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的安抚制度.docx
4页宋朝的安抚制度:让屡试不第者成“公务员”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 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 但毕竟僧多粥少,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 考虑到这些读书人 “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老榜官宋朝老榜始于太祖开宝三年( 970),经由科举录取进士张拱等八人后,又额外录取进士、 诸科十五举以上未及第人司马浦等一百零六人 老榜录取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 优待对象主要为五六十岁的老年士子: 仁宗时曾规定 “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 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 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 虽然后来各朝应举数屡有变更, 但年龄条件基本不变那时,名登“老榜”并非易事宋朝规定:达到“四举”、“五举”、“六举”乃至更多举的老年士子才有资格入选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轮的三级考试制度,先由各州举行取解试, 合格者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 通过后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与人们所熟知的明清举人不同, 宋朝举人不过是通过州县考试后获准参加省试者的一种临时身份, 这些人如果没能通过省、 殿试,下次应举仍然需要从州县取解试开始。
因此, “四举”“五举”中就包括一些参加过省试乃至殿试而被黜落的士人,这些人除了年龄上偏老之外,学识方面想来并不差宋朝初年,老榜录取人数并不固定: 少的几十名,多则数百名哲宗在位时,一些朝臣强烈建议要规范录取名额 “进士入四等以上, 诸科入三等以上, 通在试1者计之,毋得取过全额之半,是后著为令”南宋孝宗时期,政府锐意改革,进一步裁减冗官,老榜录取额又降为“三人而取一”老榜官以恩科得出身, 名望很难与正榜进士相比 宋朝正榜进士按殿试成绩优劣区分为五等,一甲最优,五甲最次一甲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仕途前程无量,备受朝廷重视,人人称羡与之相比,老榜官虽也依据殿试成绩优劣区分为五等,但是,第一等的前两名(俗称老榜状元和榜眼)也就仅够资格附于正榜最末等的五甲,被授予知县、县尉、主薄等微职,其余四等就更不着边际——任职于州县学, 充其量只是蒙朝廷恩赐得到一次 “微官沾禄” 的机会罢了南宋绍兴年间,一正榜状元叫王十朋,老榜状元是李三锡发榜那天,某宗室子弟因名列正榜榜尾而闷闷不乐, 同行的友人乃赋诗安慰 “举头虽不窥王十, 伸脚犹能踏李三”又《墨庄漫录》记载:徽宗崇宁年间,徐适被点为老榜状元。
按照惯例朝廷赐新科进士闻喜宴,每个人都有幸得到君主亲赐的宫花闻喜宴罢,徐适等人途经平康区娱乐场所, 同年进士的宫花多被倡女争抢去, 唯独徐适的宫花无人问津回到寓所后,徐适戏题一绝“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其间的失意冷落是很显然的事实上,很多老年士子也把恩榜入仕看作是无奈之举, 很少像正榜进士那样炫耀出身更有一些老榜官着力摆脱此种尴尬处境, 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有些竟成正果,荣登正榜,如神宗朝的蹇周辅、高宗朝的董德元等他们做老榜官时寂寂无闻,考中正榜进士后,仕途前景随之大为改观以董德元为例,他“累举不第,用特恩得州助教, 贫甚无以自养” ,后应邀与一富家子弟再赴科举考试, 临行时,州郡守彭子徙依照惯例犒劳赴京举人, 看到董德元的名帖时很是不屑 “老榜官耳,何足道略”,乃“不加恤”董德元气恼之下暗自发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礼部省试,又在殿试中脱颖而出被钦点为状元 董德元衣锦还乡,彭太守老远迎候,董德元感念往日的冷遇, 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赠他 “黄牒初开墨未干, 君恩重许拜2金銮故乡知己来相迎,便是从前老榜官”彭太守读后,不由得埋怨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叫苦不迭。
其后,董德元仕途顺畅,不出七八年即擢升至宰辅要职宋朝不乏非议与责难老榜官的呼声 哲宗朝谏官上官均认为: 老榜官们 “大率多年六十以上,学术凋疏,精力弊耗,又无人荐举,不复有向进意往往贪冒营私,职事不举,民受其病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曾奏议“恩榜(即老榜)得官之人布在州县例皆垂老别无进望, 惟务黩货以为归计, 贪冒不职十人而九, 朝廷所放恩榜几千人矣,何曾见一人能自奋励有闻於时,而残民败官者不可胜数”事实上,虽然确实存在一些饱食终日而营私废职的老榜官,但也不能以偏概全老榜官们返乡或就近为官,担任知县、县尉、主薄或州县学职,从事的多是基层行政事务或地方教育事业, 这些工作繁重而又琐碎, 一些人即使很勤勉努力, 所取得的成果也很难与公卿将相眼中“有闻於时”的丰功伟绩相提并论虽然老榜官们不时遭到非议, 但是终宋之世, 朝廷对老年士子的这种特殊恩例一直存在究其原因,宋朝对这种恩例的坚持,除了前述“怜老”因素外,更基于稳定政权的一番考虑 宋朝皇帝总结前朝教训 “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 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 ,都心照不宣地把科举入仕当做钓钩,“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诱导“英雄豪杰皆汩没消靡其中而不自觉” “觊觎一官, 老死不止” 。
蔡绦《铁围山丛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国朝科制,恩榜号特奏名,本录潦倒于场屋,以一命之服而收天下士心尔” 赵宋王朝确实煞费苦心维护政权, 录取老榜官与太祖初期的“杯酒释兵权”都驭人有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马雪)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