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龙狮文化.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61647289
  • 上传时间:2018-12-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龙狮文化瓮安猴场(今草塘镇)的龙灯艺术表演远近闻名,除规模大(龙灯多、玩龙灯的人也多、看龙灯的人更多)的原因外,还因为这里的龙灯造型与其他地方不同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玩龙灯的习俗遍及全过各地,然而全国各地的龙灯造型都是一条龙一个整体,而猴场的龙灯等却分为头、身、尾三个分断的部分,俗称“断头龙”  “断头龙”的来源,《西游记》第九、十回有记述,民间亦有多种传说《西游记》的记述与各种民间传说大致相同,只有个别的细节有出入  据《西游记》第九至十回记述,故事发生在唐朝初期京城长安传说长安城外的泾河岸边有两个贤人: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分别以砍柴、钓鱼为营生,逍遥自在一天,二人同路,在泾河边一路吟诗作赋比试各自的逍遥自在渔翁说他每天钓鱼都要请卦人给他占上一卦,按卦下钓,百发百中,每日钓鱼回来都送一尾金色鲤给占卦之人那个占卦之人名叫袁守城(唐朝钦天监台袁天罡的叔父)渔翁“百发百中”之言被泾河水府巡水的夜叉听见,急忙回奏泾河龙王(西海龙王敖闰之子),泾河龙王大惊,他如此钓法,岂不把水族打尽,欲提剑去诛灭袁守城众水族忙劝阻,说这样怕了长安庶民,上天见责。

      劝龙王变成人形去查访清楚了再作打算于是,泾河龙王摇身变成一个白衣秀士,来到长安城西门大街只见一簇人围观,内有人高谈阔论,情知那是卖卜之处龙王入门与占卦先生相见,请先生占卜天上阴晴之事,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稍若占两泽,准在明朝龙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寸尺?”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矣!”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任你请了,请了明朝雨来后会  龙王辞别,出长安,回水府,把占卦之事告知属下,属下笑曰:“大王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有雨天雨,惟大王知之;他怎敢这等胡言?那卖卦的定是输了!定是输了!”话音未落,只听得半空中叫“泾河龙王接旨上天派金衣力士手擎玉帝旨今泾河龙王降雨旨意上的下雨时辰、数目,与那先生判断毫发不差,吓得龙王魂飞魄散,稍顷苏醒,问计于军师,鱼时军师献计改变时辰和数目,就算他断卦不准,次日,泾河龙王占齐风伯、雷公、云童、电母,直至长安城九霄空上,他挨到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却只将之尽零四十点。

      他改了一个时辰,克了三寸八点,雨后发放众将班师回府  龙王化作白衣秀士直奔长安城西门大街上,去砸袁先生的招牌袁先生公然不惧,仰面朝天冷笑道:“我不怕!我不怕!我无死罪,只怕你倒有个死罪哩!别人好瞒,只是难瞒 我也我认得你,你不是秀士,乃是泾河龙王你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你还在此骂我?”龙王见说,心惊胆颤,毛骨悚然急忙丢了门板,整衣伏礼,向先生跪下道:“先生休怪前言戏之耳,岂知弄假成真,果然违犯天条,奈何?望先生救我一救!”袁先生遂给龙王指条生路,说明日午时三刻由魏征处斩,你去求唐太宗皇帝,方可救你,因玉帝已令人曹魏征(唐朝宰相,传说为文宿星)处斩泾河龙王  龙王遂去求见唐太宗,唐太宗在梦中见龙王来求救,知是魏征行刑,便一口答应救龙王次日,唐太宗下朝后,单留魏征陪他下期,意欲拖延时间,过了时辰,魏征就斩不成龙王了太宗与文章下棋临近午时,棋未下完,魏征伏案而睡,太宗有意不叫醒他,以延长时间,还拿扇子给魏征扇凉风,怕他苏醒午时三刻一过,只听门外大呼小叫,秦叔宝、徐茂功等,将一个血淋淋的龙头,掷在太宗面前,启奏到:“陛下,海浅河枯曾有见,这般异事却无闻。

      太宗与魏征起身道:“此物何来?”叔宝、茂功道:“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这颗龙头,微臣不敢不奏唐王惊问魏征:“此是何说?”魏征转身叩头道:“是臣才一梦斩的唐王闻言,大惊道:“贤卿盹睡之时,又不曾见动身动手,又无刀剑,如何却斩此龙?”魏征奏道:“主公,臣的身在君前,梦离陛下:身在君前对残局,合眼朦胧;梦离陛下乘瑞云,出神抖搜那条龙,在剐龙台上,被天兵将绑缚其中是臣道:‘你犯天条,合当死罪我奉天命,斩汝残生’龙闻哀苦,伏爪收鳞甘受死;臣抖精神,撩衣进步举霜锋一声刀过处,龙头因此落虚空  太宗闻言,心中悲喜不一喜者:夸奖魏征好臣,朝中有此豪杰,愁甚江山不稳?悲者:谓梦中曾许救龙,不期竟致遭诛只得强打精神,传旨着叔宝将龙头悬挂市曹,晓谕长安黎庶  太宗当晚回宫,正朦胧睡盹之间,梦中只见龙王提着头找他索命,吵闹不休,一女真人(观音菩萨化身)上前斥退龙王,救脱皇帝太宗醒来,把经过说给群臣听,众官闻言都来大惊失色一连几晚,那业龙都来找太宗索命,使太宗不得安宁秦叔宝建议与尉迟敬德同守宫门,太宗采纳二人同时守在太宗寝宫大门,当晚无事;业龙又到后门来索命,魏征自告去守后门,果然无事但长此以往,太宗怕守门将相身体不支,不知如何是好。

      有大臣建议请画匠把秦叔宝、尉迟恭(敬德)二人相帖于寝宫前门和后门,业龙也不敢前来闹事,太宗从此得一安寝  却说泾河龙王被处斩后,无龙司雨,怎么办?魏征去找鬼灵仙商量,鬼灵仙建议请匠人用纸、竹蔑扎成龙头、龙身、龙尾,放在化龙池点化恢复真龙真身二人遂上奏玉皇大帝,玉帝准奏,敕令点化之龙仍任八河都总管,管治好水,尽心尽职,使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从唐朝开始就有了这个民间传说,直到明清时代,吴承恩著《西游记》时,运用了这个传说,唐朝“贞观之治”中,推进“狭乡迁宽乡”政策,就是把人口从稠密的到访迁徙到人口稀疏的到访,长安附近人口稠密,大量南迁特别是唐朝末年,北方年年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到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到北宋中期,江西北部的九江一带人口发展过快,北宋名臣仓拯建议朝廷分析江西人口,江西人口遂大量外迁,有的迁如四川,进而迁如贵州北部,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现代黔北、黔中人口多数称为江西人的后代因此,保持着大量的中原传统文化特殊如帖门神、玩龙灯,以及“扇扇子,吹凉风,看你龙王有多凶”这句俗语就来源于唐朝时候的这个民间传说  宋朝初年,长安人宋景阳(?—987)于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因奉朝廷派遣平定广右壮族有功,被授予"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部管"。

      从此,宋氏实力大增,遂驱逐乌蛮罗氏,夺得矩州(今贵阳市),设大厅谷落总管府,将罗氏鸭池河以东属地全部占领,形成雄长一方的封建大领主,贵州历史上称"水东宋氏",其后代在黔北、黔中地区维持了几百年的土司统治制度其后人一部分定居瓮安猴场(今草塘镇下司村),又成为贵州宋氏最显赫的一个支派南宋时期,草塘安抚司副安抚使(简称副使)宋都裕之孙宋万璋世袭草塘安抚司安抚使,奠定了草塘安抚死从元朝到明朝土司制度的基础草塘安抚司所设在今瓮安草塘镇下司村(现更名为猴场村)草塘安抚司署衙后来毁于兵火,尚存遗址2007年5月,瓮安县已将署衙按原样修复并对游客开放  时至今天,全国各地的龙灯表现已有了很大的演变然而,猴场的龙灯却留下了最古老的传说特征,即“断头龙”的特征2007年春节期间,瓮安县以猴场“龙灯”文化为主,结合瓮安的民间舞狮、花灯夹戏等艺术形式成功举办了“中国•贵州•瓮安首届龙狮文化艺术节”,有效挖掘、提升了猴场龙灯艺术,使之成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  猴场龙灯常见的有大弯龙、彩龙、母猪龙、三种,还有板凳龙、玉竹龙、水龙等,大弯龙、彩龙由头、身、尾三部分构成,均用金竹蔑条编扎,龙身一般九至十三节,最多不超过十五节,节数均为奇数。

      每节内设有二至三个供插蜡烛用地方烛座,统用蜡烛照明每节下有一根舞龙者手握的木棒或竹杆大弯龙、彩龙的龙头呈“S”型,高约一米八,头上有似鹿角形的龙角、能滚动象鹅蛋大小的龙眼、凸直的龙鼻、张开的龙嘴、嘴内有扁长的龙舌和锋利的龙牙,口内衔有一个能滚动的宝灯,龙嘴巴下有长长的龙须,展现了真龙的形态龙身呈圆柱蛇形,有脸盆那么粗大弯龙、彩龙、母猪龙的区别是:大弯龙用白沙布包面,另用颜料根据各部位需要按图纹染色;彩龙用各种颜色的棉布按各部位图纹剪裁拼块包面;母猪龙龙头形似鳌鱼头,从头至尾连接一体,并可以卷叠,以便收存,从头至尾用上等白夹纸染色画上鱼鳞甲,并抹上防雨油布包面,整体呈紫色,亦用蜡烛照明  猴场玩龙的方法多种多样,大弯龙、彩龙的玩法基本一样,龙身、龙尾必须与龙头游动的方位、幅度、快慢、高低协调配合围观者在夜间可用“嘘花”嘘龙身和龙尾,但不能嘘龙头,这是个不成文的规矩母猪龙的玩龙者全是妇女,跟在大弯龙、彩龙后面舞动,但观众不能用“嘘花”嘘母猪龙,这也是一不成文的规矩板凳龙与其他龙的区别在于每节龙身下的握柄为四根,放在地上可以站立,不用人支撑,玩法与大弯龙、彩龙相同水龙比较短小,用柳条编扎而成,下面加上木柄即可。

      这种龙在农村久旱不雨时才玩,用以求雨玩龙时前面由四人抬架,架上捆着一只穿花衣服的狗,后面跟着玩龙的健儿男女老少一见便忘记旱忧而发笑,笑声中不断用盆或桶将准备好的水向抬着的狗和玩龙的人泼出,把狗和人淋得象“落汤鸡”一样,故被称为“水龙”,现在民间流传的“笑狗天要下雨”;“狗打喷嚏天要晴”;“人打喷嚏狗心慌,要晴不在这一方”等风凉话亦源于此  猴场龙灯从前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九晚上出灯(开始),十四晚上化灯(结束)出灯要举行仪式,在出灯地点(一般为公共场所或扎龙灯的技师家院坝),众人将龙灯摆好,插上点燃的烛,由扎龙技师“画龙点睛”,由迷信活动者做供祭仪式,做完“开光点相”仪式,赋予真龙法威然后由挑选出来的既身强里壮又有舞龙娴熟技巧的人各就各位举龙灯由举本拨龙灯标名横幅的人在前,举其他吉祥语的人次之,锣鼓队、唢呐队、长号队等居三,举龙头、龙身、龙尾的人依衣跟后,在锣鼓节奏声的指挥下出发从初十晚上起不再举行出灯仪式从初九至十三这五晚上,一般都是游玩本村、本街捐资户和单位,表示恭贺新春  猴场各拨龙灯每年除正月十四夜汇集到草塘街上大显身手外,为展示其威武、规模和玩龙技巧,有时也组织到县城表演,给县城增添热闹气氛。

      正月十四这一夜,是玩龙灯的高潮之夜,也是龙灯的化灯之时当夜幕降临,为恭贺龙灯给新春增添喜庆,数以千计的好闲者与玩童早就为准备好了迎接“嘘花”用的理化筒(俗称“嘘花”),找好“攻击”的位置和角度,耐心把等侯在那里角拨龙灯进行到各街口时,除举牌方灯、龙头、母猪龙的人若无其事外(因他们不受烟花攻击),其余玩龙身、龙尾者均要接受烟花的“洗礼”舞龙者似投入紧张的战斗,须做好躲避“枪林弹雨”的准备,在鼓点声、鞭炮声中象敢死队那样发起进攻,舞着龙向街心行进每进一步,都要受到街道两旁恭迎的礼花的“夹击”,直接喷射龙身和舞龙者礼花筒似火焰筒,是用硝、磺、铁沙、木炭屑、金银粉等易燃物装进竹筒或棕筒制成的“武器”舞龙者为增强抗衡力和自信心,还要不断高喊“拿花来!”等号子,在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中坚持抵御礼花的袭击,直到双方尽兴为止然后,舞龙者扛着千疮百孔的龙,到化灯的地方将龙烧掉,视为将龙点化,放归大海,来年如期奉迎有的观众在化龙时还两争相剪一块“龙皮”带回家去供奉,以求平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