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失范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任务.doc
26页化解失范: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摘要:失范是社会转型的社会成本在我国经济快速 增长的同时,失范也在急剧地上升论文通过司法机构的 相关数据,描述了社会转型不同时期失范的状况,印证了 享廷顿现代化会引起不稳定的命题提出建立矫治失范机 制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的任务关键词:社会失范;社会转型社会失范概念的内涵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 面的失范是社会规范、制度与社会秩序问题,它表达一种 如涂尔干所理解的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 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景即指社 会规范系统的瓦解的状态微观层面的失范主要是指社会 团体或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它与越轨行为是同义语,指 社会团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前者是 规范本身的失范,后者是规范对象与执行者的失范本文 的失范含义主要从行为层面的失范来理解研究和谐社会必须研究失范我们谋求的理想社会状 态是均衡的、稳定的、整合的、正常的、协调发展的和谐 社会,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却是充满着矛盾、冲突、不稳 定、反常、不和谐,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理想的消极现 象,这些消极现象不是本身就属于失范范畴,就是与其有 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社会存在的两种状态,两者相辅相成, 此消彼长,要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就要对失范、失序、 冲突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失范的探讨在本质上是对规范和 秩序的追求秩序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大问题研究社会 秩序与人们行动的关系是社会学传统的问题秩序与失范 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个社 会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则会因失范而导致混乱,导致社 会的瓦解甚至更替一个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是和谐的, 则会减少社会失范,获得良性的运行与发展社会转型不 仅仅只是经济制度的转变,也是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 会运行机制的转换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社会规范体系的更 替过程,旧有的规范秩序在逐步瓦解,原有的社会控制机 制也在更新这一更新过程,往往伴随着社会产生高度失 范现象,如何认识与掌握社会失范的状态、研究失范产生 的原因、探寻失范的矫正机制,最终构建起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以抑制与化解失范,保障新的社会 秩序的实现,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的关键问题之一,也关 系到我国社会转型能否在两种社会类型中顺利过渡,平衡 转换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从2 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转型,在经济建 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产 生了大量的失范现象,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本文将从 客观的经验数据阐述失范这一社会事实的存在状态一、如何获得失范的指标依据我们对失范的定义,失范包括规则、制度层面的 社会解组与人的行为层面的越轨行为两个层次规则、制 度层面的失范,难以用具体数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而只 能通过描述性的事实阐述而社会成员行为层面的失范, 则可以通过数据资料表示但要强调的是,这些数据资料 只是众多失范中的一部分行为,获得这种资料有两个局限, 一是只有达到司法标准的,落入司法部门控制的比较严重 的越轨、犯罪行为才有统计数据,而大部分失范行为是无 法统计的一些相对轻微的失范行为,如违反社会公共道 德规范、违反宗教规范、违反社区习俗、违反组织规章的 行为,由于面广量大,以及社会有容忍的弹性区间,人们 没有进行统计,或无法进行有效的统计,因而无法用数量 来显示如果失范的行为,按照严重的程度来分,从数量 的统计上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既最严重的失范是塔 尖,大量轻微的失范是塔底尽管我们只能够感觉到大量 失范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但只有最严重的失范行为才能 够进入社会的监控体系通过进入控制体系的这一部分失 范指标,我们仍然可以判断出失范的状况,了解失范的数 量及结构。
二是被社会的控制系统发现了、并进行惩罚的 行为一些失范行为尽管十分严重,但因这些失范的行动 者较为隐蔽或没有暴露,目前暂时还没有进入社会控制系 统受到应有的制裁,尽管它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还是以 隐蔽性的形式存在,因而无法用数量来显示因此,失范 的数量统计的遗漏至少是三个方面的,(1)规范层面的失 范即社会解组(无法统计)2)人们轻微的失范(没有统 计)3)严重的但没有进入控制系统的失范(统计盲区) 有效的失范行为的数字统计,只能是在社会失范行为中的 较严重的一部分如何反映社会转型以来的社会失范?这需要量化的指 标才具有说服力而这种指标必须是能够反映全国的失范 状况的,又是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失范指标拥有一系 列共同的特征:(1)可测量的,也就是说它们应该是可量 化的2)基于存在的数据指标应该源于可靠存在的信 息,这样它们能够容易地被使用并且花费最少3)能够 获得的用于收集和分析指标所需要的经济成本和时间应 该由预算决定4)建立在时间序列的基础上指标能够 使得历时变迁被观测,它们必须建立在一段时间内系统收 集来的数据上5)快速观测那些能够在数据收集后迅 速发展的指标要比那些需要很长过程的指标有用。
6)变 化灵敏指标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们能够 准确地反映现实7)被广泛地接受指标必须被它们的 使用者理解和接受8)易于理解指标应该以简单的形 式出现,因而使人能够广泛地理解9)平衡的指标应 该政治中立并且允许测量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影响” [1]・显 然,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取具有全国性的 失范的指标的确比较困难笔者通过搜寻发现,中华人民 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所作的年度报告、 五年一届的总结报告比较符合我们需要描述失范指标的要 求通过对1978-XX年报告的解读,对与失范有关的报告 内容的筛选,找到了八个与失范相关的指标,分别从经济 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不同类型的失范与其失范数量 的变化中,发现失范在某个领域中变化的轨迹,这些指标 也折射出我国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引发的社会秩序的震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年度报告中,对失 范类型的统计口径前后差别较大,许多数据不具备连续性 而在最高人民法院五年一届的报告中,失范的数据有较强 的连续性,特别是近10年的统计较为规范,而以前的统计 口径的不一致,这使许多资料没有持续性,这是一个缺憾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通过相关的数据(如最高人民检 察院的数据)作了一些补充。
但通过这些已有的资料,我 们仍然能够在主要方面看出我国社会转型以来,主要失范 类型的数量、幅度、强度与烈度,可以大致勾勒出我国社 会成员在行为层面失范变化的轮廓与趋势失范指标不能 预测未来,但是它们能够警示政策制定者、发展工作者和 特殊发展计划中的没有预期到结果的科学家,失范的水平 不能用相互组合的数据来可靠测量在我们能够有信心地 预测失范结构出现的可能性和失范前提条件的存在前,重 要指标变化的模式是必要的” [2],具体的失范形形色色, 我们主要选取了司法系统有记载的失范类型的数据二、转型时期行为失范总体状况为了对失范的增长状态更好地了解,我们选择经济增 长的速度作为参照系1) 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689亿8千万元[3].(2) 1983年,全年社会总产值为11 052亿元,比上 年增长10% [4].(3) 1988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38 53亿元,比上 年增长%⑸.(4) 199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1380亿元,比上年 增长% [6].(5) 199 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 年增长%• [7](6) XX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 94亿元,比上年 增长%. [8]从图1看,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是明显的。
工农业 总产值由1978年的亿元达到了 XX年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16 694亿元,增长了倍通过经济增长的指标作为参照系, 我们可以比较失范指标的增长程度我们将失范的总体状况用全国法院审结的各类案件数 来表示(图2),这是指法院共审结的刑事、民事、经济、 行政等所有的案件这些案件的当事者在不同的程度上违 反了相应法规,在行为上背离了行为规则,可以在广义上 算作失范行为,这一指标总体反映出社会成员的行为失范 状况1) 1978年至1982年,[9 ]全国法院总共审结的刑 事与民事案件有万余件2) 198 3年至1987年,[10]全国法院总共审结各类 案件726余万余件3) 19 88年至1992年,[11]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案 件1555万件4) 199 3年至1997年,[12]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案 件2241万余件每年平均递增%.诉讼金额达9515亿元5) 199 8年至XX年,[13]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 2960万件比5年前上升22%.我们以5年为一个阶段,1978年至19 82年是第一阶 段,这是我国社会转型初期,社会结构与计划体制时代没 有大的变化,基本上依照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惯性运行。
社会的失范程度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各类案件只有万余 件L983年至1987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开始正式启动,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的,初始的市 场的因素开始起作用,社会结构开始产生松动各类案件 增加到726余万余件,比上一阶段增加了一倍多1988年 至1992年是第三阶段,这是我国初步确立市场经济的时期, 而市场机制还没有成熟,市场经济的规范尚未建立,但市 场运行机制与原有的计划体制的运行机制产生巨大的磨擦 这时,原有的管理体系已经力不从心,在社会控制方面产 生巨大的脱节在市场影响下,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 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无数的个体或小团体开始了 不择手段原始积累的时期,不顾规范的约束市场产生的 各种弊病开始产生,这一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真正的大规 模失范的开始失范的两重含义,即规范层面的失范与行 为层面的失范,在这一阶段都十分鲜明的表现了出来,这 一阶段起,旧的计划社会中的规范解组严重,行为标准混 乱,行为选择出现迷惑,人们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开始下降, 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的失范行为大规模地呈现 出来全国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556万件,比第二阶段增 加了一倍。
从这一阶段开始,失范便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 平上1993年至1997年是第四阶段,这是我国改革不断深 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案件 的增长没有出现倍增的现象,但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不断发 展,案件达2241万余件,每年平均递增%.案件的增长速度 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吻合,这不是什么巧合,而 有其内在的社会结构的联系这一时期,是市场社会强烈 地需要规范的时期,规范建设在这一时期成为政府的一个 中心工作,各种规范(主要是法律规范)陆续出台,针对 市场经济的弊病而建立的规范开始发挥功能,市场中的无 序行为有所约束但规范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规范之间 相互不吻合是普遍的1 998年至XX年是第五个阶段,全 国各类案件2960万件,比上一个5年上升22%,比第一阶 段上升倍但一个新的趋向就是行为层面失范的增长速度 开始下降,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产生了稳定这一时期规范 建设的速度加快,并不断地完善国务院法制办向媒体披 露[14], XX年我国各地各部门制定的法规规章已全部实现 报送备案,共计2026件XX年制定并报送的有414件对 规范的实施的力度加大,无论是经济领域的规范,政治领 域的规范、社会领域的规范基本上都已出台。
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依照规范行事的价值理念开始进入 政府管理者与普通社会成员的头脑在社会的主流媒介的 倡导下,以规范(主要是法规)为标准衡量政府行为与社 会成员的个人行为,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规 范在新的社会结构中产生了粘合的功能,开始发挥约束的 功能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动开始形成一种雏形,由变 动不定到逐步的稳定下来,在社会结构趋于相对稳定的基 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