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三槐堂王氏源流.docx
6页三槐堂”王姓源流姓与氏姓是标志家庭系统的称号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 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古 代贵族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我们今天说的与原始社会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 是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从战国时代起,随着宗法制度的崩 溃,姓与氏已无区别,也就是郑櫵所说: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 后,姓氏合二为一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正式从文字上把姓与氏合 一此后,无论说姓,还是谈氏,都是专指姓而言太原王”立族开姓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探寻自己的姓来自何时何地,有哪些伟人、胜迹, 如何变迁是亿万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是血浓于水的恒古不变的情结本文参 考近年一些学者对姓氏的研究成果及《百家姓书库》 ,来探寻我“三槐堂” 王姓的起源和变迁王姓是当今中国社会数一数二的大姓,显赫的大姓有多重来源先 秦时 期的王子王孙以王为氏,标榜其天潢贵胄的高贵出身,这是王姓的主要来源, 而其中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姬晋以王为氏又是王姓中国人的主要来源史 栽:周灵王生有二子,太子姬晋(公元前 565年~549 年),次子姬贵太子 晋 15 岁即辅佐父王治国,周灵王 22 年(公元前 550年),都城洛邑(洛 阳)附近的瀍、洛两河水位暴涨,危及王宫安全, 周灵王害怕水淹京都,决 定堵塞瀍、洛河。
太子晋以民为重,认为壅水必然危及农耕,直谏堵塞之不 当,而被贬为庶人太子晋郁郁不乐,赍志而殁,年仅 17 岁其子宗敬(有 的书写宗恭) ,在周王 室任司徒,此时,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周室衰微, 他毅然隐退,避乱迁至太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因宗敬是周王室嫡传后裔, 当时太 原人就称宗敬一家为王家,意为王子王孙、王室之家,久而久之,宗 敬一支就以王为氏了其后裔尊太子晋为太原王氏立族开姓的“太始祖”,宗 敬则为“太原祖” 东迁琅琊王自从东周太子晋的独生子宗敬在太原郡开姓立宗以来,尽管经历春秋末期 与战国三百多年(公元前 549 年至 247 年)战乱,其后裔在太 原郡尚称 安定然秦始皇一统天下不久,秦将王离兵败巨鹿自殉西 垂难以立足, 王离长子王元率族人自河、洛、渭、汾迁徒至琅琊(今 山东临沂、诸城一 带) 王离的祖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王氏世代这是太原姬姓王氏第一次大 搬迁,王离次子王威仍留太原,继续太原王氏王离的祖父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王王翦,是太原王姓中第一个彪炳史 册的武将,是太子姬晋的第十八代裔孙王翦、王离祖孙三代仕秦昭襄王、秦 始皇、秦二世,历三朝为大将军始皇十一年,王翦领兵击破赵国的阏与,拔 九城,十八年灭赵。
十九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秦王令王翦攻燕,平 定燕蓟而还秦王又令王翦的儿子王贲击荆灭巍,平定三晋始皇二十二年, 王翦率兵攻楚,斩杀楚将项燕,平定西陵荆襄大批城邑,再经一年,活捉楚王 负刍,扫荡楚国,继又南征百越与此同时,王贲率军平定了燕、齐等地公 元前 221年秦始皇平定了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建立中华民族第一个 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王翦被封为“武城侯” 秦二世胡亥时,王翦、 王贲父子先后去世王离接任大将军秦二世三年,王离率兵与项羽大战于巨 鹿项羽破釜沉舟,作战勇猛,俘获王离,王离自殉谢世其长子王元东迁琅 琊,为王氏琅琊祖次子王威仍留太原,太原王氏的繁衍与播迁本文不予评 述汉、魏时期的琅琊王琅琊王氏的始迁祖王元在琅琊平静的度过一生,传子王廷臣、孙王乐, 均超逾伦匹、萧然无累三传其曾孙王吉、琅琊王氏家族出现转机,《汉书 王吉传》称:“王吉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丞,迁云阳令,累官为谏议大 夫 ”吉子骏,于公元前 32年至公元前 7年汉成 帝刘骜为司隶校尉,擢京 兆尹,后官至御史大夫,终封明义侯骏生二子:王崇、王游王崇,汉平帝 时,授为大司空、封扶平侯琅琊王后裔王遵:后汉中大夫、义乡侯。
遵生子音,字少玄,官至大将 军音生四子:谊、睿、典、融王融官至南康尹,生二子:祥、览王祥是 历史上有名的卧冰求鲤的大孝子,魏末拜司空太尉封侯弟王览官至光禄大 夫 琅琊王自王吉至王祥、王览皆在汉魏担任要职, 有累世之美,遂成世家身系两晋兴亡的琅琊王琅琊王姓家族,始兴于汉 魏、两晋,鼎盛于东晋、南北朝,在这段历史时期中,这个家族出现过众多出 类拔萃的人物居《晋书》南朝宋、齐、梁、陈四史和《世说新语》等书统 计,琅琊王氏有史可考者约 294人,有 207 人进入仕途,且大豆担任要职, 位至宰相三公者,大有人在,其中对历史影响最深者当为王衍、王导、王墩 此三人身 系两晋兴亡,关乎国脉社稷王衍:为王祥的祖孙,王导、王墩的祖兄,王衍一直在西晋朝中担任要 职,做到中书令、尚书令、司空、司徒,身居宰辅之重,权倾当朝然而他又 是一名“玄学家” ,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无可厚非,但清谈误事,尤其是在 八王之乱、外强入侵时期,则要误国西晋灭之,王衍是难辞其咎的王导:王览长子王裁之子王墩:王览次子王基之子东晋政权的建立、 司马睿在健康(今南京)登基,全靠王导、王墩的拥戴作为开国功臣的琅琊 王氏,自然功不可没司马睿称帝后,以王墩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如三 司、 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川刺史。
王导为侍中、 司空、录尚书、领中书监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权倾天下当此之时也王姓后 裔纷纷从琅琊、临沂南渡江或西入湖、蜀,造成中原文化的中心南流东晋虽偏安与江南,但与战乱频仍、满目疮痍的北方相比,毕竟得到 了暂时的安定,老百姓有了生养生息的机会江南大规模的开发,长江流域的 发展,中国的正直、经济南移,正是从东晋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论,王导、 王墩在创造东晋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已使他们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历史人物 王导前后执政几十年,历元、明、成三帝,官至太傅,卒谥清献其子孙位居 要津,养尊处优数百年,始终为门阀大族王氏族群风流满晋书 考之琅琊王氏家族,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加之生活优裕,藏书 丰 富、家学渊源,大多能努力向学,有所成就或博文、或专政,涌现出众多历 史名人人物虽多,又以西晋三朝宰辅太保王祥、胞弟王 览及从兄王雄(隐士)的子孙占绝大多数,其荦荦大者有:王義之与其子王献 之,四世孙王僧虔其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为历代学者所崇 尚,遗墨成国宝王戎(竹林七贤之一) :晋惠帝时, 累官至尚书令、司徒王坦之、王彪之:官至尚书,秉政当朝、纲举目张、百 揆是赖,是为麟台鳳阁之范畴尚书补射王珣:未老当朝,哀册谥仪皆珣手 笔,大有汉代贾谊之摛藻撷华,称大制作。
晋武帝驸马王济,起家中书郎,累 迁侍中,精通《老》、《庄》、《易》,逸才夙著、玄理请言,袞袞满朝,推 为独步,与太尉王衍同膺一世龙门之高誉文学家王僧儒:诗文丽逸,卓绝一 时,原均辑有诗集,虽散佚,但在文学史上留有美名出上述者外,其他如文 学方面有:王融、王籍、王规、王训、王泰、王筠、王锡、王彬等史学方面 有:王韵之、王僧虔、王智深等谱牒学方面有:王彪之、王准之、王僧绰、 王俭等 书、画、乐、舞、法律方面有:王凝之、王僧祐、王志、王冲、王 微、 王弘、王褒等琅琊王氏的精英人物弘博渊雅、迥超恒人,在西晋、南 北朝时期所做出的贡献,不但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而且在王姓家族史上留 下了风光卓绝的篇章世泽绵延的“三槐堂”王氏“三槐堂”王氏之始祖王祐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第二十世孙, 北 宋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西部莘县)人,出于琅琊王,系东周周灵王太子晋一脉 相传《宋史王祐传》记载:王祐生于大名府一个仕宦之家, 祖父王言,仕 唐黎令,父王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公元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登 位,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圭寸) ,重王祐道德文章,任为 监察御史乾德三年(公元 965年),擢撰述国家大文章的治制诰,后又任 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等职。
世传王祐积有阴德,耿耿忠心为国为民,他 爱惜人才,知人善任宋太宗时,他拒绝卢多逊陷害忠良赵普的阴谋,又以全 家百口性命来救大名镇守使符彦卿无罪但终因直道不容于时,不得拜相,深 有感慨,特在自家庭院种植三株槐树,取周礼三公面三槐之意,并对人说: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世人谓 “三槐堂王氏”从此铭祐生三子:懿、旦、旭三子均才气超人, 《宋史》俱有传,旦另 有专传王旦字子明,又字延龄,太平兴国进士宋真宗咸平四年, 任执政事景德三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 王旦任宰相 18 年,勤于正 事,生平俭约自励,事寡嫂尽礼,与弟旭友爱他在家训中告诫儿子:雍、 冲、素: “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得厚 葬,以金玉置柩中” ,旦卒年 61岁,皇帝亲去吊唁,并废朝三日,赠太 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配享其宗庙仁宗皇帝亲为篆碑额曰: “全德 元考之碑 ”王旦传子三:长子王雍,国子博士;次子王冲,左赞善大夫;幼子王素, 以直谏事宋仁宗,出入侍从,将帅 30 多年王巩:王素之子,有,长于诗, 自号清虚先生,与苏东坡友善,后历宗正丞,以跌荡傲世,终不显王古:王 巩的从孙,徽宗时,任户部尚书,旋以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王古为浙东、宁 波、绍兴、温州、台州等地之“三槐堂”王氏始迁祖。
王寿:王祐之弟王祚五 世孙,原名南美,别号梅山居士,南宗乾道年间,累赠枢密使,同平章事,王 寿为浙东余姚“三槐堂”王氏之始迁祖苏东坡的《三槐堂铭》北宋诗人苏东坡,素与王 巩友善,诗词唱和,意气相投某年,东坡与王巩会于黄鹤楼上,坡谓巩 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 后来,苏东坡感于三槐王氏人才辈 出,名满当朝,深深敬佩王祐、王旦的道德文章,撰写了《三槐堂铭》 名以文传,姓以物显, “三槐堂”自北宋以来,一直是中华三槐王氏的 堂号,世代子孙,俱以植槐为荣吟槐为乐,各地三槐王氏祠堂布满槐荫苏 东坡的《三槐堂铭》 ,文质俱美,为散文名作,收入《古文观止》,历来传 颂徐郡“三槐王氏” 五代十国之后,继之北宋、 南宋,其间北方辽、夏崛起,不久全国称雄, 再不久蒙古称霸,元人铁蹄横 扫九州 为采地食邑、躲避战乱,琅琊王氏衍派从无名分支于山西洪洞县, 宋元三百年间,人丁繁众,传为世族元成宗大德七年,太原兵燹为患,匪徒 云扰,化清公性耿直豪侠, 不洩为兵匪欺,携眷东迁, 遂家於徐郡西北八 十里之王小庄,化淸公即吾徐郡“三槐”王氏之始迁祖也三槐堂”王氏祭祖文 为缅怀先祖,弘扬三槐王氏文化,将三槐王氏祭祖文谨记如下:氏后裔 祭告于“三槐堂”王氏列祖列宗跪拜曰:中华浩浩,氏族泱泱。
王姓为冠,源 远流长开族立姓,始于周王灵王太子,性情直刚,因以直谏,得罪父王 废为庶民,英年早亡嗣子宗敬,侍奉朝堂官居司徒,王姓仍昌我祖祐 公,清节文章文韬武略,锦绣华章显于汉周,事宋二皇直道保符,仕途 受伤官职遭贬,名声更彰手植三槐,阴德布广旦公睿智,宋王拜相 全德智慧,雅量弘广深谋远虑,治国安邦功勋卓著,千秋名扬素公异 断,忠直公譚吏才闻名,威震遐方巩公清虚,诗文隽长著述傲世,仕途 不畅靖康之难,皋公柱梁戎马护驾,驰骋疆场伦公使卤,自荐危邦 三次使金,血洒北疆三槐文化,传誉四方英才辈出,代有精良阳明心 学,雄辩阴阳武有韬略,兵部执掌天地宏论,船山思想辩证唯物,历史 承创呜呼我祖,世代忠良可歌可泣,丹青芬芳郁郁三槐,魏巍德广 孝悌为先,忠信乃上直道修身,清正方刚戒奢节俭,积德富乡诗书礼 仪,传家兴邦重德重才,自立自强处事以忍,宽容善良忠于国事,爱及 幼长族亲和睦,兄弟相帮誉享环宇,百姓赞赏政风家风,历久弥旺 中华美德,永世不忘与时俱进,为国争光三槐文化,万古流芳祖德宗 功,湖海汪洋而后子孙,力行心想敬宗敬祖,世代荣昌继承遗志,百业 兴旺思源报本,无负槐堂尊祖遗训,爱祖爱乡时逢盛世,改革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