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曲辕犁.docx
6页唐代曲辕犁的设计美学分析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 展和农具的创造更新犁是人类早期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 起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随着冶铁技术的广泛运用,战国时出现了 铁犁铧,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代曲辕犁的广泛推广,使 中国在耕地农具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技术上足足领先欧洲近2000 年一、唐代曲辕犁的起源和构造1. 唐代曲辕犁的起源耒、耜本是两种原始的翻土农具,传说最早是神农氏“断木为耜, 揉木为耒”,实际上最初的耒只是一尖头木棒,后来又在尖头木棒的下 端安装了一个短棒,用于踏脚,这便是耜使用耒、耜的方式有一人的 “力田”,二人的“耦耕”,三人或多人的“劦(协)田”随着金属工具和兽力 的使用,耒、耜合而为一,进化为犁初期的犁仅是将原来耒、耜的一 推一拔,改为连续推拔秦汉时,犁已具备犁铧、犁壁、犁辕、犁梢、犁底、犁横等零部 件,但多为直的长辕犁,回转不灵便,尤其不适合南方水田使用到唐代 时,直的犁辕改进为曲的犁辕,既调节了耕地的深浅,也省了不少的力 气,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被称为曲辕犁(见图1),并在江东一带广泛使 用,故又称为江东犁2. 唐代曲辕犁的构造唐代曲辕犁的主要功能是翻土、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 物的产量。
曲辕犁主要分为犁架和犁铧两部分,犁架主要由木材来制 作,犁铧由铁来做成制作工艺较简单:犁架多采用楗、梢、榫等来连 接固定,这样不仅轻便灵活,更坚固耐用;犁铧采用铁制冶炼、捶打来实 现,犁铧锋利,有利于耕作据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唐代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槃等 11个零部件组成(见图2)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镵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 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槃可以转动整个犁 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 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犁 已基本定型《耒耜经》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和流传后来曲辕犁的犁槃被进一步改进,出现了“二牛抬扛”,直到现在仍被一些地方运用二、唐代曲辕犁设计分析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 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 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1、功能性分析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 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 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 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 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 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 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 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n /犁评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二进 ,2、形式美分析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 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 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 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 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 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 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 具有极强的稳定性3、 材料美分析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
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 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 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 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 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4、 结构美分析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 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 统一中寻变化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 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 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 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 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 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 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 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 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 意义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