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新题速递解析版.pdf
13页1 - 渤海高中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10 月月考高一历史(理)学科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查范围:必修1 第一单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上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共6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 道小题,每小题3 分,共 60 分)1. 在电视剧红娘子中有这样的场景:梅家大少爷梅贤祖与新婚大少奶奶在梅家祠堂跪拜祖宗这一习俗源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答案】 B 【解析】跪拜“祖宗”和宗法制的尊祖敬祖是吻合的,材料不涉及分封制、郡县制和皇帝制,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 汉书 ?地理志 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 终为诸侯所丧, 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 郡县制B. 分封制C. 王位世袭制D. 行省制【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周朝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最终自取灭亡,所以秦代吸取前代教训实行郡县制,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 项是秦朝实行的地方制度,C项为秦朝继承,D项是在元朝时期实行 2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朝议裁决B. 皇权至上C. 世袭传承D. 政务繁忙【答案】 B 【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皆决于上反映的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至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朝议裁决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制度是世袭传承,但材料未涉及这个特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皇权至上而非政务繁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4. 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律令、图籍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负责监察百官A. B. C. D. 【答案】 C 【解析】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二是监察百官,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是太尉,故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5. 秦朝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A. 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 进一步完善了三公九卿制C. 废除了乡、里等基层机构D. 根本消除了地方家族势力【答案】 A 【解析】郡县制的郡守县令不能世袭,这就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是- 3 - 地方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乡、里等基层机构并未废除仍然存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也不能根本消除了地方家族势力,地方家族势力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郡县制使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即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6. 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A. 秦朝三公九卿制B. 唐朝三省六部制C. 宋朝二府三司制D. 明朝殿阁大学士【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皇权下的民主”体现的是专制下的民主色彩,“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体现的是这一制度有分权思想,进而可联系到唐三省六部制,B、 D 两项旨在加强皇帝集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7.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为此,促使了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举制【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王谌以知人出名而担任选官的重任以及田歆说的“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你助我求之”,可知王谌用察举制选人,但其舅父的说法“贵戚书信相命”,逐渐形成世家大族控制仕途的局面,最终使察举制破坏,到魏晋时期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C正确;先秦时期实行世官制,排除A;材料反映了察举制的破坏,排除B;隋唐实行科举制,排除D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间夏朝到春秋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4 - 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办法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察举、征召依据门第等级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选官特点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体现,官员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从考察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点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民意无从体现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8.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一制度是A. 监察制度B. 举制度C. 九品中正制D. 察举制【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判断,这一制度的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B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选官依据分别是门第和孝廉,排除CD ;监察制度不属于选官制度,排除A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演变需要牢固掌握,汉朝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孝廉,魏晋南北朝选官依据是门第,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呈现出越来越公正、公平、客观的趋势9. 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太尉御史大夫刺史军机大臣A. - 5 - B. C. D. 【答案】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监察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秦代有专职的监察官员就是御史大夫,汉代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特设13 州刺史以监察各郡县官员,而太尉主管军事,并非监察;清代的军机大臣主要负责处理皇帝认为的军国大事,没有监察官员的职能;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10. 下列是我国古代实行过的几项重要制度,按其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三公九卿制度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察举制A. B. C. D.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时间排列型选择题,三公九卿制度建立于秦朝;行省制度建立于元朝;三省六部制建立于隋唐;察举制建立于汉代因此D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排列型选择题是在题干中有“先后顺序”“地理位置”和“逻辑关系”等字样和多个数字项组合而成,强调对历史知识时序性、地域性和逻辑关系的考查,即要求将题干所列的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对应关系等,根据题意要求(时间先后、地理位置、逻辑关系、对应关系等)排列其顺序解答此类题的有效方法是首尾法+排除法,即认定排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得选项,排除其中的一部分,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最后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答案11. 新唐书百官志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科举制- 6 -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二府三司制A. B. C. D.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解读正确;内阁制出现在明朝,二府三司制出现在宋朝,都发生在唐朝之后,因此排除,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12.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 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 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B. 明朝巡查地方、检查政令贯彻情况C. 汉朝巡行郡国、监督诸侯国D. 唐朝代天子出巡、检查地方法纪【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历史相关史实,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初年,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相关措施,A。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初年的政治制度13.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 郡国并行制度B. 中朝制度C. 刺史制度- 7 - D. 察举制度【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ACD分别是指汉武帝时期的中央官制、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4. 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 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 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 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是对这项措施正确认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推恩令”之下王国的权力大大削弱而不是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选项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选项D本身错误,推恩令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推恩令”15.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由材料的内容可知,该朝代大量使用文人做官,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量使用文人为官,故应选C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宋代的政治制度特点16.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8 - A. 汉武帝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 D 【解析】明太祖以宰相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D项正确;其他皇帝均没有革除中书省,故A、B和 C项均错误17. 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 负责处理日常事务B. 决策重要的军国大事C.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D. 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答案】 D 【解析】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只是跪受笔录,原封不动的传达皇帝旨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处理军机大事而非日常事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是宰相而非军机大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8. 嘉定二年( 1210 年)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 尚书省B. 参知政事C. 枢密院D. 军机处【答案】 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宋朝时期中央设置的是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 AB项错误,D项是清朝时期设置的19. 宋代官制辞典记载:“乾德三年(965 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别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