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历史学问点整理.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A**
  • 文档编号:238782761
  • 上传时间:2022-01-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72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考历史学问点整理 历史的记忆和学习需求花费确定的精力来组织线索,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学问的整体结构,使学问有组织、有系统今日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历史学问点整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更多历史学问点↓↓↓ 初中历史学问点总结 高中历史重要学问点 高考总复习历史学问点整理 初二人教版历史学问点归纳 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梳理 高考历史学问点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用法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减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心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心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接受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头接受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头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制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长期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确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殊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制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亮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把握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心: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挺直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心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学问点2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面面理解和解释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消逝的历史进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斗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进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进展的详细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消逝的缘由,流派,内容,结局留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解释: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确定要留意复习到位,特殊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进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化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定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心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缘由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训练 11、秦汉消逝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沟通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缘由秦和隋的相像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面面细致的识记大水道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水道开凿的缘由,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水道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沟通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缘由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化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缘由、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心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沟通的详细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缘由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训练,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解释: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留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学问点3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依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番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连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公正 4、乐观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进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挺直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高考历史学问点4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确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心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心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心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关怀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减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心,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心挺直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化: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心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心(杯酒释兵权);由中心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心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心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今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加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记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进展的影响 乐观: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进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进展和文化富强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任凭性的特点,难免消逝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展,使中国社会的进开放头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学问点5 一、中心集权的进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心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中心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改善中心禁军 行政:中心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心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心挺直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心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军国大事,减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