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民间美术——火笔画.ppt
10页火笔画——来自安徽的民间美术一、火笔画的起源 二、火笔画的发展及表现形式 三、火笔画的现状 四、保护和创新建议一、火笔画的起源“火笔画”,又称烙画、 烫画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 ,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来 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工 艺曾一度失传直到明末清 初,才真正走进民间并且逐 步流传开来 安徽“火笔画”是江淮地 区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 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二、火笔画的发展及表现形式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1916—1991)及其弟 子为代表的安徽“火笔画”通过作画工具的革新命名、作 画新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本土题材、内容的创新而 形成独立的流派解放前,“火笔画”主要以家族传承、 民间作坊和平民化、大众化、实用化的形态生存解放 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火笔画”工艺美术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其制品自1956年开始出口,远销东南亚 、北美及西欧各国 “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利用烙 铁300至800摄氏度的温差,利用炭化原理,在木 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勾、擦、点 、烘、推、铲、挪,形成茶褐色的画迹巧妙地将传统 中国画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绘制出一幅幅意 境高远、古朴典雅的画作来。
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极 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 等地都有生产河南南阳烙花,解放 前,采用铁丝仿烙笔,在油灯上炙烤 进行烙绘,仅能生产筷子、尺子、木 梳等小件日用品解放后对制作工艺 和工具进行改革,由“油灯烙”改为“电 烙”、“躺烙”、“座烙”,将单一的手工 烙笔改为大、中、小型号的电烙笔, 并可随意调温,从而发展了烙版、烙 纸、烙绢等工艺烙绘时可进行润色 、烫刻、细描和烘晕,色泽呈深浅褐 色,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产品行销 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烙花筷, 1980年被轻工业部评为部优质产品 三、火笔画的现状由于多种因素,“火笔画”制作技艺自上世纪90 年代始跌入低谷、凋敝零落,安徽火笔画逐渐式微 ,工艺美术厂不复存在,火笔画创作人员纷纷转行 ,越来越少的人对学习火笔画感兴趣了 目前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境地,亟待国家和社会 予以抢救和保护四、保护和创新建议措施: 1.同其他民间工艺如发绣、 木雕等集中起来,创建工 艺美术产业园 2.将火笔画编入学生美术教 材,普及火笔画知识,并 且让学生了解其现状,培 养学生兴趣 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火笔 画的社会知名度火笔画要走出困境,还需政府、社会、画家合力而 为。
一方面,画家可以积极创作反映合肥人文风情的 作品,使火笔画的地方特色更为浓郁;另一方面,有 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伸出手来,在创作经费、组织 宣传、对外推广诸方面尽责尽力,令火笔画这一弥足 珍贵的艺术遗产,不致成为安徽人永久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