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中考3年模拟试卷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06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六).doc
14页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六)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一、(2023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遥碧亭杨 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 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答: 2.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答: 二、(2023江西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过彭泽解 缙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 [注] 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字写出 三、(2023贵州中考)古代诗歌阅读,完成1—2题渔家傲①[宋代]曹 组 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 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渔家傲[宋代]净 端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注] 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1.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A.夕阳西下 B.落英缤纷C.船行江上 D.人声鼎沸2.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答: 文言文阅读一、(2023四川达州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吴山图记①归有光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②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③,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④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⑤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选自《古文观止》) [注] ①《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应吴县离任县令魏用晦之邀所写②高第:犹言优等,对官员考评的等级③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尸祝,即祭祀。
④惓惓(quán):留恋不忘⑤韩魏公:韩琦,封魏国公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①皆胜地也 ②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③而有辱也 ④固宜 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然 后 知 贤 者 于 其 所 至 不 独 使 其 人 之 不 忍 忘 而 已 亦 不 能 自 忘 于 其 人 也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夫令之于民诚重矣译文: 4.有人说一个“情”字将魏用晦、吴地百姓、吴地山川草木联系了起来,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答: 二、(2023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及世祖殂,和士开威权益盛,太尉赵郡王高叡等言于齐主,请出士开为外任会胡太后觞朝贵于前殿,叡面陈士开罪失,云:“士开城狐社鼠,受纳货赂,臣等义无杜口,冒死陈之太后曰:“先帝在时,王等何不言?今日欲欺孤寡邪?”仪同三司安吐根曰:“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太后曰:“梓宫在殡,事太匆匆,异日论之,王等且散。
葬毕,叡等促士开就路太后欲留士开过百日,叡不许,有中人知太后密旨者,谓叡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宜苦违?”叡曰:“吾受委不轻今嗣主幼冲,岂可使邪臣在侧?”遂更见太后,苦言之太后令酌酒赐叡,叡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言讫,遽出旦日,叡将复入谏,妻子咸止之叡曰:“社稷事重,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至殿门,又有人谓曰:“殿下勿入,恐有变叡曰:“吾上不负天,死亦无恨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叡执之弥固出至永巷,遇兵,执送华林园,令杀之叡久典朝政,清正自守,朝野冤惜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宁死事先皇 事:侍奉 B.死亦无恨 恨:怨恨C.执送华林园 执:逮捕D.叡久典朝政 典:主持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A.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B.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C.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D.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叡等大臣不顾太后阻拦拖延,执意要和士开外放任官。
B.高叡坚守道义,严拒和士开的贿赂,并一再冒死举报他C.即使明知直言进谏会带来杀身之祸,高叡仍然不改初衷D.高叡为人正直有操守,朝廷和民间都对他的死感到痛惜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叡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言讫,遽出译文: 三、(2023吉林中考改编)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吴隐之传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年十余,丁父忧①,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②过礼迁左卫将军,禄赐皆班③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④亲族,家人绩⑤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廉士以为荣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 ①丁父忧:遭父丧②毁:特指居丧时,因哀痛过度而伤害身体③班:分给,赐予④振:同“赈”,救济⑤绩:把麻纤维拧成线积累意识】1.文中“行人为之流涕”中“涕”的意思是 【语感意识】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冬 月 无 被 尝 浣 衣 乃 披 絮【崇德意识】3.博雅小组以“养德修身”为主题进行交流,请你参与并围绕上文中的人物分享个人体会。
小雅:我要像吴隐之一样,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我的体会: 答案全解全析古代诗歌阅读一、1.答案 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解析 第一问:筛选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即可第二问:这首诗犹如一幅山水画:鸟儿在亭内亭外自由飞翔,忽而远去,乍又飞还;从亭内往东望去,一派浩渺湖水,波光粼粼,荡荡涌流这样的山水风景,使人沉醉,给人以闲适自得之感2.答案 (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解析 后两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待在山后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一重青山由此体会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情境二、1.A 由“日斜”可知,时间是傍晚,不是清晨2.答案 (示例)驿楼之花香气四溢解析 颈联的意思是:官舍的柳树更添了几分翠色,驿站的花朵香气四溢据此补写即可三、1.C 认真阅读这两首词,“夕阳西下”“落英缤纷”只在第一首词里有,“人声鼎沸”只在第二首词里有,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情景是“船行江上”2.答案 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烦躁;换地添饵垂钓,是无奈;钓得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满足。
解析 根据“斗转星移天渐晓”可知,词人夜钓到天亮,而“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连木鱼声都觉得是“噪声”,心情是烦躁的;从官道穿行而过,换个地方,但也只能乘着轻舟到长江上去垂钓,一个“奈”字,体现出词人的无可奈何;“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此时词人的心情是兴奋的最后词人发出感叹:还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满足之情溢于言表文言文阅读一、1.答案 ①优美的 ②挽留 ③蒙受耻辱 ④应该2.答案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解析 根据句意断句即可3.答案 县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解析 夫:句首发语词诚:确实4.答案 作者以县令和吴民的相互思念之情作为文章之魂,以《吴山图》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无论是描写吴县秀丽的山川,抒发感慨或议论,还是记叙古代贤人的故事,都烘托了魏用晦的为官贤明和政绩突出文章以舒缓的语气叙说平平常常的事,却又紧扣颂扬魏用晦这个中心,因而不会使人感到牵强、琐屑解析 在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作答文章形散而神聚,表达了对魏用晦贤明和惠政的颂扬之情[参考译文]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划界分治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
其中最高的山,是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山,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至今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而太湖浩渺无涯,面积达三万六千顷,有七十二座山峰挺立其中,真可谓海内奇观了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县令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突出而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推出不少惠民的政策,百姓苦苦挽留而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当地百姓,于是有一位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送给他县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县令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受到他的恩泽而焕发光彩;如果县令昏聩,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因此遭殃而蒙受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可谓是增添光彩了有朝一日这里的百姓在青山秀岩之间选择一处风景优美之地,修建寺庙和道观来祭祀他,也是应该的可是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