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论西欧中世纪文明和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差异.docx
7页简论西欧中世纪文明和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差异【摘要】中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确立与发展的时 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所谓的“黑暗时代”依然闪耀着文明 的光亮,中世纪文明有其独特的特征与价值而与之并存的 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文化,它们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是彼 此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关键词】中世纪;封建社会;文明;文化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 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威尼斯人马可?波罗 远游中国并在元朝为官,他归国后写的《游记》,报道了胜 于西欧的中华文明繁盛景象,使西欧人大开眼界,了解到远 东还别有一种文明胜地由此可见,西欧的中世纪文明与中 国的封建文化在历史上并存且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世界上各 个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活动和 产物,都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 点和优缺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历史 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做出的宝贵贡献,都应 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尊重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楚的明白各自 文明的特质与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西欧文明是西欧历史发展中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精神 文化交互作用、有机综合而形成的动态的文化共同体。
西欧 中世纪文明指西欧各国作为历史整体,进入封建社会所逐步 发展起来的一种阶段性文明形态它开始于西罗马帝国在公 元476年灭亡后西欧建立的一系列日耳曼国家,在公元11 世纪至公元1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公元15世纪至公元16 世纪西欧兴起文艺复兴之时,它逐渐走向衰落中国封建社 会自战国时始自清代时末,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欧进入封 建社会时,中国已经走了将近一千年封建社会的历程,相对 于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来说中国则经历了南北朝、隋唐、宋、 元、明等朝代,而中国落后于西方,便是在明朝开始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到公元8世纪的法兰克帝 国加洛林王朝的所谓“文艺复兴”之时,已基本确立,西欧 的一种基督教文明的整体也已形成公元8世纪至10世纪, 除了伊斯兰阿拉伯文明还占据西班牙一角外,基督教的传播 几乎遍及整个西欧,和封建政权更紧密结合,取得绝对统治 地位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拥有极大的经济政治特权,建 立教阶等级制度,严密的教会组织遍布西欧各国,它是有巨 大统治力量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它又是占绝对统治地位 的意识形态,基督教的神光笼罩着整个中世纪西欧的精神文 化基督教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思想主宰地位,它作为普遍 唯一的精神信仰,牢牢控制着西欧人的心灵,起着精神枷锁 的作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此后,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中国人自 古以来就没有西方人那样强烈的宗教情结,但是以上三教的 思想体系又深刻的影响着世人儒家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整 个中华文明,规范着封建伦理道德,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精 神支柱道教是我国正统宗教中惟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又有 国教之称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因此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 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隋唐盛世也是中国 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儒教道教佛教都不曾具有绝对的统治地 位,所以说中国的宗教组织是比较松散的宗教势力的膨胀导致宗教不仅在思想文化上占统治地 位,而且教权可以与君权相抗衡这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 即中世纪欧洲教皇与世俗君主的权力斗争,而这在中国历史 上是不存在的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从11世纪起,历经两百 多年,几经曲折反复,互有胜负,最终以前者失败为结局, 这对西欧中世纪文明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但在中国教权是 难以与君权相抗衡的除此之外,西欧中世纪的封建领主集 经济权、私权与公权为一体,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 状态,向君主集权的民族国家过渡,经历了漫长时期;这和 中国早就有君主集权的封建王朝、保持民族国家的统一,有 所不同。
封建割据和君主集权、王权和教权之间有错综复杂 的矛盾与斗争,教皇为维护其至上的神权,往往反对君主集 权和封建割据势力结盟于是,中世纪鼎盛期西欧的政治局 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状况第一种类型是消灭封建割 据,基本上建立君主集权的民族国家第二种类型是由于种 种原因长期陷入封建割据状态,但民族地区的城市工商业得 到较大进展,形成统一民族国家是大势所趋,只是进展缓慢 而在中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西欧的中 世纪时期,中国的隋唐、元、明都是相对的统一的朝代,隋 代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状态,元朝的忽必烈君臣以‘混 一四海”为己任,建立了一个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 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疆域最广的朝代由于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绝对统治地位所以宗教统治对西方文 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西欧中世纪文学主要分为四大 类: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城市文学以及人民英雄史诗中 世纪的教会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伟大的诗人但 丁的《神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文学所不同的是 但丁肯定现世幸福,并证明教皇无权干涉政治在教会文学 以外,中世纪骑士文学是半教会半世俗的东西,亦带有浓厚 的基督教色彩。
中世纪封建主义阶级的文化,在骑士文学中 得到了鲜明的反映,骑士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产物骑士精神 在十字军东征中逐渐形成,骑士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 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骑士文学的内容是描写骑士们所谓 的“典雅的爱情”,其中心主题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 拜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所隐含的内涵更多的是男性的自我完 善以及对上帝的爱由此可见,中世纪文学与宗教密切相关 而中国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传奇等,无论是在 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与以上的文学都不相似,从整体上说几乎 不具可比性譬如,中国古代的侠文化是以男性为中心,以 忠义为主旨,绝少写到爱情,与西方骑士文化不同之所以 把它们拿来一起看,是为了在总体上把握文学背后所隐含的 历史时代话语,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化是多层面的,除了宗教文化与文学之外还包含学术 文化,学术交流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中世纪西欧的学术文 化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大学的建立大学本义指会社、社团、 行会中世纪西欧兴建的大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仿照当 时的城市行会,为着教育的目的和保护自身的利益建立的教 学同业行会它向世俗社会开放,招收各地乃至来自各国的 学生;采取大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拥有较多专业的教师,实 行集体授课;它除传授基础学科课程外,展开高深的专业学 科的教学与研究,它是教育兼学术研究的中心。
创立大学是 人类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它突破了原来由基督教会垄断的 教会学校的封闭性、狭隘性,开创了一种规范的世俗化、专 业化的高等教育,教育内容不再像教会学校那样局限于“七 艺”和传授《圣经》与神学知识,而是大量地输入了世俗使 用的学科这标志着西欧中世纪盛期的知识水平大为提高, 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飞跃而在中国古书《大学》中有言‘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但是中国在封 建时代始终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国历史上的岳麓 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与中世纪的大 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不属于一个类型,它们不是现代大 学的雏形这也是中西方在教育制度上的差异西方自中世 纪起已有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与大学机构,而中国的科举制自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起到1905年才被废除所以说,在中国 当代大学中所显出的弊端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解决这些弊 端上可以借鉴一些西方的教育理念诚然,如白鹿洞书院的 提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仍有 其价值与意义西欧中世纪并非是一个横亘在光灿的古代希腊罗马文 明和近代西方文明之间的一个“黑暗时代”,并非是一个野 蛮、专制、愚昧的“宗教时代”与“信仰时代”。
中世纪的 三大奇迹‘大教堂、神学大全和《神曲》”已经代表着中世 纪文明的亮点西欧社会在专制的封建制度之下依然闪烁着 文明的光芒与西方相对的东方古国中国,亦经历着漫长的 封建时代,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 巨大的差异,而正是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融 合,在差异中更见彼此的特质文明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 一体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求同存 异中才能实现文明的进步参考文献:[1] 马可?波罗,余前帆,《马克?波罗游记》,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o[2] 雅克勒高夫,徐家玲,《中世纪文明》,上海,格致 出版社,2011o[3]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o[4]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o[5]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o[6] 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