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2016高三历史最后练习(一)20160609.pdf
4页1 2016 高三历史最后练习(一) 20160609 圈 · 代入·排除·读两遍1.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 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2. “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 ,, 的新道路 ” 材料中的 “新事物”指的是A.街市 B.瓦肆 C.夜市 D.草市3.《左传》有云: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材料表明A. 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4. 宋人吴处厚 《青箱杂记》 载: “ 岭南谓村市为虚, 柳子厚 《童区寄传》 云: ‘ 之虚所卖之。
’ ,,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从中可以获悉当时A. 农村集市开始出现 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C.草市经营有时空限制 D.商业市镇逐渐兴起5.荀子曰: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 ”材料反映出荀子认为A. 后天的修养对性情具有改造作用 B.以礼乐规范可使人们的行为向善C.道德规范对性情的改造非常重要 D.通过法治权术迫使人性转恶为善6.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A .西式生活方式传人的影响 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7.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 “经过 18 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 ,, 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 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 ”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8. “当你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块蓝色、这是一条粉红色、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
”与此画家属于同一流派的画作是2 A B C D 9.下表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表,造成该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增长率 ( %) -0. 3 1. 9 -2. 5 3. 6 6. 8 3. 4 2. 8 3. 4 4. 6 3. 0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大力发展新经济 D.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10.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学校 地点 特色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校 上海 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A. 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妇女得以解放,男女平等11.1964 年 8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串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
这表明我国当时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彻底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试图用经济手段管理工业12.1850 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 “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 ,, 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 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 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 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 ,, 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A. 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B.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3. 在纪实影片《帝国的毁灭》中有如下片段:秘书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 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 这些情节主要依据历史学家的著作和希特勒女秘书的回忆录设计拍摄对影片创作合理的解释是A.艺术作品一定要反映真实的历史 B.作者意在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C.希特勒不愧为有教养、受人尊敬的领袖 D.作者企图颠覆人们对希特勒的固有印象14. 19 世纪后期一架珍妮纺纱机的价格约相当于一个英国纺纱工人 134 天的工资,在法国,相当于 311 天的工资;在印度则会更多。
材料主耍说明A.采用机器导致失业大增 B.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C.英国出口机器获利更多 D.落后地区更应该采用机器15.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 载: 1927 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 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 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 1928 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张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 建立起杜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3 ※. ( 11 分)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 世纪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 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 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18~ 19 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年份 项目 1760 年以前 1761~ 1796 年 1797 ~ 1820 年发布圈地法令 208 项 1482 项 1727 项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 英亩 1830000 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材料二 20 世纪 20~ 30 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 其播种结构、 播种面积、 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 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 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 13. 2%,土豆 7. 5%,牛肉 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 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 432 公斤和 30 公斤,比革命前 1913 年的 540 公斤和 31. 4 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 1927~ 1939)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 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 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 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他们不惜出力出汗, 也要把地种好, 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 4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3 分)( 3)概述材料三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种观点 ( 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 2 分)參考答案 : 1~13: DDCBA CACDA DABBB※( 1)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 ;工业革命的进行 ( 4 分)( 2)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 ( 3 分)( 3)观点一: “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1 分)观点二: “包产到户”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 1 分)( 4)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 (任答两点, 2 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赋分)4 ※( 12 分)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 ,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 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 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 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材料二 美、日、西欧 20 世纪中叶以来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 %)材料三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变动着, 二战后, 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打破了二、 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格局, 2l 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亚洲新势力—— 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构建这种经济体系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 4 分)( 2) 综合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论证 “国际力量对比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的主题 ( 8 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40 字左右。
)※ . ( 12 分) ( 1)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 ( 2 分,任答 2 点)措施:推动成立国际金融和贸易组织(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 2 分)( 2)观点:国际力量对比决定、推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1 分)论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确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相对衰落,西欧和日本崛起,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欧盟、日本、中国等经济体的发展和亚太经合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强 ( 9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