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doc
5页绪论▲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四分法:1、生产生活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广济河3、金水河4、惠民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2、陶器的制造3、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仰韶文化后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成就:农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弄呀)、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三皇五帝传说:五帝的谱系: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夏、商、西周文化进程:(尚忠夏)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夏文化特点: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始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文化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西周的历史功绩: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各组的族性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国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西周的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二是民力的大发展▲百家争鸣,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观点有“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天地之大德”、“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生生之道”、“修身、治国、平天下”2、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无为而无不为;3、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4、墨家:创始人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5、阴阳家:以战国的邹衍为代表6、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共经历秦(公元前221-206年)、西汉(公元前206-8年)、新朝(公元8-23年)、东汉(公元25-220年)▲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汉族的迁移原因是因边地民族的内侵,所谓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流中的风雅△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的般若学,后期的涅槃学,般若学就是“空宗”的理论,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涅槃学意为“圆寂”,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在中国涅槃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佛教在中国大规模流传时,必然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于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统称尚书,各司其职△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玄宝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为制科和常科两类,制科有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1、尚武精神2、开放的民族政策3、崇佛教与重试文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给北宋带来的影响:1、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2、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的艰难安史之乱及随后的潘镇拥兵自重,致使北宋王朝忌韦武人▲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两税法的作用: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王阳明的心学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王阳明学说到李贽那里,就变成以“童心”冲决礼法,再发展到颜山农、何心隐,其处世的狂放简直就被当时目为“侠”、“贼”一流了▲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第三章1、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
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2、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3、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4、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5、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6、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7、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8、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思想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10、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11、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腑脏学说、筋脉学说、针灸学说第四章(重点)1、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2、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3、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4、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5、以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创立的开始6、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试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以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7、科举制的正面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