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油马角坝区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pdf
12页马角坝实习区地质报告马角坝实习区地质报告 1.绪言绪言 1.1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马角镇行政区划归属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 成都理工大学实习基地就建于马角镇的中心 地 理座标为东经 105°04′,北纬 32°05 ′马角镇南西距江油市 62km,距成都市 214km,交 通较为方便 宝成铁路在区内纵贯南北, 108 国道成都-广元高速公路从实习区东南侧通过, 与宝成铁路相伴而行的江油-雁门坝公路通过实习区, 其它级别的公路四通八达, 村村皆能 通行 实习区地处岷山山脉, 龙门山系的前山带的边缘; 属我国第一地势与第二地势面的过渡带靠 近盆地的一侧,实习区山系呈北东-南西走向,属于构造山系,马角坝地区地层区划属于扬 子地层区上扬子地层分区(龙门山分区)成都小区 马角坝地区的地层出露较全,其中包括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 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代的第四系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深切割的中山,海拔1200m,东南部为低山-丘陵,海 拔1.81m 0 层:紫红色泥页岩 1.81m ————————————整合接触———————————— 飞仙关组下段146.32m 1 层:黄灰色沙蟹泥灰岩 2.62m 2 层:紫红色泥页岩 4.87m 3 层:黄灰色薄层泥灰岩 8.13m 4 层:灰白色薄层灰岩 3.62m 5 层:灰白色厚层块状微晶白云质灰岩 5.67m 6 层:灰白色厚层块状粒屑白云质灰岩 3.84m 7 层:灰白色厚层块状鲕状灰岩 7.2m 8 层:灰白色厚层块状介壳灰岩 12.88m 9 层: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具有平行层理 7.05m 10 层:深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砾屑灰岩 14.45m 11 层:化石厚层块状蠕虫状灰岩,具缝合线构造 14.48m 12 层:灰色细粒不等厚条带状白云质灰岩 11.94m 13 层:黄灰色薄层泥灰岩 5.18m 14 层:灰白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具平行层理 18.16m 15 层: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 14.51m 16 层:黄灰色薄层—极薄层泥灰岩,可见圆珠状灰岩 11.7m ————————————————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吴家坪组9.41m 17 层:灰白色薄层块状灰岩,含燧石结核 9.41m 2.2.5.1.2 剖面综述 本剖面主要测制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中飞仙关组下段测制完整,其中下伏 17 层位 吴家坪组,上覆 0 层为飞仙关组上段。
飞仙关组下段总厚度为 146.32m 飞仙关组下段属于三叠世早期地层,最初命名点在四川广元飞仙关,故此命名 飞仙关组下段(共 16 层) :厚约 146.32m,底部为黄灰色薄层灰岩,可见圆珠状灰 岩,其上为灰色—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具蠕虫状、条带状缝合线构造,局部含白云质, 、 粒屑,砂屑,介壳物质,多具平行层理,泥灰岩厚度较低,多为薄层顶部为黄灰色泥灰岩 夹泥页岩,含砂屑 沉积环境为浅滩沉积,发现介壳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说明受潮汐作用和 波浪作用较多,见平行层理亦说明处在水浅水动力环境较强环境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2.5.2 飞仙关组上段(t1f2) 下部:紫红色页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含双壳类及介形虫化石;中部:紫红色细砂— 粉砂岩—泥岩组成的旋廻层;上部:紫红色页岩,产双壳类:Clanalas sp、C.wangi、正海扇 等,厚度 13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潮间带浅滩沉积 2.2.5.3 嘉陵江组下段(t1j1) 灰、黄灰色微晶白云岩,顶部夹蠕虫状灰岩、角砾状灰岩,厚 50m,与下伏地层 整合接触,为浅海潮坪—泄湖沉积 2.2.5.4 嘉陵江组中端(t1j2) 下部:紫红色、黄褐色薄层状泥灰岩与泥页岩互层;中部:黄褐色、灰色厚层块 状微晶灰岩; 上部: 灰色、 灰紫色薄层白云质泥岩夹泥质白云岩; 产 Clanalas sp、 Eumorphotis sp,厚 104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浅海潮坪—泄湖沉积 2.2.5.5 嘉陵江组上段(t1j3) 浅灰、黄褐色厚层—块状微晶白云岩,夹角砾状灰岩,厚 84m,与下伏地层整合 接触,为浅海潮坪—泄湖沉积。
2.2.5.6 雷口坡组下段(t2l1) 淡黄色黄灰色薄层白云质泥岩与灰质白云岩,底部以淡绿色薄层—极薄层云泥 岩为界,厚 15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台地泻湖潮坪沉积 2.2.5.7 雷口坡组中段(t2l2) 浅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为主, 下部中厚层灰岩, 顶部以蓝灰色薄层状白云质为界, 产 Myophoriagololfussi;厚 28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台地泻湖潮坪沉积 2.2.6 第四系 为黄褐色砾石层,粘土,砂石等堆积,属河流沉积 附:附:接触关系图(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关系图(平行不整合、整合)) 、岩性组合及变化图等、岩性组合及变化图等 3 岩石岩石 3.1 概述概述 马角坝实习区无岩浆岩、变质岩;出露的岩石均为沉积岩和松散沉积物,其中以碳酸盐岩 为主,碎屑岩次之 碳酸盐岩包括: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圆珠状灰岩、 瘤状灰岩、豹斑灰岩、泥晶灰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中晶灰岩等) 、白云岩、泥灰岩、 云泥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等 碎屑岩包括:砾岩、砂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 、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 质泥岩、泥岩、页岩等 实习区第四系主要为松散堆积物,如冲积砂砾、坡积碎石、粘土等。
3.1.1 碎屑岩碎屑岩 碎屑岩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主要分布于韩家店组,在总长 沟组(底部)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亦有少量分布; 3.1.2 碳酸盐岩碳酸盐岩 本区碳酸盐岩见出露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其中又有砾屑含有、 球粒灰岩、鲕粒灰岩、砂屑灰岩;纹层-蠕虫灰岩等结构构造的不同细分,也可见含有各种 生物化石的介壳灰岩、核形石灰岩、礁灰岩灰岩、 “圆珠状”灰岩,而岩石的结晶程度也不 同,泥晶灰岩、粉晶灰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中晶灰岩各有分布,碳酸盐岩在本区分布 最多,大部分区域皆由分布 3.1.3 粘土岩粘土岩 本区常见的粘土岩有泥岩、页岩、云泥岩、钙质泥岩,分布广泛 3.1.4 松散堆积松散堆积 主要为冲积砂砾、坡积碎石、砂土,分布于城镇,河流及天平山、白鹤土一带 3.2 典型岩石典型岩石 3.2.1 碎屑岩类碎屑岩类 3.2.1.1 石英砂岩石英砂岩 本区北西角邓家沟以北东韩家店组有极少量分布,灰色中—细粒,以夹层形式存在 少许,是石粒经过水冲蚀沉淀于河床上,经千百万年的堆积变得坚固而成 3.2.1.2 粉砂岩粉砂岩 于图区北西总长沟组、中部飞仙关组少量分布,属河流浅滩及深海沉积 3.2.1.3 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 图区中部谢家坡及南东飞仙关组下段少量分布,属河流沉积与海相沉积过度 3.2.1.4 泥页岩泥页岩 图区北西邓家沟韩家店组、中部谢家坡—田家祠堂的飞仙关组大量分布,为紫红色。
黄绿色、灰绿色薄层—极薄层的页岩与泥岩互层的岩层,其中页岩可见方解石脉,生物化石 产:Coronocephalus sp、Clanalas sp、Eumorphotis sp 等,为浅海—浅滩沉积,多为母岩风化 产物被水流搬运沉积而成 3.2.2 碳酸盐岩类碳酸盐岩类 3.2.2.1 灰岩灰岩 图区的北西邓家沟—中部田家祠堂观雾山组、沙窝子组中段、总长沟组、黄龙组、 栖霞组、吴家坪组、飞仙关组上段皆有大量分布,图区南部天平山、烈士墓的嘉陵江组雷 口坡组以夹层等形式少量分部,岩石多呈灰色,滴加盐酸剧烈起泡,本区所见灰岩可细分为 鲕粒灰岩、豆粒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礁灰岩、核形石灰岩、圆珠状灰岩、纹层状— 蠕虫状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产物 3.2.2.1.1 鲕粒灰岩鲕粒灰岩 位于图区北西采石场的茅坝组、总长沟组,中部刺林包的飞仙关组下段地层中可见 分布有鲕粒灰岩, 鲕粒灰岩为浅灰色—灰色块状灰岩, 新鲜断面可见鲕粒, 属近海浅滩沉积, 因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使海水中的碎屑物质(生物碎屑、球粒、内碎屑、陆源碎屑)处于悬 浮状态,而后海水上升,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是海水中的 co2 逸出,使碳酸钙过饱和,从而 包裹碎屑物质沉淀一圈包壳这样周而复始的搅动, 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纹包壳的鲕粒。
当 鲕粒达到一定大小,其质量超过波浪、水流搅动的能量,便堆积在海底,不再被搅动,形成 鲕粒灰岩 3.2.2.1.2 豆粒灰岩豆粒灰岩 即鲕粒直径大于 2mm 的鲕粒灰岩称豆粒灰岩 3.2.2.1.3 砾屑灰岩砾屑灰岩 图区采石场总长沟组、黄龙组分布,灰色具不规则棱角状的灰岩,属台地浅滩沉积, 是由于台地边缘地区已成岩的碳酸盐沉积物被风暴等因素破碎, 在大陆斜坡带形成海底碎石 堆等沉积 3.2.2.1.4 礁灰岩礁灰岩 两界山沙窝子组分布,为珊瑚礁灰岩,灰色—深灰色块状,具水平波状层理,其上 可见珊瑚化石,突起于地表地貌,为台地泻湖相,为珊瑚等造礁生物组成岩石骨架形成的灰 岩 3.2.2.1.5 核形石灰岩核形石灰岩 沙窝子组分布,灰色块状,其上可见深灰色圆斑状构造,粒径较大 1cm 及以上,可 见核心与包壳两部分,为高能浅水沉积(海相) ,是藻类为灰质包裹沉积形成的岩石 3.2.2.1.6 圆珠状灰岩圆珠状灰岩 于龙宫庙处飞仙关组下段地层底部见分布,灰色块状,其上见圆珠状构造,粒径 2 —3cm,核心为藻类,指向低能沉积环境 3.2.2.1.7 纹层状纹层状——蠕虫状灰岩蠕虫状灰岩 刺林包处飞仙关组下段分布,灰色厚层块状,水平纹层,纹层断断续续成蠕虫状, 风化面上“蠕虫”颜色较灰泥基质深,属浅滩沉积,是生物扰动因素形成管状生物潜穴,而 后灰质等充填不完全形成断断续续的纹层状,即纹层状—蠕虫状灰岩 3.2.2.1.8 豹斑状灰岩豹斑状灰岩 豹斑状灰岩分布于王家岩—大圆包—两界山南东方向观雾山组(d2-3g)的顶部, 岩石呈深灰色, 岩石风化面可见较周围岩石颜色较深的豹斑状图案, 因豹斑状灰岩实际是部 分白云化的灰岩,所以表面凹凸不平,斑状突出,含通孔珊瑚,Atrypa sp,沉积环境为生物 礁滩沉积,灰岩的部分白云岩化石主要成因。
附:附:典型岩石特征素描图典型岩石特征素描图 4 构造构造 4.1 概述概述 本区位于龙门山印支褶皱带中段东南部,实习区地处岷山山脉,龙门山系的前山带的 边缘; 属我国第一地势与第二地势面的过渡带靠近盆地的一侧 实习区山系呈北东-南西走 向,属于构造山系 实习区褶皱、断层有见分布,断层共有 7 条,F1~F7 断层走向皆为北东—南西向的逆冲 断层,断层面皆倾向北西;褶皱共有 9 处,一处为倒转背斜 附:附:构造纲要图构造纲要图 4.2 褶皱构造褶皱构造 4.2.1 马角坝背斜马角坝背斜 马角坝背斜位于图区东部,在白岩山、大包山以南直至图区南部外仍由分布,东西 向分布情况未知,核部枢纽出露于李家湾处,枢纽向东北倾伏,轴面向东南倒转,轴向 310, 于李家湾出露的枢纽核部地层为嘉陵江组下段(T1j1) ,北西翼地层正常,有飞仙关组、吴家 坪组组成,为叠瓦式断层破坏,南东翼地层倒转,有嘉陵江组、雷口坡组组成,马角坝背斜 为北区最大的一个褶皱,其发育有多个次级褶皱,如白虎头背斜、灌林包背斜等 4.2.1.1 西北翼西北翼 该翼位于白岩山、大包山南坡,为迭瓦式断层破坏,自此而南有小白岩山、滚柴坡、 中梁山、杨家湾等四条逆冲断层,断层走向基本平行。
断裂变动使得飞仙关组吴家坪组产生多次重复,岩层产状:32045~60 4.2.1.2 核部核部 位于李家湾一带,部分为第四系沉积物掩盖,核部出露嘉陵江组下段地层,两侧为 杨家湾、漆树湾断层截断,轴向 305,枢纽产状 30580,转折端呈三角状 4.2.1.3 东南翼东南翼 该背斜东南翼由嘉陵江组中、上段、雷口坡组中、下段地层组成,为一套倒转单 斜地层,岩层全部倒转倾向北西,沿走向至东北向西南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