案件经过补充侦查,这是程序条件;二、证据不足,这是实质条 件由于对“证据不足”涉及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实践中有时难以 确定,因此法律规定“可以不起诉”而不是“应当不起诉”但“可 以不起诉”是一种倾向性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证据不足、不符合起 诉条件的案件,原则上应不起诉,特殊情况下,如被告人涉嫌罪行严 重、案件有较大社会影响等因素,也可以提起公诉二)三种不诉在立法规定上的区别1、酌定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的区别第一,法定不起诉的适用前提是对犯罪嫌疑人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检察院没有诉权或者丧失诉权酌定不起诉是可以追究刑事第二,法定不起诉是必须适用的不起诉,体现人民检察院的义务 和责任,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酌定不起诉是对可以提起公诉 的案件,经过分析和考虑而选择不起诉,体现人民检察院的权利,即 人民检察院具有自由裁量权2、存疑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区别第一,存疑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都是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的不 起诉,是自由裁量的结果;而法定不起诉是必须作出的不起诉,人民 检察院不能裁量。
第二,法定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适用前提都是案件事实已经查 清,足以认定对犯罪嫌疑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但 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而存疑不起诉的适用前提 是因证据不足导致犯罪事实未查清,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和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三)三种不诉在实践操作上的比较1、决定作出的程序不同法定不起诉,由承办案件的检察官提出审查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 核后,报检察长决定;酌定不起诉与存疑不起诉,均必须经检察委员 会讨论决定2、存疑不起诉的程序具有独特性(1) 补充侦查的次数刑诉法第140条只规定适用存疑不起诉必 须经过补充侦查,并无规定补充侦查的次数,也未规定是否包括人民 检察院自行补充侦查从维护刑事诉讼的严肃性出发,司法机关必须 力争查清案件事实,但在司法实践中如关键证据已灭失,经过一次补 充侦查表明确实无法弥补证据,即使再退回补充侦查也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直接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否则只会延长办案期 限,增加工作量,降低诉讼效率因此,《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第 286 条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前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补充侦查的次数即对于只补充侦查一次的案件,亦 可以决定不起诉。
2) 把握“证据不足”的条件对“证据不足”的认定涉及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实践中有时难以确定,应根据高检《刑事诉讼规则》掌握证据不足的情形:据以定案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证合理排除的;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而无法排除的从 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案件经过补充侦查又具有上述4种情形之一的, 就适用存疑不起诉但在实践操作中应该清楚,上述 4 种情形,是针 对每一起犯罪事实而言,并非把多起犯罪事实统一放在“证据不足” 和“不符合起诉条件”这两个条件里因此在犯罪嫌疑人涉嫌多起犯 罪事实的情况下,如果只有一部分犯罪事实的证据确实、充分,符合 起诉条件,应当就查清的犯罪事实提起公诉,同时暂不认定其他犯罪 事实即可,不应作不起诉决定四)、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 嫌疑人,认为可以不立即追究刑事责任时,给其设立一定考察期,如 其在考察期内积极履行相关社会义务,并完成与被害人及检察机关约 定的相关义务,足以证实其悔罪表现的,检察机关将依法作出不起诉 决定附条件不起诉,又称为暂缓起诉、缓予起诉、暂缓不起诉等,是 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性格、情况、犯 罪性质和情节、犯罪原因以及犯罪后的悔过表现等,对较轻罪行的犯 罪嫌疑人设定一定的条件,如果在法定的期限内,犯罪嫌疑人履行了 相关的义务,检察机关就应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附条件不起诉是以起 诉便宜主义为基础的,体现了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属于不起诉的 一种形式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有助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矫 正,促使其尽快、顺利地回归社会,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同时也符合诉讼经济、程序分流的目的1)适用对象不同附条件不起诉”仅适用于侵犯公民人身权 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可能判处一年 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涉嫌实施犯罪行 为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定不起诉适用于没有犯罪事实,或 者虽有犯罪事实但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存疑不起诉适用 于经过补充侦查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形;酌定不 起诉适用于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情 形2)适用主体的权限不同对于附条件不起诉案件,检察院享 有自由裁量权,即可以选择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对于法定不起诉 案件,检察院不享有自由裁量权,即应当不起诉;对存疑不起诉和酌 定不起诉的案件,检察院享有自由裁量权,即可以选择是否起诉3)法律效力和后续法律效果不同在法律效力上,对于被附 条件不起诉的,被附条件不起诉人有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考验期; 对于被法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以及酌定不起诉的,如果被不 起诉人在押,应当立即释放。
在后续法律效果上,对于被附条件不起 诉人,在考验期内有法定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 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在考验期内没有法定情形,考验期满的,人 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对于被存疑不起诉人,在发现新的 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可以提起公诉;对于被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 起诉人,人民检察院如果发现不起诉决定确有错误符合起诉条件的, 应当撤销不起诉决定,提起公诉4)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救济制度不同在法定不起诉、 存疑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中,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 书后七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对申诉的处理,由检察院根据案情 决定在附条件不起诉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 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检察员提出,人民检 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关联条文:《刑事诉讼法》第170、172-176、271-273 条;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286-289、303、304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