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制造工程学复习题.doc
20页第 一 章 金属切削原理1、 基本定义(1) 切削运动:工件和刀具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切削运动按其作用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这两个运动的向量和,称为合成切削运动2) 切削用量三要素: 1)切削速度 Vc (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沿主运动方向的瞬时速度单位:m/s 或 m/min( r/s 或 r/min )2)进给速度 Vf(切削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沿进给运动方向的瞬时速度单位:mm/s 或 mm/min)或进给量 f(工件或刀具每回转一周或往返一个行程时,两者沿进给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移单位:mm/r 或 mm/d•str(double stroke双行程)3)背吃刀量 ap (切削深度)(在基面上)垂直于进给运动方向测量的切削层最大尺寸单位:mm 例如,外圆车削: ap=(dw-dm)/2 (3) 刀具几何参数最常用的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1) 正交平面参考系;组成:①基面Pr 通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垂直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的平面通常平行于车刀的安装面(底面)基面中测量的刀具角度:主偏角κr 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速度Vf方向之间的夹角 副偏角κr′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速度Vf反方向之间的夹角。
刀尖角εr 主、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它是派生角度εr=180°-(κr +κr′)εr是标注角度是否正确的验证公式之一 ②切削平面Ps 通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垂直于基面并与主切削刃相切的平面切削平面中测量的刀具角度:刃倾角λs 主切削刃与基面之间的夹角③正交平面Po 通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同时与基面和切削平面垂直的平面正交平面中测量的刀具角度 :前角γo 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夹角后角αo 后刀面与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楔角βo 前刀面与后刀面之间的夹角 书上第九页图11-1 外圆车刀正交平面参考系的标注角度2) 法平面参考系;3)假定工作平面与背平面参考系2、 金属切削过程(1) 切削层的变形第Ⅰ变形区 近切削刃处切削层内产生的塑性变形区; 第Ⅱ变形区 与前刀面接触的切屑层内产生的变形区; 第Ⅲ变形区 近切削刃处已加工表层内产生的变形区1)第一变形区 塑性变形从始滑移面OA开始至终滑移面OM终了,之间形成AOM塑性变形区 主要特征是金属沿滑移面的剪切变形,随之产生的加工硬化现象 2) 第二变形区 当切屑沿前刀面流动时,会进一步受到前刀面的强烈挤压和摩擦,进一步发生变形,变形主要集中在与前刀面摩擦的切屑底面一薄层金属区域(第Ⅱ变形区)。
主要特征是“纤维化”塑性变形,晶粒纤维化的方向和前刀面平行切屑底面光滑、外侧呈毛茸状产生积屑瘤 (在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 常在刀具前面刃口处形成一块硬度很高的楔块,称之为积屑瘤优点:稳定的积屑瘤代替刀刃进行切削,延长刀具寿命;加大刀具的工作前角,使变形下降,切削容易缺点:形状极不规则,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不稳定积屑瘤的频繁脱落,加速刀具的磨损,产生振动 在精加工时应尽可能避免积屑瘤的产生,但在粗加工时,有时可充分利用积屑瘤 3)第三变形区 在已加工表面上与刀具后面挤压、摩擦形成的变形区域称为第三变形区(Ⅲ)主要特征:已加工表面的纤维化,形成加工变质层 塑性变形造成已加工表面加工硬化及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2)切屑的类型1)带状切屑 形成条件:加工塑性材料、高切削速度、小切削厚度、大的刀具前角 特 点:切削过程平稳,切削力波动较小,已加工表面粗糙 度小不易断屑、影响加工过程和安全2)挤裂切屑:形成条件:加工塑性材料、中等切削速度、切削厚度较大或刀具前角较小 特 点:切屑冷硬度高,脆且易断,已加工表面粗糙度小切削力幅值大,且波动明显,易产生振动3) 单元切屑形成条件:加工塑性较差的材料、切削速度很低、切削厚度很大或刀具前角很小。
特 点:切削力波动大,振动明显,已加工表面非常粗糙、有振纹4) 崩碎切屑形成条件:切削脆性材料,如铸铁、黄铜等 特 点:切削力幅值较小但波动幅度大,易产生振动,已加工表面粗糙度较大 3、 刀具磨损和刀具耐用度(1) 刀具磨损的形式 1)前刀面磨损:切削塑性材料,切削速度、切削厚度较大时,在前刀面上磨出一个月牙洼2)后刀面磨损:加工脆性材料或在切削速度较低、切削厚度较小(hD<0.1mm),由于前刀面上刀屑间的作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后刀面磨损3)边界磨损:切削钢材时,常在主切削刃靠近工件外皮处以及刀尖处的后刀面上,磨出较深的沟纹,这就是边界磨损2)刀具磨损的原因 1)磨料磨损:低速切削时的主要磨损原因2)黏结磨损:切屑材料与刀具在压力和摩擦条件下发生冷焊黏结,带走刀具材料,产生表面破坏伤痕 在形成不稳定积屑瘤的条件下,黏结磨损较为严重 3)扩散磨损:工件、刀具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相互扩散,造成刀具磨损扩散磨损是硬质合金刀具的主要磨损原因之一4)化学磨损:高温下刀具材料与周围介质起化学作用,在刀具表面形成一层硬度较低的化合物,被切屑或工件擦掉而形成磨损在高速切削时,产生边界磨损的主要原因3)刀具耐用度定义:刀具耐用度是指刃磨后的刀具从开始切削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VB、NB)为止所用的切削时间。
用T表示,单位:min (刀具耐用度是衡量刀具材料切削性能、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及刀具几何参数是否合理的重要参数4、 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1) 含义: 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是指对某种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2) 衡量指标 1)以一定耐用度下的切削速度vT衡量加工性; 2)以加工表面质量衡量加工性; 3)以切削力或切削温度衡量加工性; 4)以切屑控制或断屑的难易衡量加工性 一般生产中,常以保证刀具一定耐用度下的切削速度vT作为衡量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指标 第 二 章 金属切削刀具1、 车 刀 车刀是金属切削加工中使用最广泛的刀具,它可以在普通车床、转塔车床、立式车床、自动与半自动车床上,完成工件的外圆、端面、切槽或切断等不同的加工工序2、 孔加工刀具 孔加工刀具用途广、种类多,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1)在实体材料上加工孔的刀具,如麻花钻、中心钻、扁钻、深孔钻等; (2)对孔进行再加工的刀具,如扩孔钻、绞刀、镗刀、锪钻等 (3)绞刀用于孔的精加工或半精加工:加工中的“扩张”与“收缩” 扩张:实际加工的孔径比绞刀校准部的直径大 原因:刀齿的径向误差、工件与刀具的安装误差,积屑瘤的作用,工件材料、绞削用量、切削液等因素的影响。
收缩:实际加工的孔径比绞刀校准部的直径小 原因:工件材料的弹性恢复如加工薄壁的韧性材料、硬质合金绞刀高速绞孔等3、 铣 刀铣削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加工方法加工精度一般为IT9~IT8,表面粗糙度为Ra6.3~1.6铣刀为多齿刀具,有较高生产率主要用于平面、台阶、沟槽和各种成形面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1) 铣削方式1)圆周铣削:用分布于圆柱面上的刀齿进行的铣削,称为周铣 ①逆铣:铣刀切入工件时的切削速度方向与工件的进给方向相反特点:刀齿的切削厚度从ap=0至apmax; 切入时,出现打滑,刀齿较易磨损; 已加工表面冷硬现象严重; 要求工件装夹紧固; 进给比较平稳②顺铣:铣刀切出工件时的切削速度方向与工件的进给方向相同特点:刀齿的切削厚度从apmax到ap=0 ; 刀齿磨损较少,提高刀具耐用度; 已加工表面质量较高; 工件表面硬皮易损坏刀齿; 进给速度时快时慢,影响工件表面粗糙度 2)端面铣削:用分布于铣刀端平面上的刀齿进行的铣削,称为端铣1)对称铣 :刀齿切入工件与切出工件的切削厚度ap相同,称为对称铣削2)不对称逆铣:若切入时的切削厚度小于切出时的切削厚度,则为不对称逆铣第 三 章 金属切削机床1、 成形运动(1).工件表面的成形方法 零件表面的形成:是一条母线沿一条导线运动而形成。
母线和导线统称为表面发生线 发生线是由刀具的切削刃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得到的,由于使用的刀具切削刃形状和采取的加工方法不同,形成发生线的方法可归纳为四种:轨迹法、成形法、相切法和展成法 (2)成形运动的种类:简单成形运动、复合成形运动 1) 简单运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严格的相对运动关系 2) 组成复合运动的各个部分必须保持严格的相对运动关系,是相互依存,而不是独立的3)传动链1)外联系传动链 联系动力源(如电动机)和执行件(如主轴、刀架、工作台等)之间的传动链,使执行件获得运动(速度和方向) 保证执行件实现简单运动; 不要求动力源和执行件之间有严格的传动比关系; 如:车床上加工外圆 电机--主轴;主轴--刀架 2)内联系传动链当传动链的两个末端件(执行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有严格的比例关系要求,该传动链称为内联系传动链联系复合运动之内的各个分量,保证执行件实现复合运动; 执行件和执行件之间有严格的传动比关系; 内联系传动链中不得有瞬时传动比发生变化的传动件,如摩擦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4) 传动原理图 :卧式车床的传动原理图如下所示在卧式车床传动系统中,由于换置器官位置的不同,有如下图所示的三种传动方案,试写出每种传动方案的内、外联系传动链;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并说明理由。
2、 传动系统(1) 传动路线表达式1)传动路线 传动路线表达式如下:2)主轴的转速级数与转速 根据传动系统图和传动路线表达式,主轴正转可获得2×3×(2×2-1)+2×3=24级不同转速同理,主轴反转12级 主轴的转速可按下列运动平衡式计算: n=1450×(130/230)×uI-II×uII-III×uIII-V(2) 设计传动系统1)变速范围 Rn=nmax/nmin 2)公比3)变速级数(3)转速图 级比指数:传动组内相邻两传动比之比值φx称为级比,级比的指数x ,称为级比指数基本组和扩大组:级比指数为1的传动组,称为基本组将基本组的变速范围进行扩大的传动组,称为扩大组设计变速系统的一般原则 1)“一个规律”:符合级比规律 2)“两个限制”: 齿轮极限传动比:imax=2~2.5,imin=1/4 齿轮变速组的变速范围:rmax=8~10 3)“三项原则”:传动副的设计“要前多后少”,传动路线的设计要“前密后疏”,降速比的设计要“前缓后急” 若有升速传动,应遵守“先升后降”的原则4)“四项注意”:传动链要短,齿数和要小,齿轮线速度要小,空转件要少。
第 四 章 机床夹具设计原理1、 机床夹具的组成及作用(1)机床夹具的组成1)定位元件2)夹紧装置3)对刀及导向元件 用于确定刀具相对工件上加工表面相对位置的元件 如钻套、镗套、对刀块等4)夹具体 用于安装夹具中各种元件或装置的基础件5)其他元件或装置 如定向键(T型槽定位键)、操作件(启动、液压、电磁等操作杆)、分度装置等2)机床夹具的作用1)保证发挥机床的基本性能 2)扩大机床的工艺范围3)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加工成本4)保证加工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