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模拟试卷2写作能力.docx
11页本卷三題,只須選作一題,不得少於 650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1. 「我是窮人家兒女,所吃的,所穿的,所用的,也是次人一等的東西,甚至可說是醜陋的然而,從今以後,我不會再理會別人怎樣看我,我不再深陷那份自卑感,我選擇面對和接受 」以上是你在網誌中的第一段,試從第二段開始續寫這篇文章2. 汽車是現代人的代步工具,自行車是古老的交通工具在現代社會裏,這兩種工具均有喜愛者試以「汽車與自行車」為題,作文一篇3. 「投訴」是文明社會的產物每個都市人都有投訴的經驗或耳聞目見別人投訴的情境,而「投訴文化」已逐漸形成,且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試談談你的看法— 試 卷 二 完 —試卷二 寫作能力題目 1答題分析(一) 解題/界說1. 「自卑感」所指是一種由無力感、無助感交織出來的,對無法與他人比較而產生的困境情緒2. 「面對」和「接受」包含有坦然、不逃避問題的含意二) 寫作要求1. 考生須以第一人稱寫作2. 本題重點在要以題目提供的語句作開首續寫文章3. 敘述的事情應包含有令「我」產生自卑感的因素4. 事件的發展要符合題目要求, 「我」最後不介意別人的看法, 「我」能面對和接受。
所以,文章要有恰當的情節交代當中的轉變5. 寫作手法不必局限於敍事、抒情,能配合內容者,均可採用三) 範文引路1. 構思與立意:「我」由於貧窮,所以只可用一把破舊雨傘擋雨,因而感到自卑,後因一位同學主動與「我」共用雨傘,使「我」明白外表醜陋的東西並不傷害事物的本質,不用介懷它的外表最後, 「我」能坦然面對自己是窮家兒女的事實,心情豁然開朗2. 結構特色:倒敘法:段(1) 寫日記,記敘「我」不再逃避自卑感,選擇面對和接受段(2) 今天又是下雨天,但「我」卻沒有理會別人怎樣看「我」的雨傘段(3)—(7) 「我」無法接受一把破舊的雨傘,所以在現在原因雨天不敢在傘下抬頭走路,十分自卑因為那把醜陋的傘已用上一段時間,我千方百計想棄掉它,卻不成功段(8)—(12) 一天, 「我」的同學因為忘了帶雨傘,竟主動地拿着我那醜陋的雨傘這使我明白醜陋並不是罪過,因為它不傷害本質段(13) 我從此學會面對和接受自己是窮家兒女的事實,不會再因別人的目光而感到自卑3. 表達技巧:表達技巧可分為「表達手法」和「修辭手法」兩方面「表達手法」是展現文章內容的方法,因應不同的文體,表達手法也迥異論說文的論證手法有「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比較法)、「舉例論證」(引證法)、「正反論證法」、「喻證法」等。
而說理的方法則有「借事說理」、「借物說理」和「比喻說理」等「修辭手法」是指修飾句子的文字及詞語,令內容更鮮明和生動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 、 「排比」 、 「對比」 、 「引用」 、 「比擬」 、 「誇張」 、 「層遞」 、「複疊」 、 「反復」 、 「反問」 、 「設問」和「襯托」等參考答案(1) 我是窮人家兒女,所吃的,所穿的,所用的,也是次人一等的東西,甚至可說是醜陋的然而,從今以後,我不會再理會別人怎樣看我,我不再深陷那份自卑感,我選擇面對和接受段 (1) 寫日記,記敘 「 我 」 不再逃避自卑感,選擇面對和接受2) 雨天,在滿街繽紛多彩的傘花中,有一把醜陋的傘,非常突出地穿插在漂亮的同類中, 「忠誠」地守護着主人我坦然撐着傘,雖不①時惹來某些傘底下奇怪或不屑的眼光,可我全然不顧……段(2) 今天又是下雨天,但 「 我 」 卻沒有理會別人怎樣看 「 我 」 的雨傘過去 經過領悟整篇:倒敘和對比① 修辭:擬人★ 星級要點~把雨傘當作人來描寫, 「忠誠地守護着主人」賦予人的行動、言語和思想感情,凸顯了雨傘的作用,增添情感色彩~可多用「擬人法」或「擬物法」,可啟發人想像,使文章更生動、有趣。
3) 記得小時候,我最討厭雨天!就是因為那把讓我自卑的醜陋的傘!傘柄不靈,傘骨歪折,整把傘就像枯萎了半邊的花冠,還有一點褪色②,看上去飽經風霜 ③(4) 隨着它的日益衰老,我自然開始不滿了,便向母親提出讓它「④退休」的要求母親卻沒有答應,理由是:還可以用這是個「最充分的理由」 沒辦法,我只好接受,雨天,仍是撐那把醜陋的傘5) 對於孩子,衣物似乎就是「身分的象徵」 而每當我撐着傘時,⑤便會得到比平日更多的「回顧率」 ;偶爾,還會成為同齡人有意或無心的取笑對象我更加厭惡這把醜陋的傘,覺得它讓我也變醜陋了6) 於是,我決定,即使下雨也不撐它我把它棄置在一個角落,卻不敢丟掉,怕母親問起沒了這把醜陋的伞,我像卸下了一個重擔,不再為備受「矚目」而發愁了在微雨的天氣,我瀟灑地奔走在雨中;在大雨的日子裏,我會尋一個「同道」之人,尋求半角傘下的晴空……然而,有好幾次,我卻只能站在教室門口對着雨簾發呆這時,母親來⑥了,慎重地遞給我那把醜陋的傘然後,我不得不把它撐起來,在眾⑦人的目光中走過,那時的我便再不敢正視任何人的目光。
我把傘撐得低低的,讓它遮住整個臉孔,只留一點腳下看路的空隙7) 往後,因為那多雨的日子,我又不得不撐起了那把醜陋的傘起因 段 (3)—(7) 「 我 」 無法接受一把破舊的雨傘,所以在雨天不敢在傘下抬頭走路,十分自卑因為那把醜陋的傘已用上一段時間,我千方百計想棄掉它,卻不成功8) 不記得哪一次了,一個忘了帶傘的同學,從雨簾中急急躲到我的傘下,令傘下低着頭的我不禁嚇了一跳9) 「哇!好大的雨幸好你有傘,可你怎麼撐得那麼低,我差點認不出你來 」⑦ 表達手法:行動描寫(10) 「哦!」我下意識地把傘向她那邊挪了挪,有一種被人發現的窘迫或許是害怕她的詢問吧,我非常「自覺」地自嘲道:「只是……我的傘,難看死了 」(11) 「難看?」她這才抬起頭,我的臉「刷」地一下紅了,恨透了自⑧② 修辭:明喻③ 修辭:借喻★ 星級要點~把雨傘比喻為「飽經風霜」的人,突出雨傘的滄桑形象④ 修辭:擬人★ 星級要點~用擬人法賦予雨傘生命,以「日益衰老」表示雨傘殘舊的樣子⑤ 表達手法:心理描寫★ 星級要點~心理描寫可以展示「我」的思想過程,令人容易代入文章中~也可多運用「語言」 、 「外貌」及「行動」描寫,令文章更生動傳神。
⑥ 修辭:借喻⑧ 表達手法:反襯★ 星級要點~以「同學」反襯「我」 ,突出二人對這把傘不同的看法~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要描述的事物和要表達的思想,能使描寫的事物更鮮明、突出己的不打自招 「沒關係啦!能擋雨就行了,總比沒有的好!」她坦然地說也許是嫌我撐得太低了,她順手接過我手中的傘,把整把傘提高,眼前頓時豁亮起來不再只有腳下的路,還有車,還有人,還有遠處一把把漂亮的雨傘她泰然撐着,仿佛她才是這把醜陋的傘的主人12) 看着她,我似乎有了一點覺悟傘,很醜陋,然而撐着這醜陋的傘的我,也如別人一般擁有一片晴空別把醜陋當作隔絕一切的理由,別⑨把醜陋當作引起自卑的源頭如果它並不傷害它的本質,原諒它,接受它醜陋,並不是一種過錯是的,風雨的洗禮,陽光的溫暖,藍藍的天空……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賜予的財富,勇敢地去面對,才得以磨礪而成長,生活也因此而豐厚,我才可展翅翱翔天空!經過 段 (8)—(12) 一天, 「 我 」 的同學因要與我共用雨傘,竟主動地拿着「 我 」 那醜陋的雨傘這使我明白醜陋並不是罪過,因為它不傷害本質13) 那把醜陋的傘,為我撐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最後一個雨天,它真的「退休」了然而,我至今仍忘不了它 ——這位醜陋的朋友。
⑩結果 段 (13) 我從此學會面對和接受自己是窮家兒女的事實,不會再因別人的目光而感到自卑1222字)題目 2答題分析(一) 解題/界說1. 「汽車」指一切以內燃機為動力,以輪子行駛的交通工具2. 「自行車」指的是單車3. 關鍵詞是「汽車」和「自行車」 4. 題目「與」字表示兩者並重,互有聯繫二) 寫作要求1. 本題要求考生就自行車與汽車寫作,內容既可客觀說明兩者在功能方面的異同,也可引發聯想,將兩者的特質加以比較,或藉此敍事抒情說理唯內容必須與自行車與汽車緊扣2. 考生寫作此題,寫法不拘,如敍事、抒情、說明、議論或綜合不同寫作手法等,均可接受敍事⑨ 修辭:借喻⑩ 雙重否定★ 星級要點雙重否定,可加強語氣 以敍事形式讓讀者感受或思考,內容應跟自行車與汽車有關 文章之高下,則視其事件所引發的思考是否與兩者緊扣而評定抒情 考生可藉自行車與汽車而懷人或憶事抒情關鍵在考生之情必須由自行車與汽車引發 文章之高下,則視其所抒發情思之深淺而評定說明 說明自行車與汽車兩者的性質、外形、結構和特徵等 文章之高下,端視其內容是否充實,說明是否清楚,組織是否有序議論 就自行車與汽車兩者的特徵說明道理,如人生高低起伏、新舊對比、人力科技交替等議題。
文章之高下,端視有否個人見解,論證是否嚴密,組織是否有序3. 本題要求書寫自行車、汽車以及兩者之聯繫;如有欠缺,酌量給分有關自行車與汽車的篇幅,不宜輕重失衡,兩者的寫作次序,先後不限三) 範文引路1. 構思與立意:作者「我」以小時候父親教導踏自行車及一家三口坐亮麗的汽車出遊,作溫馨家庭生活的回憶,然後以父母離婚後,父親不斷更換私家車來象徵父親追求型號款式;而「我」卻一直愛自行車那種自由、自主和自我的無拘無束的生活作者在加拿大與母親重逢才體會到,每個人都可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我和媽媽喜歡自行車,而爸爸卻喜歡汽車,於是對父母離婚一事釋懷2. 結構特色:倒敘法:段(1) 比較自行車和汽車的分別段(2) 回憶幸福的童年生活,父親教「我」踏自行車,假日一家三口驅車遊玩直至「我」九歲,父母離婚段(3) 「我」不再對車外的景物好奇,而父親也另組家庭,換上一輛「七人車」 ,父親貪新段(4) 「我」因為不滿父親把「我」童年的自行車給妹妹,產生很大的妒忌心,那年「我」是十四歲,定義童年-9 歲9 - 14歲現在「我」仍愛自行車段(5)-(7) 母親得悉事件,送「我」一輛自行車 「我」從此就與自行車為伴,到處遊歷。
那年「我」已十六歲,自行車已和「我」密不可分段(8)-(10) 「我」覺得自行車比汽車自由,汽車的空間太狹小,騎自行車不講求速度,不受目的地限制;而愛汽車的人總愛鬥速度,炫耀型號,常常換款式段(11)-(12) 「我」終於決定踏出香港到加拿大找母親「我」與母親重遇後發現她沒有受離婚影響,反而很喜歡現時的生活方式這使「我」明白,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而「我」也接受了父母離異的事實那年「我」剛滿十八歲3. 表達技巧:表達技巧可分為「表達手法」和「修辭手法」兩方面「表達手法」是展現文章內容的方法,因應不同的文體,表達手法也迥異論說文的論證手法有「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比較法)、「舉例論證」(引證法)、「正反論證法」、「喻證法」等而說理的方法則有「借事說理」、「借物說理」和「比喻說理」等「修辭手法」是指修飾句子的文字及詞語,令內容更鮮明和生動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 、 「排比」 、 「對比」 、 「引用」 、 「比擬」 、 「誇張」 、 「層遞」 、「複疊」 、 「反復」 、 「反問」 、 「設問」和「襯托」等過去 14歲-16歲16歲-17歲18歲參考答案(1) 自行車與汽車都是現代的交通工具。
自行車是兩輪的,人騎在①上面用腳踏板前進;汽車是四輪或以上的,以內燃機為動力,使輪子轉動來行駛我喜愛自行車自行車代表着自主、自然、自由和自我定義:段 (1) 比較自行車和汽車的分別2) 小時候,父親總會在我背後推一把可是,某天,父親對我說:「這是自行車,你應該『自行』啊!」我回頭看見身型高大的父親逐漸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