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辽宁沈阳铁西区.doc
5页焕发老装备制造业基地新生机(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17))——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调研组《人民日报》(2008年12月8日08 版)编者按: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老的和曾经最困难的重化工业基地但是,最近5年来,通过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抓住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历史机遇,大胆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铁西区这一老装备制造业基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铁西区过去5年来发生的显著变化中,使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的正确决策,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创新、努力拼搏,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提要】 在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进程中,沈阳市铁西区积极探索创新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挥核心优势,以加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发展战略导向,加大改革开放和创新力度,走现代市场经济的路子,用好用活各种资源,使铁西这个老工业区步入全面振兴、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一、不平凡的历程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和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基地,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几百个第一,曾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是中国工业形象的典型代表回顾改革开放30年,铁西老工业区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艰苦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1978—1991年,铁西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结构是“工一色”: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的90%以上;所有制结构是“公一色”: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99%13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从5亿元增加到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900元增加到2133元,财政收入从1200万元增加到305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从20万元增加到8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20元增加到889元1991年直接利用外资仅100万美元,出口供货值仅0.8亿元企业承担各项社会职能,社保体系没有建立 1992—2001年是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型阶段,铁西作为受计划经济浸润最深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中遇到的障碍多,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发展最为艰难虽然国家和省市先后注入260多亿元资金对铁西进行改造,但由于体制、机制和经济结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不适应,铁西发展仍陷入重重困境,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多数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500多亿元的存量资产闲置;企业负债沉重,负债总额达260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技术设备落后,研发投入不足。
职工生活困难,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10万多下岗职工没有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由于近半数的职工下岗,当时的铁西区被喻为中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由于生活无保障,职工上访频繁,占马路、堵火车事件不断,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严重城市建设缺口大,城市功能单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公益设施匮乏,城市环境差200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3万元,财政收入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0元 以2003年10月中央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为标志,铁西的改造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沈阳乃至辽宁经济重要增长点,被国家授予“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颗闪耀明珠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与2002年相比,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亿元,增长了3.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1万元,增长了3倍;财政收入40亿元,增长了4.6倍;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增长了8.6倍;直接利用外资6.5亿美元,增长了3.6倍;出口供货值58.6亿元,增长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万元,增长1.9倍;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差距已缩小到2180元。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就业充分,登记失业率为3.3%,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是工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01亿元,是2002年的8.7倍,年均增长3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是2002年的10.6倍,年均增长37.1%;实现工业利税62亿元,是2002年的4.2倍,年均增长32%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占到全区企业总数的54%,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全区装备制造业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品领域的77个主要产品中,有44个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18种列国际前10位 三是产业结构改善5年来,铁西区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老城区企业搬迁置换出的空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于第三产业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达400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7.3%;高标准引进服务业项目499个,现有商业企业近3万家,一大批国内外著名服务企业进入铁西,其中包括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保险、证券项目122个,欧洲特克莫、瑞典宜家、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服务业项目22个,高起点发展第三产业。
北二路汽车贸易产业带、兴华商业街等特色街路日益繁荣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0亿元,比2002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6.8%,改变了过去近乎单一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现代物流、汽车贸易、金融保险、中介咨询、审计评估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其服务的辐射面覆盖了东北3省的大部分地区 四是城市面貌变化巨大,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随着铁西区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5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97.8亿元,干线路网全部完成景观化改造,城区道路总里程达235.7公里,亮化率达98%以上;水、电、气、热等网络基础设施配套齐备;基本完成了棚户区和危旧楼的改造,改造面积达149万平方米,6万多户居民住房条件得以改善,全区人均住房面积从2002年的14平方米增加到24.8平方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先后改造建设了福利院、图书馆、青少年和妇女活动中心、文化馆、市民文化和健身广场等一大批社会公益设施实现了体育健身器材进社区,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日益改善,烟尘排放量明显减少,昔日铁西的“臭水沟”卫工明渠已成为全市的景观河。
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5.92%,是2002年的2.15倍2006年铁西区荣获沈阳市最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奖,成为全市最宜居住区,为吸引各类人才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主要经验 为什么铁西能在短短5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的来讲,是铁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结合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区调整改造的新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央正确决策和铁西精神的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通过先后实施了沿海开放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了东南沿海的“先富”,带动和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这既是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国家竞争实力和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在新世纪,全球经济也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际市场装备需求大增,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亟须重工业装备的支持,这为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基于对国内外新形势的科学判断,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的一步棋为此,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有关部门深入铁西进行调研,促成了加快沈阳及铁西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铁西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全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过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也积累了深厚的工业技术基础、人才资源和工业文化铁西人能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也认清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肩负的历史重任,更渴望走出困境,重振“共和国的装备部”雄风他们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大改革开放和创新力度,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形成并弘扬了“合力拼搏、埋头苦干、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铁西精神;另一方面积极用好中央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各项政策,如国债专项资金、增值税转型、社保试点、豁免企业历史欠税,以及几百亿元的资金注入和国家政策性信贷等铁西人并没有依赖国家的扶持、消极等待外来的帮助,而是以创新的思路、走现代市场经济的路子,用好用活各种资源,以“铁西精神”执行了中央的战略决策,以扎实的工作把中央支持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活力,使铁西这个老工业区步入全面振兴、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政府正确导向与比较优势的结合铁西的制造业聚集程度高,产业配套齐备,装备制造是其核心优势铁西区委和区政府坚持把工业立区、加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发展战略导向,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首先,引导企业通过搬迁与重组改造,做大做强坚持搬迁、并轨、改造、升级、就业并举原则,大力推行重点企业的兼并重组与股份制改造,重新整合工业资源,推进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先后对沈鼓与沈气压、沈水泵,沈重集团与沈矿集团等现有的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全面重组改造几年来,已完成搬迁的239户企业的产值和利税均实现了成倍增长2007年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远大集团产值率先突破了百亿元其次,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企业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市区政府先后拿出20多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能力,一大批创新中小企业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第三,引导企业拓展国际视野,大力开拓国际资源渠道,充分把握和利用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大趋势,加大企业的国际化兼并重组的力度,在技术、品牌和国际市场渠道上,迅速占据企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并带动了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鼓励沈阳机床、北方重工集团等优势企业以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国内外企业的并购与重组,美国加纳基金收购机床集团35%的股份,北方重工集团成功并购了法国NFM技术公司,以绝对控股方式拥有了世界知名公司盾构机品牌和核心技术北方重工、沈鼓集团等企业的优势产品已抢占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特变电工沈变公司实现了由出口设备到出口技术的转变;全区有44个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首位,18种产品列国际前10位,一大批创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成长第四,通过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推进基础工艺向专业化生产集中,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推进企业向产业集群集中,规划建设了模具、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等20个产业集群和台商、闽澳等工业园区,已有企业超过300家,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同时,围绕提高工程成套能力,成立了沈重技术成套、石化通用设备成套、露天矿成套工程和机床成套装备等4家成套公司,在产品成套、工程成套方面实现了突破,进一步促进了相关配套企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这使得铁西向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