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河畔人的习俗略述.pdf
9页第 1 页朱家河畔人的习俗略述朱家河畔人, 从上古传下, 不论是男人或者是女人, 在生产劳动时,都有胡乱哼哼叽叽和咳咳唠唠的习俗据说,这是由于思念家乡的缘故,朱姓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移到这里时,田野荒芜,人烟稀少,男人们在开荒耕地、耙磨时,常常口中不住的吆喝着,尤其是在磨地时,双脚踩耙磨,一手抓牛尾巴,一手扬鞭子,就“唠、唠、唠、唠、唠”的吆喝着不停口;女人们推磨碾米或者做针线活时,也是如此嘴里也自言自语的哼唱着曲调,他们利用这种方式来寄托着对故乡的眷恋,抒发着对眼前那种处境艰难、忧伤的情意朱姓氏族人,有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有勤俭朴素、艰苦创业、自食其力、不劳役他人的优良传统朱家河畔人,有兄长与弟媳不聊天,不说闲话、不开玩笑的禁俗朱家河畔人,长期以来以居住土窑洞、 土炕为主,进入八十年代,才逐渐告别了土窑洞, 建起了木制瓦房和钢筋混泥土平板房,但火烧土炕延用至今,仍没有遗弃古时,锅头连着炕,可谓是做饭取暖,一举两得 有“铁头土腰, 尾巴奓了多高” 的形象比喻 锅头、土炕、烟囱三位一体的设计法,自今仍在一些农家保留和使用朱家河畔人,重视喜迎新春,有提前办“年差食”的习俗,朱家人以农为主,一年四季都忙碌在田野里,只有到了秋后初冬,才能稍稍闲一下。
可是新春年关的到来,使他们又忙的不可开交为准备辞旧迎新,男人们清晨携带干粮,要到深山里去砍柴,背柴,女人们在家里,赶着推磨、碾米、做针线活,人们把过年前要办的事叫做准备第 2 页“年差食”和“置办年货” 这里包括杀猪、宰羊、买肉、买东西、摊血、杀鸡、灌肠、蒸馍、掖黄酒、取水做豆腐和请置财神爷、灶神爷等等朱家河畔人,也有过腊八的食俗 腊八饭要赶在天亮前食用, 而且做的要特别多,把多剩腊八饭,示作来年丰收和吉祥的征兆腊八这天,家禽鸡可吃到专制的熟食,牲畜也可吃到精饲料然而,由于祖辈们贫穷的原因,朱家河畔人的腊八饭,是用荞面做的,, 从腊八这天起,办“年差食”就拉开了序幕,直到年三十腊月二十三,家家女人们都要清扫厨房,大搞卫生,男人们要敬神,送灶爷上天 “长工、短工、腊月二十三是满工”不论干什么的人,腊月二十三这天必须至晚回归家,谓之灶爷清点人口又盼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祈祷孩子们抢着扫硷土, 大人们忙着灌蜡烛、排社火,可以说是办“年差食”的前奏曲猪血烩豆腐,是办年差食的主要活路之一,也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佳肴好饭豆腐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把用石碾剥取皮壳的豆皇子, 提前一夜浸泡在甜水里,然后,用小石磨(即专用豆腐磨)磨下豆浆,放在大缸里,再把烧开的甜水,适量倒在盛有豆浆的大缸里,谓之煞沫,接着把煞沫后的豆浆灌在用白布缝制的口袋里,挤压过滤到大锅里,用恒温火加热,待有豆腐脑状时,把提前用水波制的硷土水,点滴在大锅里,均匀加火熬炼,用勺舀出清浆水,逐步点滴硷土水,待豆腐成形时,停火舀出,放在筛子里,上面加盖压力,待冷却后,嫩软、香甜可口的人工制作豆腐便成功了。
豆腐制成后,用刀离成大方块,第 3 页放在清水里浸泡,定期换水,可存放一个多月,其原味不变据史资记载:汉时,淮南王刘安是豆腐的发明创造者安徽省有淮南市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 据说,八公山的豆腐色白、 绵软、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随着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点豆腐由原来的石膏点法,现改用为葡萄酸特尔纳现在鲜菜汁也可以作点豆腐剂而朱家河畔人,旧时是用硷土点豆腐,今亦改用新工艺摊制猪血过去又“财东家杀猪,穷汉家接血”的传说法,实则是穷富之间的真实写照朱家河畔人,那时,大部分靠拉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杀不起猪的家户多,只有靠接别人家的猪血来摊制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摊血要用荞面,把猪血倒在预先准备的荞面盆里,加温水揉成面团状,再加温水用双手搓洗,使其完全成为糊浆,加调料后,用勺舀在铁锅里,锅底加火要适当,作法同摊煎饼一样,把摊制好的猪血片凉冷后,用刀切成条状或菱形状,放在筛子或筐子里,使其透气,不致重叠,亦可存放一个月可以说,闻之味香,食之可口刚摊出锅的猪血, 切成片加葱, 加菠菜,炒了就吃,其美味无穷用煮过猪肉的汤来制作猪血烩豆腐,其香味独特,食后香味不减猪血烩豆腐,是朱家河畔人的杰作佳肴,也是庆阳西川人的杰作佳肴。
酿黄酒晒黑豆酱, 也是朱家河畔人的习俗技能 黄酒是用酒麴和黄米做成的, 黄酒麴是每年农历端午六月六和九月九采制的它的制作是有一定讲究的用粘(ran)米酿成的糖黄酒,酒香味醇,更富有地方特色饮后,回味无穷,美不胜收自古有“酒是杜康造传流,能和万事解千愁,成败破坏皆酒过,, ”的词句晒黑豆酱黑第 4 页豆酱是用黑豆瓣和青盐颗粒调料制成的黑豆酱和大香是炒猪肉片的佐料黑豆酱的香味是独特的麻腐,是秕麻子碾砸而制成的,用它包的荞面煮角子和粘(ran)面糖角角,都是非常好吃的朱家河畔人,辞旧迎新是很隆重的 人们把春节和年三十这一天统一叫“过年”有“穷日子、富过年”的习俗有年前剃头剪发的习俗, “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的笑话至今仍在汲取年关前,家家要作祭品,要买香表、要买纸钱冥币、要买响炮和花炮还要准备敬奉天官和门神、灶神的用具年三十这天很忙,家家户户要书写春联、贴春联、贴窗花、贴门神、做灯盏、挂灯笼、 设香案、陈祭品然而,朱家河畔人,把贴春联叫“贴对子”把横批叫“踅楣子”,贴春联也是有一定的格式和讲究的,上联也叫上款, 必须贴在门墙的左边,而且不能高于门的上楣,否则是不规范的,也是不雅观的吃罢中午饭,就要去上坟。
上坟就是祭奠先祖, 年关上坟自古有唯男者皆去,唯女者限制上坟的忌俗上坟的人是很多的,不论是做官的,还是为宦的,是教书的,还是行医的,是扛长工的,还是打短工的,也不论是务农的,还是经商的都要在年三十这一天去上坟这些人里有穿白戴孝的,有穿寿衣寿衫的,穿着新旧不等,但都是非常洁净的上坟是有秩序的, 在老老远古祖坟祭奠后,方可分门别庭祭祀清明上坟,坟冢上要压纸钱,表示后继有人上罢坟,在太阳西坠时,家家都要吃拉魂面,散押魂钱黄昏时各家门前都要燃篝火,各处要燃灯,夜幕降临后, 到处灯火辉煌, 要通宵达旦 全村同族人,第 5 页要在指定的地点去烧“官纸” 烧“官纸” ,是纪念那些没儿没女、没有后代的先人们的孤魂野鬼的烧“官纸”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一是分门别庭就位; 二是同时点纸钱同磕头; 三是如果有一庭或是有一户人不到现场,“官纸”是不能点燃的 ,, 上坟、烧“官纸”放炮是最激烈的时刻,放得越激烈,说明人丁越兴旺,“官纸”烧完后,人们就可以分门别庭的开始吃团圆饭,也叫年饭,给长辈拜年朱族人的拜年就是实实在在的磕头作揖 “章子点头辞旧岁,童子拍手迎新春” ,说的是年三十晚上给长辈磕头拜年的情景磕头也是有学问的,对在世长辈要侧施礼,不可正面施礼,磕头是两头三揖,对过逝长辈磕头祭奠,是四头五揖。
对庙神两揖,三六九头不等三十晚上,家家人要吃骨头肉,谓之“啃鬼” ,老年人要坐夜三十晚上各亲们当户者,有多少长者,晚辈就要登门给其长辈磕头拜年半夜子时前,家家户户都要鸣鞭炮,接财神、迎喜神、敬灶神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是新春到来的标志同时,还要燃香,焚表、摆贡品,谓之敬神家户家一般奉敬的是天官和灶神晨昏三炉香,三天送上天正月初一,家家都要吃肉“疙瘩” ,也就是饺子,也有叫“扁食”的,饭后要出行,出行要选方位,方位就是“喜神”出宫的方位,出行要鸣炮、上香、焚表,全家老少要磕头,还要赶牛羊出行”后,方可出门串户,向户族、长辈拜年,向邻居亲友互相祝福,要问“新年好” ,是年长者,晚辈一定要给磕头,道健康朱姓人有“小三十,大人七”的习俗,“人七”就是人的生日,忌禁的是这一天,不能鸣炮,害怕把人魂吓丢正月十三,也忌杨公忌,不使针、不干活正第 6 页月十五闹社火,与邻村社火有对台取乐的习俗朱家河畔人,也行燎疳的习俗正月二十三,正疳火上天,点火传信号,杀元没手软”据上古老年人传说,正月二十三,燎疳是杀元鞑鞑的信号元代时,统治者十分凶悍,把百姓不当人,尤其把汉人不当人,在一个村庄每十户就有一个元人当头头, 这十户人家做饭的切菜刀, 就由这个元人头头来管理。
做饭时领回,饭后又交还汉人家中不许放刀子,元头头者无恶不作,更有甚者,谁家娶儿媳,得首先让他来始婚,汉人们非常痛恨,就决计在这天黄昏时分,家家户户点火为号,一齐下手宰杀元鞑鞑由此留下了“正月二十三,打蒿子来燎疳”的习俗,一直延续止今朱家河畔人,有一日三餐的食俗尤其是在红白喜事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三餐是:头道是猪血烩豆腐,二道是酒席,三道是酸汤面,又称接席汤另外,还设有酒桌,供好酒者猜拳行令,畅怀而饮还有二月二吃油搅团,三月三吃长擀面,五月端午戴香包,耍药水,六月六晒绸缎,七月七日七巧节和八月十五蒸月饼,献月亮的食俗和习俗朱家河畔人, 对已故老人有头周、 二祭、三周年的祭祀习俗朱家人执服、守孝纪念分别是尽期,即七七四十九天之祭,有百天之祭,直至三年为满,为执孝祭奠时间 “亡人奔土如奔金”,亡人去世三天,开吊出面牌,成孝掩柩,献落草羊,众孝眷戴孝帽,穿孝衫,幔孝鞋,腰系麻絰,手持丧杖,倒踏孝鞋,孝帽留有眼罩,为拭泪而用孝子服孝期间不动荤,更不能食落草羊肉父逝曰失故,母逝曰失恃,父母具丧,曰子为孤哀子孝服全用白布缝制,请阴阳择吉日第 7 页安葬亡人对已故老人,也有颂旌、铭旌、追旌、补旌和立碑悬匾的祭俗。
有名望的、才高八斗的文学秀士和有德有衔的政府官员是题写颂旌、铭旌的最佳人选和主衔人有”盖棺论生前,八字达幽冥“的说法和乡评法旧时,朱族人为已故亡人用的棺椁寿材,一般是用杨木制作的,采用松、柏木包头法现在有用纯松木制作的,也有用纯柏木雕刻制作的,棺椁也叫“寿材” ,但都有棺无椁朱族人有提前给老人制办棺椁寿材的习俗 每逢闰年是制作寿衣寿材最吉祥的好日子穴墓坟阙 现在多数采用砖箍封砌,土穴用谷草、木棍封口的做法已不适用了朱族人有清明、 寒赦、冬至、年关祭祀先祖的习俗清明称为扫墓,又有掩坟添土之说清明纪念先人焚烧纸钱,必须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几天均可,但必须是单日,双日忌上坟祭祀清明这一天不烧香、焚帛,是扫墓、掩坟、植树、立碑、献花及献花圈的吉日这是民俗祭祀时的习俗,现在国家把清明节立为国家祭祀日所以,现在就清明节这一日上坟 “时值清明雨纷纷,萧关道上素车行,借问先生何处去?朱家河畔纪故人” 的诗句,描叙的是,族人回家纪念先祖扫墓的情景寒赦又称作十月一,十月一送寒衣据说,这一天送纸钱真实,在冥府的先人们能取到后人送给他们的纸钱和衣物十月一日,女人可以上坟,因此,有女人做纸衣送祭亡故父母和亡人的祭俗。
“萧关道上飞雪片,小妇提篮送纸钱,生生死死实难语,莫忘奴夫去阴间描写的是小寡妇上坟的情景冬至是祭祀祖先牌位的时候年关上坟是给已故先人送钱的时候,年关上坟,必须是年三十这第 8 页一天,提前或推迟都是不允许的朱家河畔人,旧时的民间娱乐活动有耍社火、赶庙会,耍洪水、下象棋、抓石子、打纸牌、挖黑弧、掀牛九、跳绳、 踩高跷、打秋千、捉鳖、撑驴蹄、捉迷藏、跑手巾、叼狗娃、赛跑、摔跤、翻花花板、打滑溜溜、滑旱冰、鸡下蛋、拔河等冬天下雪穿草鞋,麦草洞里玩纸牌,婆娘热炕纳鞋底,顽童扣筛抓雀哉”,这是对族人旧时贫穷娱乐活动的写照今天,娱乐活动就更多了,更加丰富多彩了,不宜表之春,四季之开端春来桃花艳艳,杏花出墙,杨柳吐枝,青苗茵茵六九头,五九已,便是您的诞生日,立春,春给乾坤以温暖;春给生灵以复苏因春而花开满园;因春而万紫千红春来大雁北归;塞外郁郁葱葱;春来莺歌燕舞,大地一片新气象春意浓浓,鸟语花香,冰雪融化,种子发芽,美丽的春天,可爱的春天,这实在是农人对您的衷心赞读立春五戊为春社,立秋五戊为秋社” ,朱族人有佩戴社线绳绳的习俗春戊寅,夏甲午,秋戊申,冬甲子”是四大天赦,朱族人有逢此四日,给孩子酿病驱邪过关的习俗。
壬寅、壬午连庚午,甲寅乙卯己卯防,神仙留下此六口,探人疾病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