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训诂知识点(整理版).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79496669
  • 上传时间:2023-02-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8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 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 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 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 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 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 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 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 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 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 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 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 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 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 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 “解”、“诠”、“疏”、“证”、 “微”、“诂”、“注”、“义 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 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 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 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 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 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 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 《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 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 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 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 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 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 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 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 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 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 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 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 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 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 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 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 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 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 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 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 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 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 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 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 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 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 “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 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 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 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 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 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 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 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 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两 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 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 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 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 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 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 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 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 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 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 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 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 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 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 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 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 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 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 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 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 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 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 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 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 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 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 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 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 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 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 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 《国故论衡》、《小学答问》、 《新方言》、《文始》。

      □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 《尔雅》、《小尔雅》、《方言》、 《说文》、《释名》、《广雅》、 《玉篇》、《广韵》、《集韵》、 《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 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 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 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 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 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 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 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 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 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 《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 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 《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 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词诠》、《汉书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 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 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 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 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 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 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 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 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 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 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 书的有:《尔雅》、《小尔雅》、 《方言》、《释名》、《广雅》; 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 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 《广韵》、《集韵》。

      □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 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 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 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 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 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 类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 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 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 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 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 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 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 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 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 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 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 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 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 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 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 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 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 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 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 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 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 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 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 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 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 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 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 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 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 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 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 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 证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 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 理三大领域翻译题□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 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则杀之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 谤者以告,则杀之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 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 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 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项脊轩志》:前辟四 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 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 南面射来的日光□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 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 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 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 矣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 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 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 《孟子?寡人之于国 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 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 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 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 没有这种情况□ 《过秦论》:然陈涉瓮 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也句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翻译: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 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 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 发配边疆的罪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 深林兮惊层巅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 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 战栗,让高山惊动□ 《烛之武退秦师》: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 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 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 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 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 悲夫!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 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 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趣舍 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 夫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 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 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 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 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 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 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 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 于世,真是可悲呀!□ 《论语?八佾》: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 而饮其争也君子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 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 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 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 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 “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 之木拱矣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 意图?如果只活到 60岁的话, 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 那粗了!训诂分析题□ 《诗经?唐风?山有 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毛《传》:“洒,灑也”试分 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 关系答:《说文?水部》:“洒, 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灑 扫字《说文》多次用“洒” 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

      《说文》又有“灑”字,是散水 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灑”, 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 为有解释的必要□ 谓之、曰、为“曰”“谓之”“为”解释 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 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 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 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 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 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 释可以辨析、比较《诗经?邶风?凯风》:凯 风自南,吹彼棘心毛传:南风谓之凯风《诗经?邶风?凯风》:习 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南风谓之凯风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 容□谓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 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 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 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汉书?循吏传》:今欲使 臣胜之邪,将安之也?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 杀之,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