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迅捷压缩.pptx
42页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上册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新知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 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 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 2.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3.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核心素养,新知讲解,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新知讲解,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新知讲解,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新知讲解,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新知讲解,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新知讲解,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新知讲解,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新知讲解,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孔,子,朗读诗歌,论语十二章,朗读文本,新知讲解,文白对译,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正:匡正、端正文白对译,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新知讲解,合作探究,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合作探究,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合作探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合作探究,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新知讲解,文白对译,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新知讲解,文白对译,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合作探究,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合作探究,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新知讲解,文白对译,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译文: 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合作探究,“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实践和牺牲合作探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告子上),合作探究,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新知讲解,文白对译,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合作探究,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合作探究,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新知讲解,文白对译,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合作探究,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新知讲解,文白对译,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译文: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合作探究,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
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合作探究,朱子集注里面讲到,文质不可以相胜 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 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 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合作探究,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应该是质比文更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 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 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课堂练习,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文胜质则史,居无求安,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食无求饱,质胜文则野,理解性默写,课堂练习,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小人喻于利,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焉,君子喻于义,理解性默写,课堂练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共二十篇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文学常识填空,拓展提高,语 录 体,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板书设计,作 者,文体知识,文白对译,四书五经,论语十二章,作业布置,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