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磁共振实践汇报(多篇).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hua****92
  • 文档编号:326380990
  • 上传时间:2022-07-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03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磁共振实践汇报(多篇)推荐第3篇: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氢谱的测量 实验目的 掌握制样技术; 了解超导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的工作原理,实习上机操作; 初步掌握获得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的操作程序与技术,做出给定未知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谱图 实验原理 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能级裂分,当电磁脉冲的能量等于这些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时,原子核会吸收电磁脉冲的能量并发生能级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由于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原子核受电子的屏蔽效应不同,在相同环境下感受到的电磁脉冲能量(频率)不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时对应的电磁脉冲比率也就不同,此为通过核磁共振得出化学位移鉴定物质结构的原理同时由于受到临近核的扰动,核磁共振峰产生裂分,故峰型信息也可以帮助解析物质结构峰的强度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表示相应化学位移氢的个数这就是核磁共振谱图的三要素:化学位移,峰型,峰面积 实验过程 样品制备:(1)装样:使用氘代溶剂(若为混合溶剂至少保证溶剂中含有氘代试剂),样品高度在3.5cm到4cm,浓度在20mg/ml若为碳谱则可以增加浓度到80mg/ml或更高,以缩短检测时间。

      (2)放样:用丝绸巾擦干净样品管,用量筒准确量高度,取下量筒,开气路将样品管放于气路上,感觉到气体流量足以托住样品管时再放手 (3)测量:根据软件设置参数,匀场,测量,傅里叶变换,调相位,寻峰,打印谱图 实验结果 打印的谱图见附图,被分析物分子式C12H14O4, 不饱和度6,初步估计有苯环和羧酸族化合物 谱图上有四组峰,化学位移7.7ppm和7.5ppm的两组峰各两个氢,归属为临二取代苯环上的四个氢化学位移在4.5ppm的四重峰(四个氢)与1.4ppm的三重峰(六个氢)是典型的乙氧基(与羰基碳相连)故此化合物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乙酯,是一种常用塑化剂 讨论与注意事项 (1) 装样高度过低会导致匀场困难和基线不平,放入样品一步需严格按章操作否则易损坏探头含顺磁物质的样品不利于匀场 (2) 本次测量中在低场区(1.2ppm)有杂质峰,可能是某些饱和碳氢化合物 (3) 峰积分过程中积分区间应选在峰与基线相切处,不宜包含过长的基线,由于仪器非理想因素,一段基线的积分值并不为零 (4) 软件操作时注意不能误改仪器功率,否则可能烧坏前置放大器。

      思考题 1.为获得正确高质量的谱图,除了应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仪器,还应选取适当的容剂,适当的样品浓度操作时精确地匀场,根据需求(定性/定量)选取合适的测量条件(采集次数),调合适的相位并选取合适的峰显示参数本次实验获得了足以解析未知样结构的谱图,各峰的峰型也能清晰显示,积分面积准确反应了相应化学位移氢的个数 2.谱图三要素:化学位移,峰型,峰面积同时仪器参数有功率,磁场强度,样品管处温度,采样率等,其中对谱线测量影响较大的是磁场强度氢谱中化学位移与氢所处化学环境相关,主要用于推断氢上所连原子的种类,α位基团种类裂分情况(若为一级谱图,无杂原子)与α碳上氢原子个数有关(符合n+1规律),峰面积对应氢的个数 3.n+1规律即与相同原子核互相耦合后该原子核磁共振峰的裂分数等于与之相耦合的原子数目加一此规律常用于判断碳链的结构,如区分丙基异丙基,或芳香环上的取代位置等 推荐第4篇: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是目前唯一能无创伤地探测活体组织化学特性的方法在许多疾病中,代谢改变先于病理形态改变,而MRS对这种代谢改变的潜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检测病变。

      磁共振波谱mRS)研究人体细胞代谢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常规MRI则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大体形态的病理生理改变,但二者的物理学基础都是核共振现象 一、MRS的原理 磁共振信号的共振频率由两个因素决定①旋磁比r,即原子的内在特性②核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 核所受的磁场主要由外在主磁场(B来诀定,但是核所受的磁场强度也与核外电子云及邻近原子的原子云有关电子云的作用会屏蔽主磁场的作用,使着核所受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主磁场这种由于电子云的作用所产生的磁场差别被称为化学位移因此,对于给定的外磁场,不同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一样,从而产生共振频率的微小差别,导致磁共振谱峰的差别,从而识别不同代谢产物及其浓度 MRS可检测许多重要化合物的浓度,根据这些代谢物含量的多少可以分析组织代谢的改变,1H-MRS可测定 12种脑代谢产物和神经递质的共振峰,N-乙酸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PCr)胆碱(cho)肌醇(MI)谷氨酸胺Gln)谷氨酸盐(Glu)乳酸(Lac)等生物中,许多生物分子都有31P,这些化合物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与生物膜有关的磷脂代谢,31P-MRS被广泛用在对脑组织能量代谢及酸碱平衡的分析上,可以检测磷酸肌酸(PCr人无机磷酸盐(PI)α- ATP、β-ATP、γ—ATP的含量和细胞内的 PH值。

      二、MRS的临床应用 1.正常人的脑MRS MR波谱变化可反映神经元生长分化,脑能量代谢和髓鞘分化瓦解过程改变NAA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化合物,几乎所有的NAA均存在于神经对内,目前将NAA作为反映神经元功能的内标物正常人有很高的NAA/Cr)值,NAA下降提示神经元的缺失和破坏Cho和 Cr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均被发现,但细胞研究证明,星形胶质和少突胶质细胞内Cho和Cr含量明显高于神经 元,故Cho和 Cr增加提示有神经胶质增生由于NAA减少或Cho、Cr增加,导致了 NAA/(Cho+Cr)上值降低,上值常作为反映神经元功能的指标此外,1H-MAS发现NAA在人出生后一年内增加近两倍,肌酸信号也相应增加,NAA/Cr及Giu-n/Cr随年龄增长而上升,MI/Cr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1P-MRS研究也发现,磷酸一脂(PME)的信号相对于其他代谢产物来说随年龄增加衰减,磷酸肌酸则相反,这说明,通过定量分析脑组织代谢产物的MRS,可了解脑组织的发育成熟度,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观察病理性波谱时,应考虑到年龄相关性变化 2.癫痫的MRS 1H-MAS显示癫痫灶侧近中颞叶内 NAA峰值降低,减少 22% ChO和 Cr分别增加 25%和 15%。

      NAA的减少说明癫痛灶内神经元的缺失、受损或功能活动异常Cr和 Cho升高反映胶质细胞的增生,研究倾向于把 NAA/Cho+Cr作为定侧或判定异常的标志正常人 NAA/ChO+Cr值的低限为 0.72,两侧差值超过 0.05或双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均为异常比值降低说明海马硬化NAA/Cho+Cr的定侧敏感性为87%,准确率为96%此外1H-MAS还可用于测定与癫痫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r一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n)和谷氨酸盐(GLn). 3.脑肿瘤的MRS 1H-MAS是研究脑肿瘤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有效方法,有助于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其组织分级、术后复发和疗效评价等信息 肿瘤组织的1H-MAS与正常脑组织有显著差异,其中 ChO峰值升高提示膜代谢增加,NAA峰值降低提示神经元受压移位脑膜瘤、转移瘤的1H-MAS显示NAA信号缺乏,肌酸峰值降低另外,脑膜瘤的1H-MAS还常见异常丙氨酸信号转移瘤可见特征性的成对共振峰,系可流动脂质产生低度恶性胶质瘤肌酸信号峰和正常脑组织大致相同,而其ChO信号峰值成倍增加,肿瘤内还可见小的NAA信号,这与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一致,这说明瘤体内仍残留少量神经元。

      约50%的胶质瘤内可见乳酸信号,高度恶性胶质瘤部分表现为 NAA和 Cr峰值,显著减低甚至完全缺乏,部分表现与低度恶性胶质瘤表现相似,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胶质母细胞瘤结构的不均一性,即实体和坏死成分比例的差异坏死区,Cho峰值下降而乳酸峰值提高,乳酸水平提高显示预后不良,对制定放疗计划非常重要 4、脑缺血和脑梗塞的MRS 表现为NAA信号峰值降低,Cho峰值亦降低,这是与脑瘤不同的,但NAA降低的程度明显大于总 Cr和 Cho的降低程度新生儿缺氧所致的脑缺血损害表现为基底节NAA峰值明显降低,同时可有不同程度的乳酸信号,信号越高提示缺氧越严重 5.Alzherimer病的 MRS NAA降低可以敏感,精确的反映Alzherimer病(AD)中神经元脱失的情况,研究证明AD患者NAA水平明显下降,MI水平升高,白质内见水平与痴呆的水平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灰质的NAA/MI比率可以鉴别AD与正常脑 6.其它 除了上述临床应用外,MRS在脑代谢性疾病、脑白质脱髓鞘疾病(尤其是对多发性硬化人 颅脑外伤的愈后评价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肯定的重要价值比如,非酮性高甘氨酸血症患儿的1H-MAS可见多余甘氨酸信号。

      Ganavan氏病人可见特异性NAA信号升高在脱髓鞘病变的急性斑块期,1H-MAS(显示胆碱化合物含 量浓度t,而当病情稳定时,NAA浓度则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H-MAS可用来对急性期、慢性期直至病变后期的斑块的临床变化过程进行监测近年来,许多文献还研究了脱髓鞘病变的特异峰值,从监测、治疗效果角度看,这些资料都是有价值的 三、小结 目前,MRS作为无创伤性地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代谢及生化改变,进行化合物定量分析的唯一方法,广泛用于肿瘤、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老年性痴呆、新生儿重症监护、脑外伤的预后、脑白质病变、感染性疾病以及艾滋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目前常用方法为PRESS序列单体素(Single Voxel)1H MRS,其操作方便、省时,但仍存在不足,主要是单体素面积设置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其数据为一维性,不能提供病变区代谢异常的空间分布其次,必须预先知道病灶部位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体素定位,因此在应用方面受到一定制约新开发的二维或M维MRS技术弥补了上述不足,简单地说它应用化学位移成像(CSI)一次可进行多体素MRS,可以得到二维或三维数据表,经计算机后处理可得到各代谢物分布图。

      此图可与常规MRT1或T2图象配准得到良好的背景参照,图象更直观 可以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S必将在疾病诊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推荐第5篇: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 赵鹏 MF1423041 一、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历史简介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质与低频电磁波(通常为1000MHz的无线电波)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现象1939年,拉比通过试验高温蒸发后的物质观测到了核磁共振现象,但是这种高温蒸发过程破坏了凝聚物质的宏观结构,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945年底,美国哈佛大学珀赛尔在石蜡样品中观测到稳态的核磁共振信号几乎在同一时间(1946年初),斯坦福大学布洛赫在水中观测到了稳态的核磁共振现象从此,核磁共振技术彻底实现了在不破坏物质结构的前提下迅速准确地了解物质内部结构的测量目标,为工农业生产、地质勘探、生物科技、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核磁共振试验的成功,在近代物理学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它直接论证了核子自旋的存在,并且验证了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核磁共振实验还为激光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因为该实验首次实现了能级反转。

      经过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深入研究,核磁共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化工、生物科技和医疗等诸多领域一大批在核磁共振研究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相继获得了物理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诺贝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