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选修4学问点总结.docx
1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化学选修4学问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四是最难的部分,学问点也比较琐细,正由于如此,我们面对这本书的时候更要好好仔细去学,在这里整理了学习这本书的全部学问点,愿望能关怀到大家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分 特殊留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定的联系,而预备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一切燃烧反应; ②活跃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 ④铝热反应; 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等也是吸热反应; ④水解反应 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 1.依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H=E生成物-E反应物。
3.依据键能计算 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依据盖斯定律计算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假如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 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依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H|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转变来表示表达式:___________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 、 或__________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转变一个条件) 3、理论说明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用法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注: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考点2: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确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推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 考点3: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假如转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转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全部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转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转变”的说明:外界条件转变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转变,而不是抵消这种转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分: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留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 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确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 平衡状态 ,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确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A++B- Ki=[ A+][B-]/[AB] 7、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预备 b、电离常数受温度转变影响,不受浓度转变影响,在室温下一般转变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W= c[H+]c[OH-] 25℃时,[H+]=[OH-] =10-7 mol/L ; KW= [H+][OH-] = 1*10-14 留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确定,则KW值确定 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 KW〈1*10-14 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 吸 热的) 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KW 〉1*10-14 4、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pH=-lgc[H+] (2)pH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 、石蕊 、酚酞 。
变色范围:甲基橙3.1~4.4(橙色) 石蕊5.0~8.0(紫色) 酚酞8.2~10.0(浅红色) pH试纸操作 玻璃棒蘸取未知液体在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 留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潮湿PH试纸;②广泛pH试纸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三、混合液的pH值计算方法公式 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先求[H+]混:将两种酸中的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H+]混=([H+]1V1+[H+]2V2)/(V1+V2) 2、强碱与强碱的混合:(先求[OH-]混:将两种酸中的O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OH-]混=([OH-]1V1+[OH-]2V2)/(V1+V2) (留意:不能挺直计算[H+]混) 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先据H++ OH-==H2O计算余下的H+或OH-,①H+有余,则用余下的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H+]混;OH-有余,则用余下的O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OH-]混,再求其它) 四、稀释过程溶液pH值的转变规律: 1、强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2、弱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3、强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4、弱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5、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pH均是向7靠近(即向中性靠近);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pH均接近7 6、稀释时,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pH转变得慢,强酸、强碱转变得快。
五、强酸(pH1)强碱(pH2)混和计算规律w .w.w.k.s.5.u.c.o.m 1、若等体积混合 pH1+pH2=14 则溶液显中性pH=7 pH1+pH215 则溶液显碱性pH=pH2-0.3 pH1+pH213 则溶液显酸性pH=pH1+0.3 2、若混合后显中性 pH1+pH2=14 V酸:V碱=1:1 pH1+pH214 V酸:V碱=1:10〔14-(pH1+pH2)〕 六、酸碱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原理 实质:H++OH=H2O 即酸能供应的H+和碱能供应的OH-物质的量相等 2、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1)仪②滴定管的刻度,O刻度在上 ,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 大于 它的最大刻度值,由于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用法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②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 一位 (2)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3)预备过程: 预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
洗涤:用洗液洗检漏: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用标准液洗(或待测液洗)装溶液排气泡调液面记数据V(始) (4)试验过程 3、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利用n酸c酸V酸=n碱c碱V碱进行分析 式中:n酸或碱中氢原子或氢氧根离子数;c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V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当用酸去滴定碱确定碱的浓度时,则: c碱= 上述公式在求算浓度时很便利,而在分析误差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分子上的V酸的转变,由于在滴定过程中c酸为标准酸,其数值在理论上是不变的,若稀释了虽实际值变小,但体现的却是V酸的增大,导致c酸偏高;V碱同样也是一个定值,它是用标准的量器量好后注入锥形瓶中的,当在实际操作中碱液外溅,其实际值减小,但引起转变的却是标准酸用量的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