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比较鉴赏《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pdf
2页2 0 0 8 . 0 4 Mo d e r n c h i n e s e x i a n d a i y u w e n 3 9 教导航备 毫无疑问,作为诗的别体——被称为“诗余”的词发展 到了宋代,已经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如果说李白杜甫是唐 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发展里程碑的话,那么柳永苏轼 就是宋朝婉约和豪放词风发展的珠穆朗玛峰本文用比较分 析的方法对柳永和苏轼的扛鼎之作《雨霖铃》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进行鉴赏,希冀通过对两词的比较分析,使读者 更好地把握两个词派独特的审美意境与艺术风格 一、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不同风格 作为宋代词坛上主要两大流派,其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 术风格婉约派作品语言委婉、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 情婉转缠绵,情调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画精细,题 材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其代表词人有柳 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气魄大而毫无 拘束,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代 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二、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 柳永,生年不详,卒年在1 0 5 3 年左右原名三变,后改 名永,排行第七,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 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创作作品 以慢词居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婉转, 作品中有极强的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 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 判,主张改革弊政,后以“谤讪朝廷”罪名被贬到黄州他 学识渊博,乐观旷达,词风豪迈大气,虽然数次遭贬,但不 仅未能使他沉沦颓废,却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更深刻地 表现内心的情感波澜 三、两词不同的创作背景 当时,柳永仕途失意,心情压抑颓废,决定离开京城到 外地去发展但作者一想到自己要与爱人分离,失去爱的慰 藉,便痛苦万分,离别的伤感之情无以表达,这首词就集中 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而苏轼在来黄州之前,因为 “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愈挫弥坚,尽 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书写的就是郁 积在他胸中的块垒,虽是在抒发苏轼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 比较鉴赏《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彦科 主题思想——归纳表现手法和写作特 点按部就班,千篇一律,教学方法单 一,必然导致学生毫无兴趣,无法调动 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教学,久而久之, 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出“台上滔滔不绝, 台下昏昏欲睡” 的尴尬局面,无法达到 既定的教学目标。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握 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意地 打破固有的教与学的思维定势,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灵活教法,有利 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文言文学习 为例,与其堂堂课带着学生逐字逐句不 停地翻译、讲解,不如让学生出一份新 颖的文言文小测验试卷,从出题、考 “学生”到阅卷,即让学生体会一下当 “老师”的乐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 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又达到了教 学目的,可谓一箭双雕在学生现有的 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基础上,活用教学 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牢固观念, 以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学习为基石,促 进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根本改 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 阅读教学真正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活动,促使阅读教学得以良性循环 (三)注重实践,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 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 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语文阅读教 学中可采取如下实践活动,如改写或续 写文本、开展故事会、举办读书交流活 动、编演课本剧、设计广告词、编写短 消息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 择任意一种形式进行表达,利用广播、 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实践活动 的渠道。
为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材 内容,促进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参 与度,还可设计灵活多样的评比方式, 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自我 评价等,这样既调动了积极性,在一定 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造 力,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受到程度不同 的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 验,激起感情向高层次升华,最终提升 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中的 教师、学生、教材( 文本) 的地位、关系 和作用作了新的界定,阅读教学是教 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 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是阅读教学活 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 师更应努力地营造平等、民主、宽松、 和谐的阅读氛围,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搭 建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平台,以激活 学生阅读的思维和想象力,尊重他们富 有活力和创意的阅读感受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契机,给予学生自 由驰骋、创造的空间;只要我们相 信、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在 体验;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挖 掘、提升和塑造学生独特的体验,学 生的个性就会自主地发展,也就能达 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 胡 适. 教育心理学[ M ] . 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3 . [ 2 ] 孙忠芳. 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J ] . 语 文教学研究, 2 0 0 5 , ( 7 ) . [ 3 ] 聂润根. 阿Q 的精神胜利法[ J ] . 现代 语文(文学研究), 2 0 0 6 , ( 1 2 ) . [ 4 ] 姜向阳.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J ] . 山西教育, 2 0 0 6 , ( 1 6 ) . (肖梦华 广东省阳春市第一中学)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M 4 0 x i a n d a i y u w e n 2 0 0 8 . 0 4 教导航备 但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四、两词的内容大意 《雨霖铃》前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地点和节序,时当 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骤雨滂沱之后,继 之以寒蝉凄切,无处不凄凉兰舟催发”以直笔写离别之 紧迫,促使感情深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形 象逼真,如在眼前念去去”实乃词人内心独白,在如此 广阔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 可以想见词下阕的“今宵”三句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 画面充满凄凉的气氛此去经年”四句用情语,别后纵有 良辰美景,只能徒增惆怅而已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又如众流归海,看尽而 未尽之致纵观全词,冷落凄凉的环境和委婉、凄清的离情 跃然于行间而《念奴娇》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 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 都概括进来了寻找到英雄周郎后,紧接着就开始勾画古战 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毫 无疑问,回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词人这时一定会 激动异常下阕一个“遥”字把读者从现实之中带到三国战 场,先以美人衬托英雄,再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出 众才华和动人姿貌,继而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 烟灭”刻画周瑜面对大战从容闲雅、克敌致胜的儒雅风度。
后文中“故国神游”“人生如梦”两句虽有一丝壮志未酬的 苦闷之情,但更多的是显示出词人旷达的乐观主义情怀总结 全词,大江奔流的气魄和乐观旷达的胸襟表露无疑 五、两词的不同意象与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而将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某种意境 《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承 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 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词人把杨柳、 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与自己伤感别离的痛苦 感情融合在一起: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晓风 (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词人把这 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 境整体环境和痛苦感情的完美结合,使情寄托在景中,景 中蕴涵着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意境为最上,有意 境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非独为景物也,感情亦人心 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无 境界苏轼的词就实现了这种境界美词中“大江东去, 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中的“大江”这个意象把长江之水 奔流不息的景象描写的波澜壮阔,从而衬托出词人的开阔胸 襟和豁达心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 “乱石”“惊涛”两个意象则勾画出一幅古战场鏖战拼杀的 壮美意境 六、两词的情感基调 《雨霖铃》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凄清、伤感的画面一 个“寒蝉”,一个“凄切”使人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 紧接着“无绪”,“催发”点出了作者对离别的烦恼,对于 情人的依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更把依依惜别 之情推向了高潮,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至此,惜别之情已 发挥到最高处,一个“念”字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 启“千里”而一气流贯,此后“去去”两字连用,则愈显出 激越的声情下阕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在表明伤离惜别并 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清秋节”一句则层层 加码,极言当时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是甚于常时今 宵”三句展现了作者在异地他乡,没有情人做伴,而感到的 孤独惆怅,更体现了双方情谊之深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于何人说”巧妙收尾,再次把离别的不舍推向高 潮全词以对情人的依恋,分别的不舍为感情基调,把伤感 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念奴娇》中大江、故垒、乱石、惊 涛、千堆雪描写的雄浑壮阔,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 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 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 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把 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从而奠定了全词豪 迈、奔放的情感基调。
七、两词的艺术特色 《雨霖铃》的首句“寒蝉凄切”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 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 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 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 情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明确了,因为“长 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词人此刻到了 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 着凄切的蝉声,看到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 浓这种融情入景的手法把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 得不别的心情描写得婉转缠绵《念奴娇》全词虚实相济, 行文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实写赤壁险要形势, 虚写火烧曹营的壮景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 煌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 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 今来,哲理与人生,在气势豪放、壮丽恢弘之中表现出来 其上阙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 荡,热烈奔放;其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 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 全词入声韵,短促有力,彰显了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激烈 悲壮的豪放词风。
(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结构框架如下) 参考文献: [ 1 ] 罗立刚. 婉约词[ M ]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6 . [ 2 ] 张养年. 豪放词[ M ]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5 . [ 3 ] 王国维. 人间词话[ M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 (杨彦科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