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哲》注释体例.doc
19页《《文史哲文史哲》》注释体例注释体例(一)引文的标示(一)引文的标示引文分为直接引文和间接引文直接引文系指正文中直接引用相关文献中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引文用引号引起来篇幅比较长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直接引文,不加引号,另起行,以自成段落的形式出现,段落左边整体缩两格(第一行缩四格),并变字体,与正文相区别间接引文也称作意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引证文献的主要内容或观点概括表达出来无论是直接引文还是间接引文,正文中的注释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标点符号之后(对专门词语做注释时除外,注释号可紧随其后)每条注释不分段所有注释均按照前后顺序逐条依次编排注释可以放置于当页下(脚注),也可放置于文末(尾注),各刊任选其一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或用右上角码 1,2,3……,不管选择哪一种,注释前的编号应与正文中引文后的序号一致通过注释序号将正文中引文与页下和文末注释准确对应联系,完成文献引证的功能二)注释的标注(二)注释的标注“注释”中对直接或间接引用或参考的文献说明其来源出处,称为“资料性注释”(Reference notes),通常以相对固定的格式反映出来;对正文内容中的术语、概念以及提到的事实、观点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辨析或评论的文字,称为“内容性注释”(Content notes)。
1.资料性注释的标注项目、顺序与格式资料性注释中各项目的标注,应以被引证文献的版权页为准此外可参考相关的书名页(扉页)、封面、封套等;析出文献的标注应以析出文献本身提供的信息为准,也可参考所引文集或期刊等的目次页原则上各标注项目应与原文献保持一致1)专著:)专著:责任者(责任方式)/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责任方式与题名之间一律用冒号;责任方式为“著”可省略示例 1: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6 页示例 2:许毅等著:《清代外债史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年,第 95 页中译本著作,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放在题名之后示例: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区宗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4、5 卷合订本,第 429-431 页2)析出文献:)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见)文集责任者(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文集责任者前的“见”在不产生歧异的情况下,可省略示例 1:汪子春:《中国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见自然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年,第 382-391 页。
示例 2: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 9 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 325 页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为同一作者时,可用省去责任者示例 1: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 65 页示例 2:李志刚:《早期传教士在港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9 年,第 135-143 页书信、档案资料等应标识析出文献的形成时间示例 1:蔡元培:《复孙毓修函》,1911 年 6 月 3 日,见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上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99 页著作、文集的序言、前言有单独的标题,可作为析出文献来标注示例 1: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第 2 页示例 2: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见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 2 页3)古籍)古籍: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抄本或刻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 a、b 或上、下区分示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 a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示例 1:《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标点本,第 44 册,第 13444 页。
示例 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标点本,第 215 页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示例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 年影印本,上册,第 461 页下栏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示例 2《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影印本,第 3 册,第 3080页下栏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示例:《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标点本,第?册,第 6293页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示例 1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 a示例 2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 42 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 年,第 367 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古籍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示例 1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 88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年,第 73 页示例 2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84 页4)引用古籍与夹注的使用)引用古籍与夹注的使用正文中引用先秦诸子的著作或少量引用传统经典古籍中的语句,可适当使用夹注,而不用采用页下注的形式一般只标书名和篇名,用中圆点连接,用圆括号括注,紧随引文之后当然在正文中不宜多用夹注,二是夹注应尽量简短示例 1:庄子说惠子非常博学,“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示例 2天神所具有道德,也就是“保民”、“裕民”的道德;天神所具有的道德意志,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这也就是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4)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1)期刊:责任者/文章题名/期刊题名/出版年、卷期或出版日期。
引用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时,应在期刊题名后括注出版地如果需要,引用期刊时,也可标注页码示例 1: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2000 年第 6 期示例 2: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第 2 卷第 6 号,1917 年 2 月 1 日示例 3: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 9 卷第 1 期,1998 年 3 月,第 58 页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应在刊名后括注出版地点;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点,附于刊名后,以示区别示例 1: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 9 卷第 1 期,1998 年 3 月,第 55-82 页示例 2:魏丽英:《论近代西北人口波动的主要原因》,《社会科学》(兰州)1990 年第 6 期示例 3:费成康:《葡萄牙人如何进入澳门问题辨证》,《社会科学》(上海)1999 年第 9 期示例 4:董一沙:《回忆父亲董希文》,《传记文学》(北京)2001 年第 3 期示例 5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 28 卷第 1 期,1976 年 1 月。
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示例 1:黄义豪:《评黄龟年四劾秦桧》,《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 年第 3 期示例 2:苏振芳:《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学思考》,《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1996 年第 3 期示例 3: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示例 4;倪素香:《德育学科的比较研究与理论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2)报纸:责任者/文章题名/报纸题名/出版日期或卷期(附出版年月)/版次示例 1:李眉:《李劼人轶事》,《四川工人日报》1986 年 8 月 22 日,第 2 版示例 2:《女子参政同盟会宣言书》,《时报》1912 年 4 月 10 日,第 4 版早期报纸无版次,可标识栏目及页码(选注项)示例:《四川会议厅暂行章程》,《广益丛报》第 8 年第 19 期,1910 年 9 月 3 日,“新章”,第 1—2 页5)外文文献)外文文献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以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为准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项目与顺序与中文相同责任者与题名间用英文逗号,著作题名为斜体,析出文献题名为正体加英文引号,出版日期为全数字标注,责任方式、卷册、页码等用英文缩略方式。
示例 1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92, pp. 19-28.示例 2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by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 55, 88.示例 3T. H. Aston and C. H. E. Phlipin (eds.), 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5. 示例 4R . S . Schfield, “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 in R. I.Rotberg and T. K. Rabb (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