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存在与时间导论.docx

43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380371108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6.63KB
  • / 4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导论: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以下我们将按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思路进行讨论,这里的“导论”是《存 在与时间》原书的导论,不是这门课的导论现在,先让我们探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海德格尔哲学最重 要的概念――存在存在(Sein, Being )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西文中的“存在”无论是否有 词源上的直接关联,都与希腊哲学之to on有关说得过分一点,西方哲学乃自to on 始在希腊语中, to on 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普遍的存在,其一是众在者海德格 尔用 Sein 表示前一种含义,用 Seiende (Sein 的现在分词)表示后一种含义关于 to on 的理论,就是 ontologia (存在论)一般这个概念译作本体论,不过海德格尔则试 图恢复其原初的含义,并且极力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划清界限,所以同一个概念,在传统 哲学那里,我们译作本体论,在海德格尔这里则译作存在论根据Ontology在词源上的 含义,我们应该译之为“存在论”,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所揭示的,ontology从来就没有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使用所以,为了区别传统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在ontology上的 区别或分歧,同一个概念ontology我们采取两种不同的译法。

      导论的标题是“存在的意义”初看起来,按照逻辑的方式,追问存在的“意义” 也就是追问存在“是什么”,即存在的本质、概念和定义然而海德格尔所说之“存在 的意义”有所不同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他要象追问在者那样追问存在“是什么”,而是 另有所指: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之为存在就在于存在出来的显现,换言之,海德格尔 不是从现成所与的、“固态的”名词方面理解存在,而是从动词的角度、动态的方面理 解存在因而,海德格尔是从ZU sein的角度追问Sein (从to be的角度追问Being ), 追问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追问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如何显现出来而成其为存在的关于存在的译名,有必要多说两句,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讨论非常热烈的确,无 论是 to on 也好, sein 也好, Being 也好,都很难找到合适的汉语译名就希腊语来说, to on 是动词不定式 einai 的中性现在分词形式,而不定式 einai 作为系动词本身原来 是没有实指性含义的,它只是在主词与宾词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的是XX“是”XX、XX “有”XX、XX“在”什么状态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是”、“有”和“在”又都不是 系动词本身的含义,而是它所表示的主词与宾词之间的关系。

      一句话,它只是表示关系、 状态、功能等等的系词然而,久而久之,这个系动词不定式逐渐有了分词和动名词的 形式既然有了名词性质,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像追问一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那样,追问 to on “是什么”显然,由于汉语本身没有系词结构,没有系动词,因而难以用一个概念来翻译这个to on 、 Sein、 Being ,许多学者主张按其本义译之为“是”,即将“是”理解为名词 ――“是论”、“是者”......不过我总感觉这样翻译很别扭其实只要我们明白它们 的本来含义,不如约定俗成更好,虽然容易“望文生义”――汉语的确容易望文生义, 因为它有象形的一面――从而引起误解学者们为什么如此在乎“存在”的译名?因为这个译名的确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甚至可以说,不是学西方哲学的人,不是很懂外语的人,百分之百地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汉语之“存在”,无论是“存”还是“在”,都具有太强的质料含义,给人的印象是现成所与地占据着空间的对象,总之,空间感太强,而实际上存在恰恰是与空 间相对的其实不只是我们有这方面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 历史也就是存在越来越空间化、实体化、质料化的过程所以乃有海德格尔的革命。

      总之,存在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崭新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几乎自 哲学产生就出现,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有效的解答《存在与时间》一开始就在扉页上引用了柏拉图《智者篇》中的一段话: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 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海德格尔在导论中所做的是引导我们进入《存在与时间》的准备工作导论分为两 章,各有四节第一章主要说明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和优先地位――为什么要重提存在问题? 第二章则意在说明探讨存在问题的方法――如何解决存在问题? 我想就“导论”的内容多讲几句,因为这是入门,也是熟悉海德格尔概念的开始以后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这样讲,我还希望给课堂讨论留一定的时间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章包含有四节,目的是提出问题,说明问题的结构,以及存在问题的意义和优 先地位,即重要性第一节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在导论中,海德格尔试图从几个方面说明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在第一节中,主 要探讨的是在理论上、学理方面,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海德格尔第一句话就说到形而上学我们都知道,20 世纪西方哲学是以反形而上学 为其基本标志的,海德格尔为什么说“重新肯定形而上学”呢?我理解,20 世纪初,哲 学还处在徘徊彷徨之中,而德国当时正处在古典哲学的复兴一一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 主义。

      因而,海德格尔所说的“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指的是当时一一海德格尔走上哲学 舞台之时一一德国哲学界的状况:正如文德尔班所说,对世界观的渴求,使黑格尔重新 获得了意义,吸引着我们年轻的一代新康德主义从科学方法转向了价值论,转向了人 文科学,有些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如文德尔班变成了新黑格尔主义者,而且生命哲学等也 试图从新的角度恢复形而上学虽然20 世纪西方哲学以反形而上学为其基本特征,但是 在世纪交替之时,哲学还在寻找出路然而,尽管人们试图重新肯定形而上学,但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形而上学最基 本也可能是惟一的问题,即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人们以为用不着纠缠什么“巨 人们关于存在的争论”了所谓“巨人们的争论”典出柏拉图的《智者篇》当柏拉图 讨论存在问题时,他将以往的观点分成两大派,称之为“巨人与诸神的斗争” “巨人” (Titan , Titanic )是天神乌拉诺斯与地神该亚所生的子女,共有 12 人,他们反抗天 神宙斯,失败后被打入地狱柏拉图用它来比喻自然哲学家或通常普通人的观点巨人 派认为只有可感知的形体才是真正的存在,另一派(诸神)则认为只有无形体的理念才 是真正的存在,形体不过是某种运动变化的过程。

      这也可以看作是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 主义之争的最早的规定形而上学还在,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不仅是我们遗忘了存在问题,实际上在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存在问题就已经被遗忘了海德格尔经常说,形而上学是存 在的遗忘史众所周知,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存在问题被遗忘了呢? 海德格尔简略地回顾了这个过程:早在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的阐释中,就逐渐形成 了一个教条,它不仅宣称追问存在问题是多余的,而且还认可了这个问题的耽搁所有 这些都根源于人们对存在问题的“成见”关于存在的成见很多,海德格尔在此举出了 三个,用以分析人们认可存在问题之耽搁的理由1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共相),因而一提到存在就达到了 界说的极限,那意味着我们的探索到此为止,用不着再追问下去,一切都清楚明白了 换言之,一切问题只要抽象到“存在”,就算是解决了任务但是,存在的“普遍性”并不是“类属意义上的普遍性”:兰花一-花一-植物……这种“类属上的普遍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义”,对某个事物的规定是以最终追溯到它的最高类属(共相)为目的的,这也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是什么”的追问然而,存在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根据,不是这样的普遍性。

      我们不能说“存在”是最高最后的共相,因为即使是最低级的事物,也“有”存在性因此,存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遍共相,因为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抽象”、“归 纳”出来,更不是一个清楚明白的“概念”,好像一说到“存在”就可以把一切问题都 说清楚了退一步讲,即使可以说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也不意味着存在是最清楚的概 念实际上正好相反,存在这个概念是最晦暗的概念,因为我们用通常意义的办法根本 无法触及存在2 、存在是不可定义的如果存在是最高的普遍性,最高的概念,那么按照形式逻辑, 存在就是不可定义的因为按照形式逻辑,一个概念的定义来自“种加属差”,即它与 同级事物之间的区别和它所归属的更高级的类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归属于 “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是“有理性”然而,存在作为最高的普遍性,既不可能 从属更高的普遍性,也没有与之平列的东西好作区别因而存在是不可定义的(亚里士 多德)所以,“存在既不能用定义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由较低的概念来描 述”――令存在者归属于存在,并不能使存在得到任何规定但是,说存在不可定义,只能说明存在不同于存在者,形式逻辑给存在者下定义的 办法在此行不通,却并不意味着存在不构成任何问题,用不着追究了。

      “存在的不可定 义性并不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它倒是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P6)3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我们的一切知识、判断以及对存在者的一切陈述,都在使用 “存在(是) ”:一切存在者首先“是”,然后才“是什么”谁都知道“天是兰的”、“花是红的”......这些判断陈述的含义没有什么晦暗不明的东西,一开口说话,谁都知 道是什么意思所以,这里的“存在(是) ”是自明的但是,海德格尔像康德、黑格尔一样反对“自明性”,他认为所谓“自明性”表明 的不过是“不明性”,表明了不可理解而已一切存在者都存在(是),一切判断都可以用“是(存在)”来铺陈、展开,无论它们的内容多么明白,这里的“是”或“存在” 仍然没有说清楚存在不但不是自明的,而且是一个“谜”:“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地有一个谜”显然,这三条成见一一当然不只这三条一一都不能否定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实际上,由上述成见可知,存在问题不仅尚未有答案,而且这个问题本身亦是有问题的: 存在是不是问题?存在问题能否追问、以什么方式追问?怎样回答?如果一个问题没有 答案,我们就需要追究它是不是问题,问得合适不合适。

      由此可见, “存在问题不仅尚无答案,而且甚至这个问题本身还是悔暗和茫无头绪的所以,重提存在问题就意味着:对这个问题的提法要先进行一番充分的研讨”(P6 )换言之,形而上学研究存在,却从一开始就认可了这个问题的耽搁,这不仅说明存 在问题尚未得到解答,而且也说明在问题的提法上原本就存在着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首 先从问题的提法上作一番充分的研讨这一节主要是从学理上理论上说明存在问题并未得到解答,仍然是成问题的至于其他的原因,以后海德格尔将一一道来下面海德格尔专门分析了存在问题的结构 第二节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存在曾经是一个问题,否则就不会有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了但是存在却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了显然, “存在”从一个问题变得不是问题,这其间肯定在问题的“问法” 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我们不再将存在当做问题,或者关于存在问不出问题了既然如 此,现在我们要重提存在问题,在我们之所问与古人之所问之间肯定有什么不同之处 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发问”本身的问题海德格尔首先讨论了“任何问题一般都包含 的东西”,然后说明存在问题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是如何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节从问题的问法入手来讨论存在问题的特殊意义海德格尔首先讨论了“发问”的形式结构。

      在他看来,“发问”(Fragen)乃是某 种“寻求”(Suchen), “寻求”总有从它们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一一有 什么东西吸引我们去寻求,例如我们问:“这人是谁”时,我们总是有原因的,而这原 因其实就在这个人的身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