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十七年文学叙事诗繁荣现象的探究(定稿).doc
2页关于十七年文学叙事诗繁荣现象的探究中国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断 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吋,它又是一个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 程关于当代文学的分期至今仍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分法是“三分法”,即将当代文学分 为三个时期:新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 期(1976〜)因此,我们将1949~1966这十七年的中国文学称为“十七年文学”,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年代这个时期的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50年代、60年代巾国诗坛 逐步的走向繁荣,大量的长篇叙事诗涌现,最终形成了叙事诗发达与抒情诗的局面在我看来,这种局而的形成有儿点很重要的原因:一、 平静的“动荡年代”1949年的中国不同于以往,一个新的政权在中国确立,中国由战争转入和平,共产党成为 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在政治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状态这个年代的特殊性,就在于 这期间的文学不但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深受战争心理的影响,而且在战后的和平环境中, 又因为整个国际冷战背景的关系,被纳入一个岛度政治化的体制之中。
在这样的体制中,文 学必须接受高度统一的规范,必需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甚者在有些时候还难免要充当意识形 态领域里阶级斗争的工具中国的“当代文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为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服务的产物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十年来的新文学》中这样写 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人民的世纪十年间, 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了在我国建立历史上一个崭新的制度一一社会主义,在艰苦斗 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作为这个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革命文学事业,它的使命是要在我 国建立历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文学一一社会主义文学表面上这个时代看似极为的平静和平淡,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文学过为的单一化,一切文学 都被用來为政治服务但这对于一向以追求心灵自由和创作自由自命的作家来说,自然是一 种限制和约束在接受这种限制和约來的过程中,尽管有些作家看似自觉自愿的,实际上都 经过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和痛苦的A心斗争,因此对很多作家来说他们的内心十分的 “动荡不安”1957年上半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诗坛日渐热闹,但后来“反右派斗 争”的开展使一切“动荡”又都归于平静因此,对这个时期的作家来说,“明哲保身”的 方法就是避开有可能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写作内界,“抛弃”抒情诗的写作转为创作长篇叙事 诗。
二、 叙事诗地位的转换在当代文学的十七年中,叙事诗并不是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 个“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创作的高潮,相对而言,叙事诗的创作就比较沉寂但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成功的作品,一些年轻诗人根裾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创作或整理的 叙事诗,如公刘参与整理的《阿诗玛》,以及郭小川的一些以革命历史为题材创作的自由体 的叙事诗如《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等等,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叙事 诗一方面说明当代叙事诗创作仍然十分重视民间传统和民歌形式: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诗人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探讨叙事诗的新的表现方法和技巧50年代中期对当代叙事诗而 言,从A容到形式,都处在一个重要的艺术转换期经过了这个艺术的转换期之后,当代叙事诗在50年代后期迎来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 个创作高潮这个创作的高潮不但以作品的数量众多为标志,而且就其主要的代表作而言, 从规模体制到表现技巧,都表明当代叙事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叙事诗艺术推向丫 一个新阶段李季的《杨商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和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等,是 这个创作高潮中叙事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个创作高潮过后,当代叙事诗就因为诗歌创作中 H益强化的“政治抒情”的趋势而一•蹶不振。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新吋期,仍然 伟建有全面复苏的迹象叙事诗的衰落同时也表明一个注重写实的诗歌时代的结朿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影响,当代叙事诗在艺术上有两个主要的发展趋向:其一是从40 年代解放区的叙事诗中衍生飲李的牧歌体的或拟民歌体的艺术趋叫;其•二足在更深远的新诗 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0由体或半自由体的艺术趋向前者在艺术上以阮章竟的《漳河水》和 李季的《杨高传》为代表,后者以闻捷的《复仇的火焰》和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为代表 这些诗作集中体现了当代叙事诗在艺术上所作的新探索,同时也表现了这些诗人在叙事诗创 作上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