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析莱辛与黑贝尔市民悲剧的异同.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769887
  • 上传时间:2018-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析莱辛与黑贝尔市民悲剧的异同试析莱辛与黑贝尔市民悲剧的异同1.作家及戏剧内容介绍 莱辛( 1729.1.22—1781.2.15)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 文艺批评家,堪称18 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首次将“市民悲 剧 ”的概念引入德语文学史莱辛于1772 年所撰写的 《爱米丽亚 》则是一 部典型的市民悲剧,该剧讲述的是中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封建公国的王子同其亲信 施用诡计抢得市民之女爱米丽亚,并杀死了她的未婚夫,当爱米丽亚得知实情后 请求赶来营救的父亲奥多阿尔多将她杀死以保贞操 而在莱辛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的戏剧家黑贝尔 ( 1813—1863) 这位早期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家对市民悲剧又严格地进行 了新的定义,并在他的戏剧《玛利亚 ·马格达莲 》中充分表现出来这部悲剧 是黑贝尔创作的唯一一部时代剧,它是以19 世纪中叶青年人的爱情为线索, 描述了一个市民家庭中的女儿克拉拉因被男友列昂哈尔德诱奸而未婚先孕,而他 们的婚事也因克拉拉的弟弟卡尔涉嫌珠宝盗窃案而被列昂哈尔德取消,尽管其后 卡尔的罪名被洗清,列昂哈尔德仍旧不肯与她复婚,而严格恪守封建道德观念的 克拉拉之父安东对女儿的贞操极为看重,走投无路的克拉拉最终自行结束了生命。

      2.戏剧 《爱米丽亚 》与 《玛利亚 ·马格达莲 》之同 两部同为市民悲剧的戏剧在方方面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1“替罪羊 ”的女性角色定位 尽管两部戏剧在故事情节上有着区别,但都未能使女性角色摆脱充当牺牲品 的命运首先,它们均是以女主人公的死亡画上终点的两部悲剧中的女主人公 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爱情中的受害者,但实则系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或者说是 男性犯罪的 “替罪羊 ” 在 《爱米丽亚 》中,王子贪恋爱米丽亚的美色,想将其占有,他在爱米丽亚 做祷告之时向其示爱,而爱米丽亚却只是进行了消极反抗此外,剧中不敢同男 性进行积极反抗或是为自己辩护的不止爱米丽亚一人,还包括同样是女性的爱米 丽亚的母亲克劳蒂亚王子示爱之后,爱米丽亚逃回家中,将教堂发生的一切告 知了母亲,而母亲的反应则是害怕爱米丽亚的父亲知道此事;同时,当爱米丽亚 准备将让她惊魂未定一事告诉伯爵时,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其缘由在于此举会 引起男人的误解,而最终产生被抛弃的可能由此可见,剧中代表女性群体的爱 米丽亚及其母亲不仅未能勇敢面对王子的示爱并对其做出积极反抗,还将其依附 于男性的心理状态展露无遗,因为试图隐瞒的方式也是剧中女性表现其弱者身份 的一个证据。

      无论是害怕丈夫的迁怒,还是担心事情会变为今后的婚姻中的一个 隐患,这种情绪都表明了她们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样,在接近剧末时, 也就是伯爵惨遭劫亲误杀,父亲奥多阿尔多要将女儿送往修道院,而在王子妄图 将爱米丽亚抢走时,他为保护女儿贞操在其请求下结束她的生命因此,男性掌 握话语权不仅是婚姻中的男女关系,还存在于家庭中父女关系而另一方面,爱 米丽亚的死并非是为自己所犯罪行的一种赎罪,相反地,实则是为王子同其亲信 犯罪的替罪羊,进一步加深其为男权社会中一个无辜牺牲者的形象 在 《玛利亚 ·马格达莲 》中,主人公克拉拉的悲剧色彩女性形象表现得更为 淋漓尽致她两度遭男性所弃,一次是青梅竹马弗里德里希,另一次则是列昂哈 尔德,在后者所弃之中,克拉拉饱受苦难尽管看清列昂哈尔德真实面目的克拉 拉对其极度反感与厌恶,但出于对父亲的爱,她仍旧去乞求与他复婚,而列昂哈 尔德再次拒绝了她此时此刻的克拉拉身陷绝望,可她不愿让知道实情的父亲走 上绝路,于是走投无路的她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的生命 尽管克拉拉的行动动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父亲的爱,但也不能否定其中所 受父权制家庭的影响从克拉拉的成长环境中也能悟出,其母亲台莱丝是一位以 儿子与丈夫为中心的传统贤德妇女形象。

      受这种深刻影响,于她而言,父亲有着 绝对的话语权 当然,克拉拉作为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还表现在爱情关系中,对于遭到抛弃, 理应是受害者的克拉拉却得再三卑微地恳求始作俑者的接纳,可见女性的地位是 何等依附于男性、并受男性所支配,从而克拉拉扮演了“替罪羊 ”的角色 对于这样一个身份,作者黑贝尔也给予了认同:他将戏剧的剧名定为《玛 利亚 ·马格达莲 》 ,而剧中却没有一个名为玛利亚·马格达莲的人物,作者旨在 以该人物来比喻克拉拉,而玛利亚·马格达莲实载于《圣经 ·新约 》 ,马格达 莲并未犯过罪,但她用眼泪替耶稣洗脚,再用自己的头发替他擦干在剧中,克 拉拉同圣经中的马格达莲一样,都是纯洁无罪的女子,如果说这里为了赎罪,那 么她赎的无疑是列昂哈尔德所犯下的罪行 2.2 引发悲剧的原因 对于同属悲剧的两部戏剧,观众会很自然的去探究引发其悲剧结局的原因 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爱米丽亚 》还是 《玛利亚 ·马格达莲 》 ,其导致悲 剧的因素也大抵重叠 两部悲剧中女主人公的死亡都是与保守女性贞操密不可分的,而人物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动里,不难发现,悲剧的诞生与戏剧创作的时代背 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无论是创作 《爱米丽亚 》的 18 世纪,或是撰写《玛利亚 ·马格达莲 》 的 19 世纪,都是处于一个对女性贞洁有着普遍要求的男权制度时代,尽管在文 艺复兴时期后,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禁锢中解放出来,除了文艺、学术、民主政 治得到了巨大发展、商业意识得到强化外,性观念也较为开放但是,这至少在 形式上只是男性拥有的权利,即使女性在这方面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但保守贞操 的道德观念仍旧是根深蒂固的,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这种普遍的道德观念依然未 能被击碎这也正是剧中人物所秉持的观念 然而,不能将时代大背景下的观念一概而论地归入促成悲剧的全部原因,这 其中当然还有不可忽视的“他因 ”具体来看,这两部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不难 发现其共同之处— — 女主人公与其父亲们的性格特点 两部戏剧中的女主人公,都展现出的是一个软弱的女性形象她们单纯善良,对 生活中的变故和灾难逆来顺受,或是说无力反抗如在《爱米丽亚 》中, 爱米丽亚对王子无礼行径一再妥协,并且在得知劫亲系王子等人设计出来的圈套 后也无力对其做出反抗,而最后只能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委身于他的决心;同样 在 《玛利亚 ·马格达莲 》中,克拉拉对待负心汉列昂哈尔德也未展现出强硬的态 度,且低声下气再三请求其复婚,而在始终达不成父亲愿望之时选择了结束自己 的生命。

      对于这样两位女主人公来说,尽管最终都是她们自发选择了死亡,但也不能无视其听从于父命的特征,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也直接导致了戏剧悲 剧性的结局,原因在于她们的父亲皆对女儿贞洁视如珍宝,有着强烈的道德观念, 并对其严格到了残忍的地步当爱米丽亚的父亲得知王子要掳走其女儿的阴谋后, 并未将复仇的利刀拔出刀鞘指向真正罪恶的源头,而是软弱的要女儿用死亡来抵 抗王子的引诱,以保贞洁在《玛利亚 ·马格达莲 》中,父亲安东则在此问题 上表现得更为激进,于他而言,维护声誉比性命更为重要,因此他才会以死胁迫 克拉拉决不能做出再让他蒙受耻辱的事情来,而知道失去贞操的女儿投井自尽后 安东也并未悲痛,而是认为这样的事态发展算得上“安排得妥当的 ” 综上,在时代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和人物性格特点的“里应外合 ”作用下, 悲剧式的结局也就无法避免了 3.戏剧 《爱米丽亚 》与 《玛利亚 ·马格达莲 》之异 同为市民悲剧的《爱米丽亚 》及 《玛利亚 ·马格达莲 》虽说在诸多方面都 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以下分别就两部戏剧中的矛 盾冲突以及思想内涵进行分析 3.1 不同的戏剧冲突 在戏剧 《爱米丽亚 》中,戏剧冲突的对立双方是王子及其亲信所代表的贵 族阶层同爱米丽亚等代表的市民阶层。

      该剧也是围绕着王子试图占有爱米丽亚层 层推进,伯爵、爱米丽亚及其父亲对此做出反抗,双方按照个人意志的行动产生 交锋,最终以爱米丽亚的死亡告终 然而,在戏剧 《玛利亚 ·马格达莲 》中的矛盾冲突并非体现在不同阶级的 对立上这也正彰显了该剧作者黑贝尔的市民悲剧的概念:尽管是莱辛在他的 《萨拉 ·萨姆逊小姐 》一剧中第一次将“市民悲剧 ”这个概念带入德语文学史, 但黑贝尔却认为,其后的发展却败坏了市民悲剧的声誉,因为某些所谓市民悲剧 的悲剧冲突并非来自人物本身,而是起源于外部事物,例如,由于贫困、饥饿, 特别是由于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爱情关系,而黑贝尔创作《玛利亚 ·马格达 莲 》的意图也正是要为市民悲剧正名,是要说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也能产生 悲剧具体来看,戏剧《玛利亚 ·马格达莲 》中所有人物皆属市民阶级,该剧 冲突并非源于外部事物,而是市民阶级内部剧中女主人公父亲安东所持有的旧 秩序下的市民道德观促成了克拉拉的死亡,因此可以说导致悲剧的根源是市民的 道德观而剧中较为明显的冲突是体现在卡尔与安东之间的父子冲突上,而这也 仅是反应了父子所持观念的差异因而,戏剧《玛利亚 ·马格达莲 》可谓是 一部纯粹的市民悲剧。

      3.2 不同的思想内涵 莱辛与黑贝尔分别在他们的《爱米丽亚 》和 《玛利亚 ·马格达莲 》阐释 了不一样的思想内涵 首先,在戏剧 《爱米丽亚 》中,莱辛借由市民之女爱米丽亚的悲剧故事, 一方面对专制进行了抨击,讴歌了自由,揭露了封建君主的丑陋面目,另一方面, 该剧也对市民阶级反抗统治阶级予以了赞颂但相较之下,作者在剧中对统治阶 级丑陋的揭露还是多于对市民阶级反抗的表现的 然而 《玛利亚 ·马格达莲 》则是意在表现旧秩序中市民阶级道德观念的狭隘, 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在该剧中,黑贝尔将重心放在了刻画秉持 封建道德观念小市民阶层上,其笔下的市民阶级群体代表的是文化程度不高、有 着狭隘思想的小市民 尽管莱辛在戏剧《爱米丽亚 》中并未极力突显市民阶级的优越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然而,在黑贝尔的《玛利 亚 ·马格达莲 》中,市民阶级则成为了进行批判的针对对象这两部同属市民悲 剧的戏剧创作时间相隔近一个世纪,而戏剧家的创作从对市民阶级的歌颂到了彻 底的批评,在这段时间中市民阶级在欧洲社会里的发展变化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作者创作呢? 两部戏剧中较早的《爱米丽亚 》创作于 1772 年,而 《玛利亚 ·马格达 莲 》则是 1844 年。

      追溯至欧洲市民阶级的发展史,市民阶级从有记载开始是诞 生于 18 世纪,当时正值西方封建专制时代,而正是首先出现的市民阶级为了自 由对其进行反抗然而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到了19 世纪,市民阶 级的概念日益泛化,其中涵盖的群体很大程度地得到扩大,这一个世纪以来的市 民阶级的发展正如同抛物线似的走向,于19 世纪末开始了他们的衰落之路, 而陈旧的市民阶级生活方式最终在20 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变革彻底走向终结 而莱辛与黑贝尔所写的市民悲剧刚好分别处于市民阶级诞生和没落的时间点上, 由此不难发现,两部戏剧作品主题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本文来自乐博论文发表网,更多信息可点击进入乐博论文进行查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