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3部分专题14一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 Word版含解析.doc
27页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分值:39 分;时间:40 分钟)[对点突破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14 分)叶廷芳:从超越自我到贡献大美叶廷芳的人生哲学是“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 发一分光,让生命在燃烧中耗尽,不让它在衰朽中消亡” 童年的际遇改变了叶廷芳的命运,也因此逐步培养起他的社会 责任感 “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残疾孩子将来养活不了自己,会成为‘社会废品’ ,所以,我从小就尝试证明自己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甚至还能够为 大家尽点力,做些事 ”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叶廷芳在学 业、 专业之外,更多地关注社会从初中起,叶廷芳就利用寒暑假组织村里的年轻人, 为缺乏文 娱生活的乡亲们建起了一个戏剧班子,叫“农村剧团” ,利用当地流行的越剧曲调来填 词,义务为大家演出,很受欢迎每次返校, “演员”们都敲锣打鼓送叶廷芳到村口 “这段经历 激励了我积极的人生观,也为我后来与戏剧结缘埋下种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思想,叶廷芳又增添了一种启蒙意识,在德语文学研究之外,他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并 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众例如在圆明园复建的问题上,叶廷芳曾连发数文,主张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历史原貌和 “废墟之美” ,强烈反对复建。
他认为拼命花钱修旧如新、大拆大建,是对文物的破坏而非保护叶廷芳也常常把眼光转向建筑领域,从美学角度出 发看待建筑,发表文章探讨北京的城市规划,呼吁提高设计师的地位,强调建筑的艺术属性等问题 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受到了建筑界的欢迎与重视,而他在建筑界的最大 “动作” ,是影响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1998 年,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正在筹 备中,中央批准用国 际 招标的方式选择设计方案当时负责项目建设的人员在投标会上说,这项设计要符合三个 “一看”:“一看就是个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一看就是建在天安门广场旁边的 ”叶廷芳非常不赞成这三条要求,他 抢在第一轮评审以前,先后在《中华建筑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撰文反驳他 认为,悉尼歌 剧院一看就不是个 剧院,却提升了澳大利亚的国家文化形象;中国传统大屋顶的审美规范,早就在两千多年间的建筑中穷尽了,不可能再有超越;而天安门周围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宏 伟而带有政治意 义的建筑群,再与它 协调势必臃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不如尝试反差的审美效应 叶廷芳在文中将自己对国家大剧院的美学期盼也概括成了三个“一看”:“一看是美的,不愧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一看是现代的,能与世界建筑新潮流衔接,因而与我国的 对外开放态势是合拍的;一看与天安门周围的群体建筑不争不挤, 单门独户,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叶廷芳认为,运用“反差原理 ”来处理天安门建筑群附近国家大 剧院的空间难题,符合“后现代”建筑的“对话意识”理念:我尊重你的既定存在,我也不掩盖我的 时代特征叶廷芳相信自己的观点会对评审有影响最 终中标的方案,是来自法国设计师保罗· 安德鲁颇具现代艺术气息的“巨蛋” ,基本符合了叶廷芳 对国家大 剧院的期许最后,安德鲁还与叶廷芳见了面,一起吃饭、观剧从南方乡间渴望上学机会的独臂少年,到中国顶尖科研院所的德 语文学研究专家,从卡夫卡、迪伦马特充满荒诞与悖 谬的文学世界,到眼前遍布 观 念矛盾和思想碰撞的现实社会,叶廷芳从未停下过超越自我的脚步,也努力 尝试去影响他人和周 围的世界叶廷芳说,他的人生哲学是“ 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让生命在燃烧中耗尽,不让它在衰朽中消亡” 难怪,2008 年苏黎世大学在遴选叶廷芳为该校“荣誉博士”的推荐书里表彰叶廷芳的学术思想和处世态度具有“勇敢精神、先锋精神和正直品格” 2015 年 3 月,由叶廷芳主编的 《卡夫卡全集(插图本)》由中央 编译出版社出版,他将之视为毕生翻译和研究卡夫卡的一个里程碑而谈及对未来生活的 规划,叶廷芳多了一分随性:“现在终于可以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了。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叶廷芳 9 岁 那年,和同村的孩子玩骑“龙杠”的游戏 “龙杠”是衢县当地道士们做法会用的硬木单杠,叶廷芳不知深浅,一骑上去,就“啪”的一声,重重摔在地上,左臂受伤,治疗不当,最后失去左臂②叶廷芳先生是德语文学研究界的宿耆,对德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 论有着极深的造诣,尤其在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和阐释研究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内无出其右如果说,德语文学研究是他的“正 业” ,那么,散文创作便是他的爱好所谓爱好,往往情所更 钟,叶廷芳就把自己的散文随笔称作“兴趣产物” 虽是副产品,但产量颇丰1.(探究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写作意图)从文中可以看出叶廷芳从未停下过超越自我的脚步,也努力尝试去影响他人和周围的世界请结合文本概括叶廷芳超越自我及努力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内容6 分)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导学号 29530453]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超越自我”及“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 从文章内容可知, “超越自我”主要体现在他身体残疾,通过自身努力解决自身生活并且服务社会;“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则主要涉及他启悟民众,影响国家大 剧院的设计等。
答案:①用行动证明自己虽身体残疾,但并不是“社会废品” ,为乡亲们建戏班子并免费演出②他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众,如通过发文表达自己强烈反对圆明园复建的观点③从美学角度出发看待建筑,受到了建筑界的欢迎与重视他在一些报纸上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大剧院建筑风格看法的文章,最终影响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见解) 德语文学研究是叶廷芳的 “正业” ,他的“副业”除散文创作之外还有很多结合文本和现实谈一下你对“正业”与“副业”关系的理解8 分)答: [导学号 29530454]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 结合“正业”与 “副业”的关系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和社会 现实进行分析注意分析要能够支撑自己的观点答案:“正业”与“副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叶廷芳的“正业”是德语文学研究,他的“副业”有很多,但这些“副业”并没有影响他在“正业”方面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思想,因此他更关注公共事务;正是因为他对德国古典美学有研究,因此他才能够从美的角度提出关于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风格的建议现在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人在有自己“正业”的同时,也可以发展一些“副业” ,但要注意把二者关系处理好,做到正副分明、相辅相成。
[综合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6 题25 分)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 1909 年出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 年,86 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 1945 年 8 月 15 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 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张岱年在 《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 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20 世纪 30 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 论文 1933 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 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 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1935 年, 《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 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 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 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 华民族才能复兴 ”“中国若不能 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张岱年厚重的历 史使命感跃然纸上1937 年 7 月 29 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 动荡,生活艰辛,但 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 伪师大去教书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 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 ”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 ”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 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 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意 为 “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 。
此 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 “知论” “天论” “人论”四部分,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 ”“生事颇窘” ,仅写成《哲学思 维论》《事理论》《知实论》《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 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1943 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 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其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 《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 滨,西北越昆 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 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 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 穷我 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 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 ”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 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日本投降日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有删改)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 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直到晚年,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 ,仍会生起欣慰之感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进行学术研究,出发点是为了救国终其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脱离过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D.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尽管生活艰辛,但毫不颓唐丧气,反倒更加勤力攻读,专心撰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E.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导学号 29530455] 解析:选 项, “一生中最难忘的”说法有失严谨,由原文“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可知,抗战胜利是他难忘的“第一次”之一,但是否是“最难 忘的”文中没有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