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教育简史考试范围答案.docx
10页中外教育简史(选择,单选和多选,五个多选,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1、 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经济方面一生产力水平提高,脑体分离;政治方面一统治阶级的需要;文化方面一文字的产生2、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3、 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4、 稷下学宫性质:官办又具私学特点(二重性);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 并具谘议作用(多功能性)(创立于前370-前360左右,距今2350多年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而得 名)5、 汉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一蜀郡太守文翁,选地方小官到京师太学中做博士弟 子,学成后回本地委以重任还在当地建立学宫,弟子依其学习成绩分派官职 此举使蜀地文风大改,得武帝重视,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宫”由于统治阶 级重视,两汉地方官学有了很大发展,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校系统6、 宋元三次兴学运动:庆历兴学,1044 (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仲淹主持下, 开始第一次兴学运动;熙宁兴学,1070 (宋神宗熙宁3)年,在王安石主持下开 始第二次兴学;崇宁兴学,1102 (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第三次兴学 苏湖教法:胡瑗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学习《六经》;治事斋学习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生主修一科,副修一科培 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教学方法以明体达用、实际训练为主庆历兴学中创立)三舍法:王安石创立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者为外舍生,一年 后升为内舍生,以后再升为上舍生升舍须经考试上舍生考试名列上等的,可 不经科举考试直接授予官职这样,学校的任务就从单纯的养士变为养士、取士 合一(熙宁兴学中创立)7、 专门学校教育,鸿都门学是怎样的学校?朝代?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世界最早的艺术专门学校,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8、 私学历史特点: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经济基础和广泛的阶级基础之上办学体制:私学是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开办的、教育对象:平民子弟教师:私学的老师是独立的专门化职业,体现了 “官师分离”的特点教学内容:私学充满了思想和与学术的自由,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观点历史意义:使教育活动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打破“学在官府”局面,使文化 下移;对古代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9、 蒙学教育,宋元时期:三、百、千:《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 《千字文》(南北朝梁周兴嗣)10、宋代书院教学上的特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盛行“会讲”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实行门户开放,自由听讲;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生关系融洽隋唐科举作用:选举用人的大权集中到吏部,有利于加强封建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选官有了统一标准,有利于思想统一;使中小地主和一般平民通过科举获得参政 机会。
隋唐科举影响: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 学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2、 科举什么时间出现、结束?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结束于清末(19 0 5 年)13、 近代教育制度洋务运动:外国语学堂一一京师同文馆-近代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14、 近代教会教育:最早的教会学校——玛利逊学堂1818年,玛利逊在马六甲开办英华书院1839年,布朗在澳门创办玛利逊学堂,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最早的 学校,因纪念玛利逊而得名15、 留学教育,洋务运动,留美儿童,谁倡导促成?幼童留美计划每年30名, 分四年共120名,学习年限15年,年龄在12-16岁之间,经费由进口关税中指 拨学生到美后除学习西学外,仍要兼学中学但因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上的尖 锐矛盾,这些留美幼童并未完成学业而被中途撤回近代官派留学教育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幼童留美,他们的成行得力于容闳的倡 导16、 清末新政时的留学教育:1.留日潮;2.“庚款兴学”:庚款兴学-1908年,美 国政府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 “方式还给中国,用以发展留美教育这一举动后来被其他国家仿效。
此举将中 国的留学潮引向美国,留美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 大变化;3、留法勤工俭学:留法俭学会、华法教育会17、 近代学制(1 9 4 9年以前)4个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 备的现代学制但颁布后未实施;次年,又制定《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 制”,于1904年1月颁布实施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壬戌学制(1922年18、 先秦教育思想孔子《学记》: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 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一般认为作者是思孟学 派的乐正克19、 孔子的教学思想:启发诱导、学思并重、2 0、封建社会教育思想朱熹六大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2 1、近代教育思想魏源学习西方的教育主张《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 2、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呻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又称旧学,即中国传统 的封建文化: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封建社 会的旧学为文化教育的主体;西学包括西史、西艺、西政。
西学为用”就是要以 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作为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 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具体内容)当时社会意义:这个思想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以后又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是不小的进步,是中西文化在当时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方式, 有其历史合理性;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的解体又起了某些特定作用23、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初,发表《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 教育、美感教育相互关系:24、 现代教育道路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代表著作《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列主义教 育学的著作25、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3个最关键):“生活即教育”、咐会即学校”、“教学 做合一”26、 20世纪上半期,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27、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自治、2.管理体制:先生大学、学生大学、3.课程及 专业、4.雏形的学位制度28、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 性。
近现代教育制度30、 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案》(福斯特法案)“主要内容: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立公立学校;全国划分学区,由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学校中教学与宗教分离;承认各教会兴办和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意义:它标志着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在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31、 英国初等教育导生制(慈善学校):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度是由教师选 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教师的助于, 让他们先学一步,然后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育体制1798年英国教师兰卡斯 特首先采用此法办学,差不多同时,英国牧师贝尔也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方法, 因此教育史上也称这种制度为“兰卡斯特一一贝尔制”32、 二战后英国创办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特点:它主要以成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33法国教育: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确立: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 帝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帝国大学一全国最高教育领导机构34、 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比较:同: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重视道德教育和军事体育教育异:斯巴达一教育体系的明显特点是突出了军事体育性质。
学校由国家举办和管 理;女子教育也受重视;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善战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雅典_最明显的特点是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校类型多样;初级学 校由私人设立;女子教育不受重视;教育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 包括德智体美,注重知识教育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教会教育3个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主学校、教区学校35、 骑士养成的三个阶段:家庭教育(7岁前)/侍童(礼仪)教育(7-14、15 岁)/侍从教育(14、15-21岁)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是在骑士生 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最低一级的贵族是骑士,他们一般是贵族家中的次子, 只拥有少量的土地和农民,主要靠替国王和大贵族打仗,获得分封和奖赏36、 教育制度创新阶段,高等教育,其一重视实用,增递学院费里法案(1881):确立了初等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原则义务一国家保障国民受教育权,国民也要对国家尽受教育的义务6-13岁为义务 教育免费一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免收学费世俗化一逐步解除教会对教育事业的控制国民教育三原则的确立,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8美国19世纪上半期公立学校运动,由克拉斯曼倡导公立学校运动:①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② 强迫入学③ 免费教育从1852年到1919年,用60多年时间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39、20世纪初期职业技术教育,斯密 一 斯法案,美国(1917年《史密斯 -休斯法案》,规定由政府拨款协助各州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8、战后改革,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内容4项:①加强“新三艺”教 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用于:增 加学生贷款;加强新三艺教学;设立国防奖学金;加强职业教育等39、 日本明治维新:民众教育40、 日本战后初期的改革2个重要法案,《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时间1947年,是根据宪法制定,是规定教育的基本理想和实施教 育的基本原则的法律41、古代教育四项,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产婆术、精神助产术)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的 观点是混乱的,不确切的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特点: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 的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42、柏拉图理想国,哲学学校:《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学校--阿加德米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艺)列入教学科目后与智者提倡的三艺合称为 “七艺”,在中世纪成为各级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43、 亚里士多德办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44、 亚里士多德关于儿童的年龄分析、西方教育历史上首席对儿童的年龄划分年龄分期与教育:在教育史上,首次尝试划分教育年龄阶段,并论证了教育要 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45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作:维多里诺:“快乐之家”,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 师;K拉伯雷:《巨人传》;入莫尔:《乌托邦》。
47、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背景具体内容,影响,优缺点背景:中世纪学校组织松散,学生入学或离校停学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个别施 教的传统做法具体内容:详细论述了学校工作的组织和班级授课问题,要求仔细划分时间,使每学年、每 月、每时都有指定的工作学校应在秋季招生,同时开学,同时结束他将每学年分为四个学季,在学季之 间安排一星期的戏剧演出还规定了学日和学时制以及学习期间的放假制度此外,他对科目安排、作息制度、课堂纪律和成绩考核等都作了周密的筹划优点:对普及教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