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ppt
52页第五章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野外工作:基础性工作,任务是数据采集包括:测线布置,观测系统设计,激发接收条件选择,各种技术使用, 试验工作等第一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应考虑:工作任务、探测对象、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应收集:地质、物探资料,尤其钻井及测井资料一、测线布置原则(1) 测线最好为直线其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较真实 (2) 主测线垂直岩层或构造走向目的:控制构造形态,利于资料分析与解释 (3) 尽量与其它物探线一致(或过钻孔)便于综合分析解释4) 疏密程度应据地质任务、探测对象大小及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5) 考虑地形、地物复杂条件,弯曲测线或分段观测工作中:作辅助测线布置, 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如探测洞穴、古墓、古河床等), 弥补纵测线的不足二、测线布置形式1.接收点、激发点在同一直线上 工作中:多使用纵测线处理、 分析、解释方便2. 非纵测线几种测线测线 形式接收、激发点不在同一测线上非纵测线:横测线、侧测线、弧形测线第二节 观测系统一、观测系统的概念定义:激发点与接收地段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以纵测线观 测为主1.道间距定义: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
工作中:调查目的不同,△X不一样一般,道间距小 ,测量精度高,综合确定浅折:5m,10m;浅反:2~5m有时为求准表层速度 : 震源附近加密点,构成不等间距排列2.排列长度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不宜太大,相位 追踪 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3.偏移距定义: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X1表示工作中:端点不设检波器一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4.最大炮检距定义: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折射:目的层深度的5~7倍; 反射: 目的层深度的0.7~1.5倍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时距平面图定义:用时距曲线的方式表示激发点与其对应地段之间的关系O1激发,O1O2接收,时距曲线t01Tˊ,对应反射界面R1R2O2激发,O1O2接收,时距曲线t02T,对应反射界面R2R3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 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观测系统图示2.综合平面图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了炮点和排列之间的关系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1.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图5.4(a)所示,O1、O2…O5是激发点,A、B、C、D表示互换 点,实线段O1A、AO2、O2B…等在水平直线上的投影正好连续单 次地覆盖了整条测线这种观测系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所得地震剖面 为单次剖面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又称双边激发观测系统图5.3示即此 观测系统如固定在排列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移动一次 (半个排列长度),称单边激发观测系统如图所示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a) 双边激发 (b) 单边激发2.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定义:炮点离接收点一定距离激发避开震源附近面波和 声波的强干扰,又称偏移观测系统如图所示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间隔连续观测系统O2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O2A 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 单次覆盖; O1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 段AB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 观测,叫二次覆盖。
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 记录的信噪比四、折射波法观测系统1.单边观测系统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的情况折射波法规测系统(a)单边观测系统 (b) 相遇系统 (b) (c) 追逐系统(d) 相遇追逐系统 (c) (e) 双重相遇追逐系统2.相遇观测系统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 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 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已 提及过3.追逐观测系统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 穿透;断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 讨论过4.相遇追逐观测系统优点:利用追逐时距曲线的平行性 延长解释区间,判定有无穿透,较准确 确定时深转换波速工作中常采用5.双重相遇追逐观测系统优点:既利用O3两侧交点求出二个Ve值来控制Ve的横向变化,又利 用大小排列的二组t0值相互对比提高解释精度且具(d)种观测系统的优 工作中较常采用,山谷、山脊分段观测第三节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一、地震波的激发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 基础条件。
(1) 有一定能量,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 有效波能量强,干扰波相对微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3) 频带较宽,尽可能接近δ脉冲(尖脉冲),以利提高分辩率; (4) 同点激发,地震记录重复性好2.震源类型 两类:炸药震源,非炸药震源(1) 炸药震源浅震中,普遍使用的震源,炸药激发产生的地震波频谱宽、能 量强、高频成为丰富炸药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主频f与药量Q的关系 :药量对频率成分的影响上式可见,药量越大,激发产生的频率越低图5.7表示不同药量在相同炮点和激发 深度处,同一接收排列接收到的信号 频谱(1lb=0.454kg)结论结论 :在保证获证获 得勘探目的层层 反射前提下,尽量小药药量激发发, 以获获得高频频的地震波浅震:常用几十克到上千克的小 药量或雷管激发激发方式:地面爆炸,浅井爆炸浅井爆炸:井深0.7~1米,药包放在井中并将土回填埋实,促使能 量向下传播,压制干扰波(面波、声波等)如下图所示锤击置于地面的钢板, 18磅或24磅地表结构:潮湿密实地面效果好,干燥松软地面效果较差优点:可多次激发,重复性好(保持钢板与地面的耦合 好),信号增强 缺点:频谱低于炸药震源,能量有限,不适合深层。
② 高频震源枪用震源弹射入浅孔(充水或潮湿的孔),爆炸激发地震波优点:定向发射,利于能量向下传播;高频成分丰富,利 于高分辩率勘探③ 电火花和空气枪震源多用于水上勘探电火花震源:利用电容器储存高压电能,在一瞬间通过水介 质释放,在水中产生压力作用于大地而形成地震波 空气枪震源:将压缩空气在短暂瞬间释放于水中,从而产生地震波特点:两种震源都安全,无环境污染,高频成分丰富,能量 可调价格较贵以上几种震源,当目的层深度H: H<50m,锤击、小炸药量;H=50~100m,小炸药量、高频震源枪;H=50~1000m,电火花、高能炸药 二、地震波的接收1.地震勘探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1) 有效波突出,并有明显特征;(2) 有效波层次分明,波间关系清 楚,尤其是目的层反射应明显;(3) 干扰波少,强度弱,并易于分辨2.检波器的频率特性 高频检频检 波器:高频频响应应好, 低频频响应应差如图图5.9所示图图5.9 大地衰减和检检波器特性曲线线① 大地滤波衰减曲线;② 检波器频率响应曲线;③ 检波器+大地特性高、低频信号的输出基本均一由于高频检波器对低频强振幅信号进行了衰减,从而避免了 地震勘探仪器前置放大器处于饱和状态。
3.检波器的方向特性 检波器最灵敏方向,应与波的振动方向一致,所接收到的信号最强接收纵波:检波器最灵敏方向对准波的传播方向;接收横波:检波器最灵敏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4.检波器与大地耦合耦合取决于:检波器重量,检波器与地面的有效接触面积 ,地面振动幅度,地表弹性模量因此,检波器应埋直、埋深,土层应潮湿、致密对对基岩、水泥地:石膏等固结结 对泥水:加长尾锥图5.11(a):△t≤Ta/2,可辨认 有效波的相同相位图5.11(b):△t>Ta/2,易造 成相位对比错误5.道间距△X的选择△X选择原则:各道间相位 关系清楚,同时轴明显考虑到有效波的视速度,常把道间距的最大限度定为对于深层:反射波Va大,△X大;图5.11 道间距△X的选择 第四节 有效波和干扰波一、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对于浅层:反 射波Va小,△X小 而Va折>Va反, △X折>△X反因 此,很多情况下, 反射波法的道间距 应小于折射波法的 道间距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相互转化干扰波:震源干扰波,外界干扰波为解决地质任务,应设法突出有效波,躲开、压制和消除干扰 波,提高信噪比。
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强度之比即:信噪比=S/n在浅震的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过程中,都有一个如 何提高信噪比的问题 二、各种干扰波的来源和特征1.震源干扰波1)声波声波:在空气中传传播的弹弹性波特点:传传播速度稳稳定(约约340m/s),频频率高(大于100Hz),延 续时间续时间 短地震记录记录 上,一般为为1~3个波峰的窄条带带直线线同相 轴轴如图图5.12所示图5.12 有声波和地滚坡干扰时 的浅层反射记录浅震中,偏移距小, 排列长度短,声波干扰严 重数据采集时,把炸药 放在井中激发,可减弱声 波干扰2)面波 几乎出现在所有地震记录 上,是一种主要干扰波特点:视速度小(100~ 500m/s),频率低(10~ 30Hz)、能量强、衰减慢 ,如图5.12示面波沿地表传播,由于地表介质不均匀,在水平方向尤其垂直方 向速度变化大因此,随着传播距离增大,显示明显的频散特点,在 地震记录上形成“扫帚状”这种发生频散,形成“扫帚状”的面波通常 称为地滚波在干燥或疏松的岩土中激发时,对有效波吸收强烈,面波能量相对 增强;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3)多次反射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
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2.外界干扰波(1)随机干扰 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 随机干扰分为三类: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引 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1~200Hz);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工作中,利用统计规律,采用组合检皮、水平叠加、垂直叠加 方法压制随机干扰2)相干干扰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频 率和视速度图5.13 相干干扰波记录(3)工业电干扰在城市工作,当地 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 ,检波器电缆会感应 50Hz电压,形成工业电 干扰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三、干扰波调查为了了解各种干扰波的分布特征,以便采取一系列压制干扰波 的方法技术,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之前,必须进行干扰波调查1.震源干扰波调查图5.14 震源干扰波调查 (a) 干扰波调查记录 (b) 解释结 果目的:确定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布特征,确定有效的观测系统。
具体做法:以小道间距埋置检波器,在零偏移距处激发,随 后移动检波器排列或移动激发震源每次移动距离应等于一个排 列长度,以保持干扰波同相轴的连续性2.外界干扰波调查目的:了解非地震勘探震源干扰波的特征具体做法:不激发震源,记录外界背景噪声此时记录信号 是外界干扰和仪器噪声所引起分析结果,可了解外界干扰源的 强度、分布特征和频率等第五节 抗干扰技术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或环境噪音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