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要点护理助产.docx
13页关键字】知识生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论一、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适应性,其中新陈代谢是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1、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安慰并产生反应的能力①安慰:能够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 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称为安慰安慰分为物理性安慰、化学性安慰、生物性安慰和社会心 理性安慰等②反应:安慰引起机体的变化称为反应反应的两种表现形式:兴奋、抑制③ 安慰引起机体反应需三个基本条件:安慰强度、安慰作用时间和安慰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④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一一阈值(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安慰 强度强度等于阈值的安慰称为阈安慰,大于阈值的安慰称为阈上安慰,小于阈值的安慰称 为阈下安慰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二、 人体与环境体液:人体内液体总称,占体重 60%,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 组织液、脑脊液、淋巴液等内环境与稳态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占体重20%),包括组织液和血浆②稳态:内 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动态平衡状态③意义: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 要条件三、 人体功能的调节1、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其中神经调节是最为普遍 的一种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①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安慰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结构基础是反 射弧②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调节的特点 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人体 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特点:作用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 3)自 身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影响范围比较局限2、 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反馈的概念 正反馈和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1)反馈的概念:受控部分向控制部分发送信息,对控制部分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的过 程控制部分是反射中枢、内分泌腺等,受控部分是效应器、靶器官2 )负反馈:①概念: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的作用相反②生理意义:维持机体功能活 动和内环境稳态,是主要的反馈调节机制,体内多见,如减压反射、体温调节、血糖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等3)正反馈:①概念: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的作用一致②生理意义:使某些生理过程 迅速发动、不断加强、及时完成,体内比较少见,如排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1. 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O2和CO2等气体分子)顺电-化学梯度从细胞膜一侧向 另一侧被动转运的过程不需要代谢供能和膜蛋白的帮助2.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被动转运的过程不需代谢供能,需要膜蛋白的帮助包括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3.主动转运 细胞膜通过生物泵和代谢供能,将小分子物质、离子逆电一化学梯度 由膜一侧向另一侧转运的过程特点:依靠膜上的离子泵、逆着浓度差进行、耗能钠泵活 动的意义:①造成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防止细胞水肿;③建立势能储备, 供其他耗能过程利用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 兴奋性和阈值①兴奋性:机体对安慰发生反应(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②安慰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③阈值(阂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安慰强度 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兴奋性越高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①概念: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数 值稳定②原理: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①概念:细胞受安慰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 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②原理: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 分,包括上升支(由Na+内流产生)和下降支(由K+外流产生)3.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 细胞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称极化; 膜内负值增大,称超极化;膜内负值减小称去极化或除极化;细胞受到安慰后,细胞膜先产 生去极化,再向静息电位的方向恢复,称复极化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引发动作电位的 临界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4.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①“全或无”现象,电位一旦产生,幅度不会因安慰的 加强而增大②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大小和形状不随传导距离发生改变③有不应期, 因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融合④双向传导,动作电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1)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 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内流(电压门控性钙通道),而化学物质Ach释放到接 头间隙,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和受体结合后受体结构改变导致Na+内流和K+外流增 加,使终板膜去极化正常情况下,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1: 1 的。
2) 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②时间延搁;③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3) 影响因素:影响递质合成,释放及消除的因素包括:①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或镁 离子浓度,可影响乙酰胆碱释放;②肉毒杆菌毒素可选择性阻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接头传 递阻滞;③美洲箭毒和a-银环蛇毒与乙酰胆碱竞争结合位点接头传递受阻;④有机磷农药 和新斯的明使乙酰胆碱不能及时水解,大量堆积,导致肌肉颤动等;⑤重症肌无力体内产生 N 型乙酰胆碱受体,引起受体功能障碍2. 兴奋-收缩耦联①概念:肌膜的电变化引起肌细胞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连接起来的中介 过程②过程:动作电位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基础)传递信息,肌质网 (纵管系统)对Ca2+ (耦联因子)的释放和再聚积第三章 血 液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1. 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1) 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每千克体重70〜80ml血液)2) 血液的组成:①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②血浆包括溶剂(水)和溶 质(蛋白质、无机盐离子、激素等)2. 血细胞此容 血细胞(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 40%〜50%,女 性 37%〜 48%。
3. 血浆、血清的概念、血浆渗透压(1) 血浆: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离心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2)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凝血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不含纤维蛋 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3) 血浆渗透压的来源与生理作用①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能保持细 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②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 白)形成的渗透压,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保持一定的血浆量;③溶液的渗透压和血浆 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和5%葡萄糖二、 血细胞1.红细胞数量及基本功能(1) 数量和功能:①数量:成年男性(4.L5.5) W12/L,血红蛋白120—/L成年女性(3. 5_5.0) 1012/L血红蛋白110一/ L②功能:运输02和CO2,调节酸碱平衡2) 生理特性:①通透性;②可塑变形性,正常成双凹碟形;③渗透脆性;④悬浮稳定 性:用血沉表示,血浆白蛋白增多,血沉减慢;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沉加快3) 1细胞的生成:①部位为红骨髓(功能障碍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②原料为蛋 白质(缺乏将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③成熟因子:维生素B12 和叶酸(缺乏将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白细胞数量及基本功能(1数量:(4.厂10)或9/L2)分类及功能:①中性粒细胞,占50%一70%,吞噬病 原微生物,组织碎片和异物;②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③嗜酸性粒细胞,抑制嗜碱性粒细胞,限制速发性过敏反应,杀 伤蠕虫④单核细胞,进入组织中发育为巨噬细胞,杀灭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识别和杀伤 肿瘤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清除衰老的细胞及细胞碎片⑤淋巴细胞,占20%一40%, 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3.血小板数量及基本功能①数量:(100—300) x l(9/Lo②基本功能:参与生理性止 血;②促进凝血;③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三、 血型AB0 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有无与种类不同进行分型,分为①A型:红细 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者,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②B型:只含B凝集原者,血清中含抗A 凝集素;⑧AB型:红细胞膜上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 ④0型:不含A凝集原和B凝集原者,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输血原则: 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所凝 集。
具体①同型血互输为首选;②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紧急的情况下,可考虑将0型血 输给其他血型的人,AB型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但输血量要少(<300ml),速度要慢并避 免反复输血③每次输血前均应做交叉配血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心脏生理1•心率与心动周期的概念①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成人安静时60一100次 /min平均75次/min②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2.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容积、压力以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血流方向的变化分期压力比较房室瓣动脉瓣血流方向容积等容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关关无血液进出心室不变射血期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关开心室一动脉减小关 无血液进出心室 不变关 心房一心室 增大关 心房一心室等容舒张期 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关快速充盈期 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开心房收缩期 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开3.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1)心输出量: ①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泵出的血量,安静时正常 成人搏出量为60〜80 ml,平均70ml②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约为5 L/min。
每分输出量=搏出量X心率2)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①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血量):在一定范围 内增大时,搏出量增多;超过一定限度时搏出量减少;②心肌的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 血压升高,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反之则增加③心肌收缩能力:心 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多,反之则减少④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 加,如果达到180次/ min以上时,心室血液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心输出量下降心率低于 40次/ min,心输出量减少4、窦房结、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①0 期: Na+内流形成的;②1 期: Na+内流形成;③2期(平 台期):K+外流和Ca2+内流形成;④3 期: K+外流形成;⑤4期(静息期):恢复到静息电位 的水平,由Na+ -K+泵,Na+ -Ca2+交换体平台期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区别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2)窦房结细胞的动作:0期Ca2+内流形成,去极化速度慢、幅度低;无1期和2 期; 4 期电位不稳定,能自动去极化5.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1) 自动节律性(自律性):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房室交界、浦肯 纤维是潜在起搏点2) 传导性势①传导途径:导通路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