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改稿:开展儿童安全用药健康教育对转变家长认知的影响.doc
3页开展儿童安全用药健康教育对转变家长认知的影响开展儿童安全用药健康教育对转变家长认知的影响 陈 容 【摘要】:目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安全用药的认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法: 以 200 名家长为对象,在患儿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儿童安全用药知识健康教育, 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安全用药认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 家长对儿童安全用药的平均知晓率比干预前具有显著提升,χχ2检验,具有显著 性意义(P0.05 是否儿童感冒都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98(49) 115(57.5) >0.05 静脉滴注总是否是比口服好 110(55) 168(84) 0.05 维生素类药给孩子长期服用是否有利无害 122(61) 170(85) 0.05 高中中专 72 48 65 0.05 3.讨论 3.1 药物的选择本调查结果示,干预前对新药、贵药的认识正确率为 56.5%, 更多的人更愿意买经常做广告的药,说明家长在药物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干预前,大部份参与调查的家长认为服用 2 种药肯定比只服用 1 种效果好,正 确率仅 37.5%,殊不知,如果合用的药物越多,它们之间在药理或理化性质方 面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通过 宣传教育,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认识都有很大的转变 3.2 抗生素被许多家长认为是万能药,51%的家长盲目地认为儿童感冒都需要用 抗生素治疗,他们没有认识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普通感冒和病毒性感冒一般 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盲目滥用会增加小孩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容易导致小孩二 重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湿疹、哮喘等疾病[4]通过干预,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 率提高到 82.5%,χ2检验 P<0.01 3.3 退热药的使用发热是疾病常见临床症状,而人们对儿童发热的正确认识不 够,有 73%的家长错误地认为患儿发热应该使用退热药退热,而急于退热只能 是有弊而尤利实际上,发热是机体对微生物或无机物入侵作出的防御反应的 一部分[5]发热时首先应该纠正发热的原发病,如病因不清楚,切勿盲目使用 退热药,以免掩盖症状,给分析病情带来困难,还可能增加并发症和病死率 当宝宝的体温在不超过 38.5°的时候,家长要以物理降温法为主如果物理降温 不能很好地帮助小儿降温,那就要带宝宝到医院,积极查找发热原因,对症给 宝宝用药降温 3.4 对维生素类药物的认知调查发现,干预前家长认为维生素类药物长期服用有 利无害目前的确有不少家长把维生素类药物当作保健品长期使用。
有的家长 长期给孩子吃维生素 C 和复合维生素 B,认为可以增强抵抗力,帮助消化;有 的家长给孩子长期吃鱼肝油(维生素 A、D)预防佝偻病维生素类药是儿童 期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是,过量补充维生素也会对小儿产生不良影 响如哺乳期婴儿摄入大量维生素 C 后往往会出现消化不良、烦躁不安等现象, 年长儿大量服用易致骨病,长期大量服用者,停药后易发生缺乏症;长期或大 量服用维生素 B 族会产生药物依赖,严重者出现步态不稳、手足麻木等现象;长期服用维生素 E 会改变内分泌代谢、免疫功能下降;过量服用维生素 A 可影 响婴幼儿骨的发育,并对其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破坏;过量地补充维生素 D 会 引起高钙血症由此可见,维生素类药物虽然有益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但要使 用得当,千万不能过量 3.5 不同学历家长知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P<0.01 ),其中学 历较高的家长知晓率相对较高;同时,不同学历的家长在干预后知晓率均有提 高,其中具有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干预后安全用药知晓率提高 显著(均 P<0.0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家长通过健康教育后安全用药知晓率提 高不明显。
这提示我们,医院健康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在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 方面大力创新,要通过护患沟通交流激发患者及家属的学习热情,开展形式多 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调动患儿家长积极参与,寓教于乐;在健康教育内容上, 由于患儿及其家属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信息提供的方式、 途径和患儿及家长接受信息的程度和效果[5] 4.小结 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临床用药品种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 上升趋势[6]医院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改善行为及生活方式,维护 其身心健康因此,医院应常规开展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 满意度以及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卫生知识知晓率、信念持有率、行为改变率对照 变化,来综合、全面评价医院健康效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戴华,叶丽卡.我院临床安全用药问题的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 (3):150. [2]HatoumHT,HutchinsonRA,LambertBL.OBRAgO:PatientCounseling— enhancing patient outcomes[J].US Pharm,1993,18(7):76—86. [3] 陈莲珍,徐燕侠,乇淑洁,等.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查研究.中国药 房。
2002,2(6):353. [4]朱雷.你应该治疗发热.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8. [5]陈京立,辛超英.病人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78—479. [6]汤萍,王湘玲等.51 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05,24(10):962—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