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96155649
  • 上传时间:2024-0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7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一词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 述的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 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的“德性”在当时的儒家看来就是指“人 的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 道德品质,有的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对“德性”的直接定义和解释,在 其他典籍中十分少见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的理解寓于对“德”的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看 作道德的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 “德”看作为接受天命的前提,提出了 “经德秉哲”、“敬德”、“明德”的要求在西周之前, “德”还与“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的重 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的最高心得及至先秦,“德”的涵义拓展为“外得 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 于人,内得于己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英语作virtue。

      中国古代 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又指德行道家认为德是道的表现形 式,即是'道'的内涵本质这一解释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的 理解,是中国道家式的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 事物的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的表述:“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 用语⑴指道德,品质……(2)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的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的,是谓 有德”,“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的显体”,因此,道教特别 注重道士的个人德性品行的修行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辞海》对“德”的解释 是:“①道德,品德……④事物的属性……⑤中国哲学术语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 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而较之《辞海》不同的是,《辞源》没有《辞海》中⑤一说,而增为 “⑤五行之说称四季中的旺气”对“德”的认识,《语言大典》比较完备,共列20条释义除了其中8至20条与本文讨论 的意义不是直接相关外,前7条都是对人之德的认识①〔virtue〕:道德品行的特征〈美德〉 〈缺德〉〈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②〔character〕:优良的道德品质的总体,常指道德 上的坚定和卓越,加上果断、律己严谨、高尚的伦理观念、有魄力和善判断〈君子进德修业〉; 3〔political integrity):坚定地按照政治原则办事,非常笃实、诚挚和正直,不搞欺骗、权 术、虚伪和各种肤浅的手法〈德才兼备〉;◎〔kindness〕:好心的行为和事实;⑤〔mind〕: 一个人的思想、倾向或愿望的集中的固定的方向〈同心同德〉;©〔morality〕: 一个人或一 种文化在道德上的惯例,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德行〉〈德操〉;⑦〔responsibility〕:道德上、 法律上或精神上负有的责任〈社会公德〉。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virtue, character, political integrity, kindness, morality, responsibility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涵盖“德”的全部内容,也 就是说,对于“德”这一概念,在英语中不能找到一个完全匹配的语词来对译,但前述每个 词语都无疑又包含着“德”的内容由此可见,“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即“人之德;一是从纯哲 学意义上指事物的特殊属性,是“物之德”道家对待“人之德”又有两种态度:一是“人 含其德”,将德当成一种内在的、观念的理想境界,主要是强调“德”的修炼和养成;另一 种是“外立其德”,将德当成外在的、实践的行为准则,主要强调“德”的实践道家主要 思想主张在于“人含其德”儒家强调“外立其德”主张人应当有符合礼仪的德行,同样也 具有理想的人格性与内在道德性的卓越德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中则被普遍关注,也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理论 这里仅就其中述及的对德性概念的认识作做梳理,从中去体会和把握德性的本质一) 作为向善的“品质”大多数西方思想家把德性理解为一种向善的品质希腊语”arete" 一 词在荷马史诗里,被用于表达任何一种卓越,而这一词后来被译成“德性”。

      就是说,德性 也就是任何一种卓越,是对人的一种品质的描述在英雄史诗所描绘的社会形态中,卓越与 德性可以作为同一概念,共同描述这样一种品质:它们能够使人做到他或她的角色所要求做 的事情赫尔曼•弗兰克尔则这样认识德性:德性就是维持一个充当某种角色的自由人的那 些品质,德性就表现在他的角色所要求的行为中②(二) 作为确保成功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把人的德性看作一种使人成 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新约》的德性观在内容上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但事 实上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的逻辑和概念结构相同,认为一种德性是一种品质,它的践行导 向人的目的实现,而阿奎那糅和了亚里士多德和《新约》,但依旧把德性指向实现人的特有 目的人的品质三) 作为去恶的品质作为中世纪的观点,奥古斯丁的神学德性观则认为人类生活的叙述, 就是作为主体的人负有一个使命,而完成这个使命有许多的恶为障碍,完成这个使命取决于 他们对人类善的特殊占有,因此在他看来,所谓德性,就是那些能够使恶被克服的一类品质, 是使人完成其使命,走完其旅途的品质也就是说,德性就是那些使人能够在他们的历史旅 程中幸免于恶的品质四) 作为“能力”和“力量”。

      柏拉图在他的《美诺篇》中已经表述了德性乃是获得善的能 力的涵义,即德性并不是善本身,而是成就善的能力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也认为德 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卢梭把德性视为“灵魂的力量”,德性是寓于灵魂之中的无价精神 著名怀疑论哲学蒙台涅则说:“力量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也有同样 的认识,“德性与力量我理解为同一的东西”,就人的德性而言,“就是指人的本质或本性, 或人具有的可以生产一些只有根据他的本性法则才可理解的行为的力量能力”和“力量” 是这些理论学说的中心词事实上,英文的“德性”(virtue)源于拉丁文的rirtu,本意就是“力 量”五) 作为“手段”或“习惯”功利主义思想观的哲人们则认为德性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 或者是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富兰克林说,德性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外在关 系,培养德性就是最终让幸福在人间或天堂获得成功爱尔维修则在“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 价值的惟一而普遍的标准”③观念指导下,把德性看成是一种利己的行为习惯而伏尔泰 则说“美德就是那些使人高兴的习惯”④当然,德性作为“手段V “习惯”也是“达到目 的的”、“让幸福……获得成功的”、“使人高兴的”“手段”或“习惯”。

      六) 作为“感情”或“欲望”道德哲学家罗斯尔这样看德性,“德性就是感情,也就是说, 它是与由一种较高层次的欲望所规范的那些气质和倾向相关联的”⑤甚至他还进一步强化“欲望”之说,把“基本的德性”界说为“依据正当的基本原则去行为的强烈的和正常有效 的欲望”⑥把“德性”直接看作感情,这也是一种新的视角,并且在他的认识中,我们可 能更要注意其落脚的“气质”和“倾向”连同“情感”,我们感受到他对德性理解具有的心 理意义七) 作为获得性人类品质麦金太尔通过对历史上德性观的反思,把德性定义为“是一种获 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 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⑦他虽然说这一定义是以“公式化形式”,“不完全的和暂时的”, 但他对这一定义充满了肯定,是一个“初步近似于适当的定义”,“它已经阐明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⑧从上述各种德性观可以看出,这些观念没一个单一的、中心性的和核心的德性概念正如麦 金太尔所言:“即使在我已粗略描述的相对一贯的思想传统内,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的、 彼此不相容的德性概念因而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德性概念,更不用说统一的历史了”⑨我们的认识也仍然离不开前面诸多思想家的巨大智慧,仍然要从他们的思想中得到启迪甚至 直接的指导。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对于德性理解的一些关键词:“道德”;“自然禀性”,“本质”, “本性”,“品质”,“特殊规律”,“特性”;“卓越”,“力量”,“精神”,“手段”,“行为习惯”, “感情”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术语,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德性”的理解中 认识到,德性的基本内涵就是“德”而在西方伦理思想中,“善的理念”作为对德性内涵的 普泛的核心的理解,我们可以说,“道德”就是德性的基本内涵从思想家们对德性的各类 定义,也不难理解到,对于德性的“卓越”,德性所蕴含的内在“力量”,是大家共通的认识 那么,对“德性”理解就有三个层次(而不是三个方面):一是德性其核心内涵就是“道德”; 二是这个“道德”的存在形式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绝不是指外在的体现道德要求的规则、 律令),是一种生命的构件;三是这种品质是卓越的,具有美善性,这种品质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是一种生命力量(而不是社会力量)由此可以得到我们对德性的初步定义:德性是 指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德性”首先是立足于 “人”的德性,不去指称世界上别的事物;“内在的”强调德性的主体性,是人自身的生成 性要求,因而区别于社会之于人的要求的所有具体的(道德)生活条例;以“道德”为核心标 示着德性的伦理学基础及其主题方向,同时又区别于道德本身;“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 是其本质特征,具有卓越性和生命能动性;“精神品质”是德性的本质,表明德性是人的精 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承认了德性的“卓越”及“力量”,也就是认识到了德性的功利 性特征和获得性意义,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德性是一种引导成功的好品质四德性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品质,但德性的内涵又是具体的那么,哪些东西就是德性?《尚书》 曾把“正直”、“刚克”、“柔克”称作为三“德”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 派创造了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和方向孔子建构了“仁学” 伦理体系,《论语•阳货》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在孔子的 仁学伦理体系的诸德目中,又以“孝悌”为本,也就是说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对人的关怀 和同情在《伦语•颜渊》中又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突出强调德中的“忠”、“信”、 “义气春秋以后德的涵义进一步丰富《左传•文公元年》:“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 卑让,德之基也谦虚谨慎在这里开始作为人的德性的重要内容《左传•文公十八年》: “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以后,儒家多发挥孔子之说,对道德 的理解不断深化《孟子•尽心下》说:“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强调以“礼”为 主德而老子则认为清静无为就是德,不有意讲求德行才是有德之人。

      庄子又有新说,在《庄 子•人世间》认为人的最大之德就是知天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里 的德应该是指一种内心的修养此外,对德的具体涵义还有许许多多的理解《礼记•中庸》 说:“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周礼•大司徒》“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对德的意义大大扩展了,其新意还在于把“知”纳入了德目表《管子•正》将“爱民无私” 谓之德而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认为“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由此可见,德 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具体的这些德目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形态就是德性的内涵西方哲学、伦理学事实上更专注于对德性德目的把握在荷马史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