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力文化与青少年犯罪.doc
2页暴力文化与青少年犯罪【摘要】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从暴力文化的角度阐述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关键词】暴力文化;青少年;犯罪;预防犯罪学总结了犯罪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了文化原因良好的文化能从一定程度上抵制犯罪,相反,一些“恶”的文化却成为了犯罪滋生的温床针对这些“恶”的文化,有学者提出了“越轨亚文化”的概念所谓亚文化,是指“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它独立于社会上主导的行为和价值体系而存在,但仍然是这一主要体系的一部分生活在亚文化中的群体分享主导文明的因素,但也保持某些独特的行为榜样和价值观念[1]而只有当亚文化沿着其负向走向极端,越出社会主导文化体系,并与之相对抗时,才形成越轨亚文化越轨亚文化往往与犯罪有着直接关系暴力文化可以说是越轨亚文化中的一种,它是反映暴力行为发生过程、后果及暴力行为规范的文化[2]其往往衍生出暴力型犯罪暴力文化倡导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残忍的,用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理念,其所包含的暴力内容常常带有热血、刺激的因子,这些因子让人在实施暴力的过程中产生快意和成就感,这对于思想不成熟、易受引导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
一、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思想上的不成熟以及其特有的叛逆心理使他们极易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当今社会,暴力文化赖以传播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如小说、报刊、影视、互联网等等,尤其是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互联网,其传播信息的迅捷性使得暴力文化迅速席卷了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校园暴力文化的蔓延甚至产生了暴力美学,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崇尚暴力美,这很明显地折射在艺术创作中,如影视暴力、绘画暴力、文学暴力等,具体来说,就是在影视、绘画、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各种血腥、打斗、暴力的场面,创作者们为了使作品夺人眼球,甚至不惜用极端化的手法来表现这些场面,于是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不仅视人命如草芥,且血腥、暴力程度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如《电锯惊魂》、《死神来了》等,绘画作品也带上了血腥、阴暗的气息,甚至于文学也对暴力、武斗场面的描写乐此不疲虽说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多以暴力来渲染“忠义”、“义气”等,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暗示着一种英雄主义思想,并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学习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这种引导在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甚至于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除了艺术作品带有暴力因素之外,现今流行的各种网络游戏更是充斥着暴力当代青少年们沉迷于网游的不在少数,在网游中,“杀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当沉迷于此的青少年们在网游中快意“杀人”时,暴力因子也在他们体内快意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不难见到上述原因引起的青少年犯罪各种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充斥着网络,青少年打人视频更是频频出现在如今校园里,特别是一些初、高中以及中专类学校,“拉帮结派”可谓盛行,校霸之类的人物“叱咤”校园,在他们看来,做一个好学生远比不上成为校园里人见人怕的人物来的威风他们推崇如《古惑仔》系列电影中展现的所谓“江湖义气”,惯以暴力的方式解决矛盾,如青少年聚众斗殴事件,大多源于其中两人之间算得上鸡毛蒜皮的矛盾,却因为所谓的“面子”和“哥们义气”演变成群体斗殴,罔顾他人生命,罔顾社会道德,甚而罔顾法律暴力文化腐蚀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烙印,充满了暴力有理的隐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价值观取代了宽容的品质,使青少年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并暗示他们这个社会盛行暴力,增加了其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度,因此,青少年们很容易产生“以暴制暴”的逻辑,惯以暴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逻辑投射到平时的行为中,使言行举止带上暴力色彩,极易引发暴力犯罪。
二、相应的预防措施关于如何预防青少年因暴力文化而起的犯罪,笔者有以下几点意见:(一)加强青少年法律知识教育青少年阶段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在学校,而学校所教授的多是课业知识,极缺法律知识教育法律知识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大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教育,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设立法律基础课程如此,才不至于使青少年成为“法盲”而诱发犯罪二)遏制暴力文化的泛滥,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生活环境首先,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对宣扬暴力和暴力文化的产品进行管理其次,加大对传播媒体的控制力度对传播媒体关于暴力文化的传播进行限制再次,要强化大众媒体自律[2]加强媒体传播者的职业素质,严格节目审查,减少含有暴力内容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三)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暴力文化首先,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现代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转变思想道德教育形式,使其直观、生动、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其次,对暴力文化进行深刻剖析,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暴力文化,有助于防止青少年深陷暴力文化的泥潭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双方形成互动,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及时发现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纠正青少年的不健康思想。
参考文献:[1]李锡海.文化与犯罪的概念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1).[2]李锡海.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