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师范大学函授学员毕业论文.doc
9页浙江师范大学函授学员毕业论文专业汉语言文学层次专升本学生姓名林国铃 学号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陈开勇 完成日期2004 年1 2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识【内容摘要】诗歌发展到盛唐巳经是众体皆备,王维于各种诗体无所不长,堪称全才尤其是他的 山水诗写的更美,所以苏轼在《书摩诘蓝□]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 诘之画,画中有诗而在这些诗中蕴涵着禅意,表现了其独特的心灵意境及人生体验当 然,他的这种体验是与他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和认知方式密切相关的,因而诗人在四十岁后 特别钟情于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以宗教体验的形式,揭示了其对宇宙自然人生 的独特思考这种诗风的产生,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王维诗歌中 的禅意识着手,分别从诗歌中的意境、感知方式方面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王维禅意识 独特体验 宗教体验 思维方式禅趣目 录一、 王维与山水诗的概况及其在诗坛的地位 1二、 王维山水诗中空灵、宁静的意境 2三、 王维山水诗中对自然人生的感知与思考 3四、 由王维山水诗歌注重内心省视引起的几点想法 4“诗必盛唐",诗歌发展到盛唐当是一座伟大的丰碑,众体皆备矣。
王维又是盛唐诗人的 一大典型代表王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山水IU园诗,他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惊 人才华,甚至掩盖了他在边塞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要用形象思维,这是古今中外诗歌发展 证明了的创作规律王维诗之所以有这样的意境美,关键就在于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意境 是情与景的统一,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而正是在这些形象中,倾注了诗 人的宗教体验,即禅意识他把自己对自然人生的全部体验都融合在诗歌的艺术形象中,创 造了别具一格的空灵宁静的静谧空间,不尘不染,不悲不喜,不仅体现了诗人恬静的心态, 也呈现出一片佛光禅影推究其根源,是与他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和认知方式密切相关的 因此,本文首先从他的家庭、社会背景说起一、王维与山水诗的概况及其在诗坛的地位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因喜释氏,故字摩诘),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大 乐丞因故谛济州司仓参军后 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 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 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 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 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 最后,终官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o当时,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 场感到厌倦和担心, 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原先受家庭影响的意识也 被激发出来,因为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是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少 年的他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 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 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 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 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维对本土化的佛教兼收并蓄的态度正是他的 这种态度,使他融合佛教精华,把认识提高到宗教认识的程度,而显的超脱悠然再看看王维的作品,他的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 其创作特色的是描 绘山水自然风景的诗篇山水之作有《终南山》、《华岳》描写雄伟 的山岭,《汉江 临泛》描绘浩瀚的江流,《山居秋暝》表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氛,《青溪》、《过香 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之中溪涧或寺院的幽邃景 象,都是脍炙人口之 作。
五言绝句《皇甫岳云溪杂题》5首、《耦川集》20首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 多写得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HI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 田园作》、《新晴野望》、《渭 川田家》、《田家》、《淇上田园即事》、《田园乐》 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王维把 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和平宁静, 将田夫野老写成了悠闲自得的隐士式的人物,以这些诗歌表现了自己对于闲适生 活的 喜爱其他一些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也常有出色的写景片断,如〃闲花满岩谷,瀑水 映杉松〃(《韦侍郎山居》)、〃渡头余落口,墟里上孤烟〃(《耦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唯黄 鹏〃(《积雨铜川庄作》)等,绘出了山林田园间种 种动人的风景画面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 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 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口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 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 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 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 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 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 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 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 的诗人以他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 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不仅是王维、孟浩然、裴辿、常建、储光羲等主要活动于盛唐 的诗人,而且也包括如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主要活动于中唐的诗人,都在“诗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如此,王维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 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 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 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但对他的成就却是一致赞同二、王维山水诗中空灵、宁静的意境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 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 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 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 者谁能之? ”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 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 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我们先看他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树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开头三联描写了在初秋的夜晚,山雨初停,万物一新,皓月当空,青松若盖,山 泉流泻,翠竹青莲,洗衣归来的景象不仅呈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还通过在这青松 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间,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向我们展 现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最后,诗人情不自禁的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世外桃源图啊!它的形象构成了一幅明暗、动静和谐相应的, 清幽明澈、静谧优美的山涧秋月图,创造了富于韵味和禅趣的艺术境界且意境空灵, 于平常中见妙处,而更富诗情画意禅趣也自然流露又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 洒在林中的青苔上的景象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这时却传来一阵说 话的声音,却看不到人影这声音似乎是消除寂静的,而实际上是以局部、暂时的“响” 来反衬全局、长久的空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的人 语,这时的空寂感反而更突出三四句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当那一抹余晖射 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光影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 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全诗以有声反衬空寂,以光亮反衬幽暗,显得幽冷空寂 禅味浓烈,正是诗人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用简淡的 笔墨,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又如《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乃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趣深松里漾漾泛菱苻澄澄映葭芋我心素已闲,青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是一首表现淡洎清幽境界的山水诗,由于王维对画面色彩构成意境的作用的深刻理 解,并加以巧妙搭配而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意境美色彩本来只有色深色浅的区别,并无娴静 文雅与粗野喧闹的区别诗人却成功地运用了冷静热闹和人的感觉可以相互沟通的道理于诗 歌创作深松属于暗绿的冷调而溪水的喧闹声反衬出幽深松林寂静而在寂静的境界里,乱 石中争湍之声,更为分明,真切地描绘了青溪美如画的环境和这个自然界各种物体和谐的色 彩,呈现出淡泊清幽的境界,体现了意境美三、王入维山水诗中对自然人生的感知与思考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沉浸于 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到达了宗教体验的 层次即以禅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人生,并从这种感知中进行沉淀过漉,而成为独特的 人生体验。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禅?禅,原意是沉思、静虑应用于生活,更多 的是体现为自然、不加修饰表现为生活,则为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从这 里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于宇宙、自然、人生种种色相美的体验只有深入到了宗教或 哲学的层次,才能使自己所写的一切形象都具有了象征意味,才能借有限以表现无限, 由对丰富复杂的色相描写到达最高最深的玄冥境界请看王维的诗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坞《辛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这一切的一切,既是诗人片刻之间的审美体验,然而又含有无边的深意,多么精 致,多么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圆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在刹那, 也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行,流 行中见空寂,这究竟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究竟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 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意境宗白华先生说: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 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因为诗人 对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经进一石,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时时处在生灭无常、 变动不居中无常便是事物的本质,刹那便是世界的永恒王维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 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所展现的艺术形 象,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己经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 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 是璀灿的反光,入佛教空幻寂灭义理层次了歌德说:“在璀灿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 生命",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到 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 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