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雕古建须弥座简介.docx
5页石雕古建须弥座简介须弥座,是带有雕刻花纹和脚浅的基座,即由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座所谓叠涩,即用砖 或条石一层层向外垒砌挑出或向里一层层收进的做法据说须弥座的名称来源于佛教,就是 用须弥山来做佛像的基座须弥山是佛教的圣山(相传指喜马拉雅山),拿这座山做佛座, 才能显示出对佛的崇敬,故意后凡是比较高贵的建筑基座都采用须弥座形式明清以后须弥 座运用广泛,无论在佛菩萨像、塔、幢、家具、神龛、台子及其它尊贵建筑物上都使用须弥座就是假山座、古玩座、花池座等,也时常用须弥座来承托须弥座的形式各式各样,中间有束腰的基座应该是须弥座在中国的基本形式它们被代统纹样为主上下枭多刻有“巴达马”纹样(即代相传,在形象上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须弥座自下而上分为土衬、圭角、下枋、下 枭、束腰、上枭和上枋这七部分这种标准形式 的须弥座上的石雕装饰极其精美,而且有相对固 定的装饰内容和形 式圭角部位一般都调为如意云纹样上下枋的 雕刻图案以及宝相花、卷草纹即云龙纹等中国传莲花)石雕“巴达马”的花瓣顶端呈内收状,花瓣表面还要雕刻出包皮、云子等纹样,与莲花 略有不同佛教艺术多采用莲作为装饰,可能是以莲寓意佛教的清净无染,超脱凡俗,而且 莲“薏(莲心)藏生意,藕复萌芽”的生长规律也正符合佛教“辗转生生,造化不息”的人 生哲理。
其束腰部位的雕刻纹样以“碗花结带”为主即以串碗状的花草构图,并饰以飘带庙宇中的须弥座,多在束腰部位雕刻“佛八宝”的图案束腰转角部位一般雕刻为“马蹄柱子”形(俗称“玛瑙柱子”)或“金刚柱子”形有的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四个角上有特殊装 饰,四个角采用石雕人物做角柱,人物以双手承托上枋,被称为力士或角神石雕力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须弥座以狮子或别的小兽来代替力士,称为角兽须弥座的雕饰在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特性,不过总的趋势是愈来愈趋向丰富、细腻、华丽除了这种标准形式的须弥座,还 有一些须弥座的变形组合形式有的 为两个须弥座重叠而成有的加大须 弥座的高度,采用加高束腰部位的方 法,这样在束腰部位的装饰也相应地 比以前复杂,出现了束柱和鹄壸(kun) 门等装饰,这种形式在早期寺庙佛座 上比较常见石供桌,是为祭祀用的 供桌,上面从中间向外依次摆放着一 个香炉、烛台、花瓶都是石制的,所 以又称“石五供”,其基座一般采用须弥座形式如河北易县清西陵崇陵的石五供,其基座是标准的加大形须弥座,座体各部位都有雕饰,雕刻内容、形式程序化,显得华丽大方还有一种单独形式的石基 座,被放在殿堂前或庭院中, 专门用来放置盆花盆景之类的 这种石座在园林建筑中比较多 见,为各种须弥座的变异与组 合。
它既可以被用来摆放各种 物品,又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 的石雕艺术品,属于建筑小品 之类其形式多为方形和圆形 的自由组合石座上,下枋及上、下枭和圭角部位或厚或薄,有的被省略,但基本还是“工” 字形的基本形式其表面雕饰的内容题材多为花卉植物、回纹、'幻”字纹等,有的雕刻有 鹿、鹤等祥禽瑞兽虽然雕饰纹样起伏不大,但大多数石座为汉白玉雕凿而成,色彩洁白, 雕刻纹理细腻,整体美观典雅从须弥座的雕刻手法来看,两枋部位的石雕以浅浮雕为主,分“压地隐起”和“减地平笈”两种雕刻手法,使图案在石材表面露出浅浅的纹样而上、下枭和束腰部位多为高浮雕,采用“剔地起突”的雕刻手法,使纹样高出低面很多,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