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样式.doc
7页1、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确保在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时,提 供科学、快速、准确的检验数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验室实际,制定本公司食 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时的相关工作,包括样品采集、受理、检 验、结果报告等环节凡是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一律以本程序为准,本程序未提及的部分, 仍然执行本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的其它规定3. 职责3.1本公司总经理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和协调3.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各科室负责人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立即对食品样品实施快速检测,食 品安全检测任务优先于其他检测任务3.3业务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对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工作 进行组织处理、总结分析、信息报送和资料归档管理,安排专业人员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 危害因素分析、采样、送检和编制调查报告3.4业务科负责检测样品的受理、样品管理、检测报告的签章和发放以及质量控制等3.5食品检验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样品的实施、检测过程的质量监督、检测报告的编制及审核 等3.6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的物资和交通工具等的后勤保障工作。
3.7本公司授权签字人负责检测报告的批准3.8办公室负责保障应急检验所需的物资、设施、环境等4. 应急检验程序4.1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4.1.1准备工作4.1.1.1人员准备① 培训: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接受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的技术培 训,掌握常规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抗原抗体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技术等应 急检验相关的采样和检测技术,熟悉应急检验的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样品采集工作要求和实 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要求,能够胜任微生物检验的相关技术岗位工作② 要求: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随时上岗工作实验室合理安排人 员外出、休假,保证应急检验有足够的实验人员4.1.1.2检测技术方法准备① 实验室为保证应急检测需要,应建立涵盖病毒、细菌分离培养及其鉴定的技术方法,并 确保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方法处于有效运行状态② 实验室建立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等技术方法,对常见致病菌的检测鉴定能力保持有效状态 4.1.1.3检测设备准备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相关的主要仪器设备由食品检验科专人负责制订标准操作 规程,包括操作步骤、设备维护、技术资料冃录、维修及技术支持;仪器设备应得到良好的维 护保养,确保其保持在正常使用状态;食品检验科负责人应至少安排两人能够独立操作,确保 熟练使用者不少于2人,以保证应急检测时的需要。
4.1.1.4试剂、器材准备储备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相关试剂器材,保证有足量的个人防护设备、采样器材、 检测试剂耗材储备并及时补充,确认检测试剂在有效期内试剂、器材采购清单由食品检验科 提出,办公室负责采购4.1.2检测4.1.2.1确定检测项目① 按照食源性疾病症候群确定病原体检测范围② 根据现场调查提岀的病因假设优先安排检测项目③ 根据食品风险因素一般分布规律或本地局部分布规律判断,可能性大的病原体优先检测④ 优先进行病原学快速检测和病原分离,病原学检测无阳性结果可通过血清学检测寻找病因 线索4.1.2.2检测流程及方法的选择① 实验室应与现场充分沟通,获取样本相关信息根据样品种类、采样时间等情况综合考虑, 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避免无意义项目检测4.1.3实验室生物安全4.1.3.1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要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 求进行工作;4.1.3.2已知病原体或高度疑似病原体检测,按照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条例进行相应级别的防护, 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测;4.1.3.3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标本检测原则上按怀疑的、可能产生最高级别生物危害的病原体 进行生物安全防护,并在开始工作前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4.1.4结果评估4.1.4.1假阳性风险检测中,首先应排除由于样品污染、操作过程污染、交叉反应造成的假阳性结果4.1.4.2假阴性风险任何试验方法都有检测限,应谨慎使用阴性检测结果排除诊断,除非业内公认可以作 为排除诊断指标4.1.5结果报告4.1.5.1采用快速诊断方法得出初步检测结果经评估后可用等方式初步报告,供现场处置 参考结果确认后出具正式检测报告4.1.5.2检测报告签发按本单位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签发4.1.5.3实验室恪守结果的保密原则,不得对公众发布重大疫情实验检测结果,只能上报上级 主管部门4.2食品安全事故理化应急检验4.2.1化学性食甜安全事故可能的原因4.2.1.1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① 直接污染,如误食用农药拌种谷物加工的食品或喷洒农药不久的蔬菜、水果误用盛装化学 毒物或被污染的容器盛装食品等② 间接污染,主要有食用已吸收有毒化学物的动物或植物如滥用氟乙酰胺、毒鼠强造成二次 污染4.2.1.2把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课作为食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摄入如将非 食用油作食用油、亚硝酸盐作食盐、碳酸顿作发酵粉等4.2.1.3食品中添加了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以及超量使 用食品添加剂。
4.2.1.4食品中滥用有毒化学物如用甲醇经勾兑后作口酒出售4.2.1.5食品中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如油脂酸败4.2.1.6食品中人为投入有毒化学物4.2.1.7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其他原因4.2.2准备工作4.2.2.1人员准备① 培训理化检验技术人员应接受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的技术培训,掌握食品安全事故 应急检验中相关的采样和检测技术,掌握各类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和相应的检测方法,熟练掌握 检验工作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技术;熟悉理化应急检测的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样品采集 工作要求和实验室安全相关要求,能够胜任理化检验的相关技术岗位工作② 要求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随时上岗工作实验室合理安排人员 外出、休假,保证应急检验有足够的实验人员4.2.2.2检测技术方法准备① 实验室为保证应急检测需要,平时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方法的技术练兵,以确保 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方法处于有效运行状态② 实验室对毒物的新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进行跟踪,适时引进新的检测设备和检 测技术方法,同时要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专家评估4.2.2.3检测试剂、标准物质储备实验室应根据口常检测中处置过的食品安全事故事件的毒物项口(例如毒鼠强、氟乙酰胺、 顿盐、金属铅、确、汞、镉及其化合物等)储备对应检测方法所要求的试剂和标准物质,并有 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确保在有效期内。
4.2.2.4现场应急处置设备及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储备① 常见化学中毒现场检测处理设备毒物查询系统、气体检测仪、化学法毒物快速检测箱(常 见毒物、药物的化学法或简单仪器分析)、其他便携毒物检测仪器、洗眼器、洗胃机、重伤员 皮肤洗消装置等② 常用实验室分析仪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 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上各类设备应保证数量足够,并且处于可使用状态4.2.3检验程序与方法4.2.3.1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的特点① 很多情形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情节是不明确的,由中毒过程及现场无法提供FI标 化合物,如伪为药物、伪劣产品、不明原因的食品和水污染、蓄意投毒等所以,食品安全事 故危害因子分析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其分析目标常常是不能事先明确肯定的② 毒物品种繁多,样品来源各异,分析方法及样品处理手段各不相同因此,除建立一些常见 毒物的分析方法外,对非常见的毒物应在技术、设备条件和检测信息上有所储备,建立食品安 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技术信息库,随时准备研究或构建新的分析方法4.23.2正确保存样品① 样品的保存采集的样品要低温保存,以减缓样品的降解和变质,并要尽快分析测定。
样品一般在2C 以下可保存二周,在・20C以下可保存二个月玻璃器皿在冷冻或化冻时可能会冻裂,应放在 塑料袋或烧杯内样品运输前应在低温下冷冻数小时,然后移入保温瓶或保温箱,并放入冰块 或干冰② 应急样品的交接、管理a建立应急样品的数据库,记录事件情况,样品来源,保存情况,处理情况及使用记录b检查应急样品与编号一致性,包装的完整性,标签的准确性4.2.3.4检验程序的拟定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工作比较复杂,而且责任重大送检材料的数量往往较少,而且常 常又不能重复采样所以,要求检验人员在化验之前对情况做周密的研究和分析,从中探索食 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的方向和缩小检验范围,并拟定合理的检验计划,以便合理地使用检 材,准确、迅速地完成任务在检验过程中要十分注意选用适宜的分离程序和灵敏可靠的检验 方法要做空口试验和已知对照试验,以便检查操作是否正确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① 预试验预试验的目的是在消耗少量检材的情况下,提供检验方向,从而决定检验的方法和步骤 这样既可节省化验时间,又可获得正确的结果如检材具有某种物质的特殊气味,即可据此直 接进行检验,立刻得出结论如发现检材中有微小的药物颗粒等异物,即应拣出进行外表观察 和物理性质检验,判断可能展于某种毒物,以便直接进行某种毒物的反应,迅速得出结论。
在 全面了解情况及做好预试验的基础上,定出试验计划:包括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及检材分配 第一次检验最多用使用检材1/3,另1/3备重复检验及定量使用,保留1/3以备复核用② 确证试验经过预备试验,得出毒物的线索后,必须进行毒物的确证试验如系无机化合物,检验 它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如系有无机化合物,检验各种官能团某些毒物尚需生成衍生物的性质 加以确证确证试验前,预先将毒物从检材中提取分离,若提取物不纯,对反应有干扰,还必 须精制常用的纯化方法有透析、水蒸气蒸馅、液■-液分配、柱层、薄层净化等确证反应 所选择的方法须灵皱可靠,方法不一定很多,但要选择不同性质的反应因此采用的分析方法 除常量、半微量分析方法外,常常根据检验的需要采取微量分析,如点滴分析、显微结晶分析、 色层析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运用仪器分析如光谱、色谱等分析方法检出某毒物后,在 可能的范围内,还应研究其化合状态因为某些元素在一种化合状态下为剧毒而在另一种化 合状态下则毒性甚小或无毒例如升汞(Hgcl2)为剧毒,甘汞(Hg2c⑵毒性较小,而朱汞(HgS) 则几乎无毒③ 含量测定在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中不经常进行含量测定,因确定了是什么毒物,在大多数情 况下就达到了送检口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含量测定对判断是否该毒物引起中毒致死的结论时 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部分脏器中测得的毒物含量已超过该毒物的致死量,那么,中毒或死 亡原因就十分明显了有些元素为人体组织正常成分,或可能为药用,在此情况下必须做定量 测定后才能判定是否是该元素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5.资料的整理归档及其他5.1每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总结,这对于研究和掌握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制定预防措施以及积累有关资料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事故资料的 整理内容,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经过,引起中毒的食品,食品被污染的原因,检验结果,最 后诊断,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等5.2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记录由业务科收集保管,保存期不少于五年5.3实验室应建立一个包括上级和同级实验室的检验专家库,保存每位专家的联络方式,以备 信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