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doc
20页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 老子解读六 道家最高的智慧:不敢 无知 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一:“贵上见”的经典案例:国酒茅台的非自然雄起 在老子看来,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贤”和“不贤”,更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值得向往和拥有的“可欲”之物大家会说:老子没有活到现在,如果看到现在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新奇好玩的东西如果他出现在现代,难道真的会不动心吗?恐怕就不会这样说了,也一样会被弄迷糊的吧? 其实,老子认为:所有的一切希奇宝贝,一切你以为值得“贵”“尚”“显”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存在,都是人心自己的定义;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幻想和自恋,自己沉迷在自己创设的概念世界中不可自拔 这可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禁欲主义”,而是一种看透复杂事物背后真相和本质的智慧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前一章里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的事例应用和说明,真正看懂了第二章,理解起来就很简单了这里,我们举“国酒茅台”的例子来说明:所有人“贵”“上”“见”的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而非自然的本质。
我原来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现在的职位,是在北京专门“办招待”,到处花钱请人吃饭,来的都是“要人”,所以招待的水平很高,一餐下来需要一两万元问他们到底在吃什么宝贝他说,别的不提,光说酒,一定是茅台我想茅台也不贵,不就五百多元吗?有些“法国庄园酒”,还要两千美元一瓶呢他说外国的红酒国人们不喜欢,我知道的五百元茅台只是“入门级”的,他们喝的是五千元一瓶的陈酿高档茅台 是啊,茅台已经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名酒”,价格也在天上高高挂着各位会认为: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尊贵”的“难得之物”吗?没错,老子承认茅台酒是“真实存在”,这一点上老子决不是“唯心主义者”,他只是认为:茅台的“不凡身价”和“国际地位”,都是人心所创化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的国度,历史上有很多名酒,怎么会让根本就不见经传的西南边境小镇上的茅台酒,出任“国酒”的地位呢?实际上,茅台的命运,和我们共和国创造者的命运密切相关当年的茅台,不过是贵州一个偏僻地方(茅台镇)连商标都没有“注册”的一个小酒厂,虽然味道不错,但也没有看出来有什么“贵相”;跟别的小酒厂一样卖,一桶也值不了几文钱但是当年一股叫做“红军”的队伍,被老蒋打得到处逃,“长征”到了这里;当兵的自然喜欢找酒喝,正好这支部队的几个主要领导,特别喜欢它的独特味道,赞为好酒;于是种下了一个缘分。
但是,茅台酒的好运还没有来,接下来二十多年,它依然在偏僻的小地方,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四乡的小商贩,小市民,以及农民兄弟们这时的茅台,谁都买得起,喝得起大家都不知道将来会很值钱如果各位当年在茅台镇,知道此酒的“不凡未来”,花上几块大洋,买上几桶存到现在,绝对可以“变身”百万千万 因为那批路过茅台镇,当时因被长期追杀弄得有些狼狈不堪的叫做“红军”的队伍,最后坐上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位置,领导们想起来当年喝的酒还不错,是长征路上的“革命酒”;新的领导班子非常“革命”,绝对不愿意和那批被自己打倒的“封建主义”为伍,一起去捧历史上的“名酒”,更不能去抬皇帝们爱喝的“贡酒”,不管那些酒有多吸引人(其实所谓的“好”酒,差别并不大据这些喜欢喝茅台的人来说,茅台的好处就是香味独特,而且喝了不上头(不会头痛)天,就这点好处?喝杯雪碧,也一样是香味独特,好喝不上头呢!) 共产党是“革命党”,不会去捧历代统治者的“名酒”,这是有“立场”问题的于是,革命长征路上找到的此酒就“发”了起来,被尊为“国酒”了因为中央领导人喜欢,自然地方领导人也跟着“喜欢”,风气自然就开了不过,此时的茅台,主要是“政府官员用酒”,在民间是心向往之,但是大家都没钱,还是喝不上。
其实当年也不贵,我上中学时候,茅台酒的价格才七元多一瓶,不要票,随便买我父母的工资是五十几元,月工资大约可以买七瓶现在他们的工资只能买五瓶了,所以茅台的行情比他们的工资更有潜力一些当时也没有听说还有更加“高贵”的茅台,可能都送到北京了吧? 茅台的风光,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官本位下的小民们,最想体验的,就是政府的“示范”标准了上有好,下必效焉所以,这段历史,正好说明了:一个本来并不稀奇的东西,经过包装,也就是“尚”---领导的提倡,以及“贵”----大家都想要,争相拥有,就变得“稀奇”起来再加上拥有的人“显”和“可欲”,喝茅台的人感觉“良好”,喝了还想喝没喝的处心积虑,怎么都得搞一瓶来喝,结果造就茅台的“一鸣惊人”,自然身价不凡,于是成为“国家名牌”整个的过程,不都是在人心的作用下完成的吗?等那天生活水平提高到“健康第一”的时候,大家都跟法国人学品位,都要喝红酒,茅台酒恐怕又要掉价了不过据说茅台也进军“红酒”市场了,估计将来也会有几千元的“茅台红酒”出来吧? 其他所有价值不凡的“稀罕物”,又何尝不如是?一切“高贵尊显”之物,都是人心的幻化老子实在是太有智慧了,把人间的一切笑话,早早地看在眼里,并善意地提醒我们:不要被自己制造出来的概念骗了。
骗骗别人玩还可以理解,最后连自己也骗得当了真,就太可笑了 二:虚心弱志,“人为”靠边;实腹强骨,“天道”倡行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任继愈的解读:因此,圣人的治国原则,(要)简化百姓的头脑,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增强百姓的筋骨陈鼓应的解读: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傅佩荣的解读: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 比较任先生和陈先生的解读,很明显可以发现两人学术水平和文字功力的巨大差异,让人慨叹不已!任继愈的解读,几乎就是字面含义的直接对应,简单生硬的“翻译”;几乎看不出来有多少对于文字隐含意义的仔细推敲过程而且任解读所用的字数明显较陈多,可是含义和回味又明显缺乏不少,这应该就是他们两人的学术功力差异吧?如“强其骨”任继愈解读为“增强百姓的筋骨”,他这里强加了一个老子文字里面没有点名的“百姓”出来,造成上对下的“政策性结论”;但老子此句,从逻辑上不能否定也是对统治者自身在内所有人的共同要求,此种强加的字句,未必能服人如果把他强加进来的“百姓”二字去掉,任先生的翻译解读,等于完全没有翻译和解读(“强其骨”成为“增强筋骨”),根本没有增加读者的理解度。
如果对于这种简单句子的解读,任先生都持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很难想象他会把本章的内容同老子的前后文联在一起来理解反而是陈先生的几句解读,明显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当然陈先生也未能发现它与前一章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一对照,就发现两者解读的境界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当然两人孰高孰低,读者自己拿结论吧,角度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结论 这里提一下:老子的解读,自河上公起,就有注重养身练气修仙的一派,后来道教传统中的解读方式,与文化圈中的解读,往往有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对上面这四句话的解读,道教的丹道家们如获至宝,普遍把它理解为是练气炼丹的法门,修炼“命功”的要窍,还发展出一整套“上虚下实”的功法;还有就是“强骨”的说法,也因为“肾主骨”,成为修仙派和丹道家们“强肾”“练精”“固阳”的要点这些东西,在我个人看来荒诞不经,很多是牵强附会,不值一驳但是这种“神秘派”的“道法”依然在民间有市场,因其“神秘”性,很能吸引一批热心的想当神仙的“修炼”之士大家不要被迷惑了 国内的道教,自明清以来,一直在走下坡路,已经衰落了很久,几百年积弱了,不像佛教,唐以后的鼎盛期过后,这中间还有几个如太虚大师等人出来“振兴”一下,勉强有个样子。
道教是一直“式微”的,早已丧失了古代作为统治者“智囊团”,以及作为民间“精英文化”教育者的地位 现在的道教宫观,基本上只是个风景名胜的游玩地,道士们多是拿工资的“旅游行业人士”,喜欢办法会,赚点钱,搞搞迷信活动,少有真修行的高道们出现这里特别提一下,是怕青年朋友们因为喜欢老子,跑到宫观里见人就拜,以为道士们就是老子的真传后人,又缺乏鉴别力,容易被人用神秘难解的东西忽悠,走上弯路我的建议是:有些老子的解读版本,以及自居的“道学”学问,如果弄得玄而又玄,莫测高深的样子,让你读不懂和无法理解,不要因此觉得应该崇拜作者,否定自己,我建议就干脆不要去读了,不要因猎奇而受损 这里的最大问题就是:老子的“虚心弱志”到底是什么含义?在任先生看来,老子的用意就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瓜,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方便管理的“人”如此当然就是“愚民政策”真要这样做其实很累人,统治者也很辛苦;需要“不怕辛苦!排除万难!” 我发现如果要把任先生理解的“老子精神”真正贯彻执行到底,还不如统治者干脆把百姓都杀了,养一群牛马,更符合任版“简化头脑,填饱肚子,削弱志气,增强筋骨”的“治国原则”不过,这时的统治者,我看与放牛娃也差不多了。
不知这个结果,是否符合王公官员们的初衷?还是只是任先生自己胡编乱解的[老子精神],给“管理层”出的馊主意? 所以,这些专家们解读的[老子],真的不能多思考,想多了,自己都会笑出来! 再看陈先生的解读,就感觉好多了在陈先生这里,百姓们不用做牛做马,而是可以成为道德品质很高的“圣人”了:你看都成了“心灵开阔,意志柔韧,身体强健”的老百姓,的确很理想,天下大治;不过怎样做呢?没有说,我认为难度很高,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在陈先生这里,老子是一个很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乌托邦主义者”,幻想出现一个人民素质极高的“理想国”而且陈先生的这种理解,与上下文都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好像是老子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很不合逻辑;所以,这样的理解,我认为依然不是老子的原意其实,联系一下前文,“虚心弱志”的真正含义和实施手法,就一下都“跳”出来了:[老子]的上一段是“无言无为”在国家管理原则上的应用方针,是大方向现在的这四句话,是针对每个个体的具体要求老子的前一段话是“反方”,阐明他认为国家治理上不应该做的事情,现在的这几句话是破而后立,确认应该要实施的具体行为这真的不难理解,也很合逻辑虚心弱志”,就是前文所说的“不上”“不贵”“不见”的具体表现。
在老子看来,所有的“贤”“难得之货”“可欲之物”,都不是真实自然的存在,全是人心根据自己的妄想自行定义出来的可是一旦定义出来以后,人又糊涂了,把这些虚妄的概念当作真实的东西去追求,结果把自己弄得迷失劳累(如前一章中论述的对“美和至美”,“善和至善”的追求带来的荒谬结果)人心所产生的虚妄不实的概念和愿望,是变动不居的幻想,是人没事找事,在创设自己的“感觉”,因此是非常不可靠的;不能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如此虚幻的基础上人们如果把这样的“心志”强化后,就背离了生命的本质;所以要把这种“人为”创造的心志“虚”和“弱”掉,回到最真实的本体----“自然”上来也就是说:回到“无为”和“不言”的自然生命本质上 老子用“腹”和“骨”来指代“天道自然本质”的含义,是人“心”和“志”的对立面,不能像任先生一样狭义地理解;老子认为人的天然本性是应该强化和充实的,而由此生命本体的基本需要升华出来的“虚幻的心志”,却是要抑制的例如:饿了要吃一碗饭,是身体生理需要的“腹”真实不虚的需要,是人自然本性的要求;老子鼓励人们去“实”,不要硬顶,否则饿出毛病来就不好了可是如果肚子饿了一定要到五星级酒店吃,以及一定要“满汉大餐”,要“宾客如云”,要处女脱光了身子裸体躺在餐台上当菜盘子(日本台湾的‘女体盛’),这样才觉得像“吃”的样子,才吃得有“味道”。
显然,这种吃法,就不是“腹”在吃,而是“心”在吃了这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