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晋侯墓地葬制及用鼎制度相关问题浅论.pdf

9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8914593
  • 上传时间:2018-05-0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61.1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晋侯墓地葬制及用鼎制度相关问题浅论 学生姓名: 郝楚婧 学号:2007044014 指导教师:宋艳花 职称:讲师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目前已有的考古发掘材料出发,对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葬制及用鼎制度的几个问题做了一个粗浅的探讨 关于葬制主要讨论两个问题:首先指出晋侯墓地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墓地中部的大片区域应当是为叔虞而留,其墓位安排体现了昭穆制度别辈分、分长幼的精神其次,分析认为从西周早期到中期侯墓与夫人墓墓位改变的原因,是由于早期受商文化因素影响,后逐渐摆脱关于用鼎制度的讨论,是根据晋侯墓出土的鼎、簋做出分析,指出晋国在燮父时期应该已有了列鼎列簋制度或者说列鼎列簋制度的雏形 关键词: 晋侯墓地 葬制 昭穆制度 用鼎制度 引言 由于晋侯墓地的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涉及的研究课题较多,因此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较多目前晋侯墓地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年代学研究(包括墓葬排序)及墓主的确定2、关于晋国的始封地问题3、晋侯墓地的器用制度(包括用鼎、用玉、两套编钟、叔矢方鼎、杨姑壶的研究和其他) 4、西周公墓墓地制度问题 5、晋国早期历史文化的发展等目前基本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墓葬排序及墓主的确定;晋侯墓地确无墓上建筑;晋国器用制度的特征为重食加重乐;晋侯蘇钟及叔矢方鼎等的铭文考释等等。

      但有更多的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葬制方面如:晋侯墓地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其墓地的排列反映了什么规律?晋的始封君叔虞之墓何在?晋侯墓地是否存在墓祭及针对某一墓主的专门祭祀?器用制度方面如:西周初期晋国是否存在列鼎列簋制度?作为诸侯国君晋侯为何只用五鼎陪葬?早中期车马坑方位不同是何原因?为何只有 M91、M92 组没有车马坑? 有待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限于篇幅,本文拟就对以上提到的有争议的昭穆制度、叔虞墓及列鼎列簋制度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葬制的相关问题 从 1992 年到 2000 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省曲沃县赵村合作进行了 6次发掘,全面揭露了 9 组 19 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还有附葬的车马坑、祭祀坑晋侯墓地东西长约170 米,南北宽约 130 米.墓葬可分 3 排,北排 4 组,由东往西依次是 M9、 M13 组,M6、 M7 组, M33、 M32组,M93、M102 组;中排 2 组,东面是 M114、M113 组,西面是 M91、M92 组;南排 3 组,由东往西依次是 M1、M2 组,M8、M31 组,M64、M62、M63 组。

      每组墓之东面均有附属车马坑一座在墓的近旁,多数有数目不等的陪葬墓和祭祀坑,有的祭祀坑打破了墓道和附属车马坑9 组 19 座晋侯及夫人墓中有 11 座保存完好,8 座被盗晋侯墓的发现与发掘在考古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为学术 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为研究周代的墓地制度、等级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 、墓位安排及昭穆制度 《周礼》将周代的墓葬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按照郑玄的解释,公墓即天子或诸侯的墓地,邦2 墓为一般贵族和平民的葬地将之放到晋侯墓地与曲村墓地来看,这种区分是完全正确的北赵晋侯墓地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晋侯及其夫人的专用墓地,为公墓区关于公墓区内墓位的安排是有严格规定的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其原则是“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王陵与诸侯国君的 墓地均是如此如是诸侯国君墓地,应该是最先葬在该墓地的诸侯居中,余类推而对于晋侯墓地,现在主流的观点是认为晋侯墓地墓葬从北到南应该分为三排:北排四组,中排两组,南排三组,共9 组 19 座大墓(见图一:依天马——曲村第六次发掘简报) 与文献中之规定不符的是,在该墓域 图一、晋侯墓地平面图 之前后除了数座陪葬墓,并未发现有其臣下大夫或士一级贵族的墓葬,更未曾发现过这些大夫或士“各以其族”的族葬墓。

      这么看来晋侯墓地的墓位排列似乎确实并不存在昭穆制,但是本文认为 这里所说的昭穆制如果没有添加后人的理想成分,而确实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话,应该是西周葬制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形成的一种体制,这就需要它有一定时期的发展期而根据“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可知,他们是有似“中山王陵《兆域图》” 的专门的“图”来规划墓位的,也就是说晋侯墓地早在燮父 (晋侯墓地最早的墓 M114 为燮父之墓, 下面会有讨论) 时期就该规划好了,当然也就不会完全符合后期才有的昭穆制度所以本文依然认为晋侯墓地该有昭穆制的影子,下面作些分析: 第一,纵观晋侯墓地的墓位排列,有学者描述为“南北三排排列,北边四组墓,中排两组,南排三组”共 9 组 19 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墓,由于夫人是随夫而葬,所以只需要考虑晋侯的墓,现九座晋侯墓的墓主身份已确定,由早到晚为:M114 晋侯燮父、M9 武侯宁族、M6 成侯服人、M33 厉侯福、[1] 李伯谦﹒晋侯墓地发掘与研究﹒见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2: 29-40 [2] 何光岳﹒周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M91 靖侯宜臼、M1 釐侯司徒、M8 献侯籍、M64 穆侯费王(继穆侯的殇叔乃篡位而主,又死于兵刃,按周礼不得入兆域,故 M93 为文侯仇之墓) 、M93 文侯仇。

      按这种顺序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九座墓大体呈一个口字型排列,M91、M92 组与 M114M113 组中间除了几座小墓之外并无与晋侯墓同级别的大型墓葬(关于小墓的性质会在稍后讨论) 这样的格局 不免令人奇怪,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布局呢?这两组墓中间何以会有如此大的空地呢?再看晋侯墓排定的墓主,最早的一组 M114、M113 其墓主被认为是晋侯燮父晋的始封君为叔虞,即燮父之父但在这片晋侯墓地中,毫无缺环地囊括了从西周初期到西周晚期的 9 代晋侯,却独独没有始封君叔 虞之墓, 这样的现象实在令人费解 关于这个问题, 学者们曾有过热烈的讨论 有学者认为天马——曲村遗址为燮父所徙之晋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如果此说成立那这里没有叔虞墓就很好解释了也就是说这里并不是叔虞始封之唐,那么叔虞的墓就该在“唐”了(至于唐地何在,众说纷纭,此不赘述) ,而后才是燮父所迁之晋迄今为止晋的早期都城尚未发现,城中是否有宗庙尚不可知,而且在晋侯墓地发现的祭祀坑证明了当时应当存在墓祭,并应该有专门针对某一墓主的祭祀本文认为,在那个敬畏鬼神的年代,燮父不太可能将叔虞的墓从“唐”地迁至此新墓域,但毕竟叔虞作为先祖,即使后代在他地另辟墓域,是不是也该在家族墓地中为其留有位置,以示尊重?再联系晋侯墓地的布局,为什么要用九座墓围成一个广阔的中间区域?《周礼》云:“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

      其中“先王之葬居中”一句若放于 晋侯墓地,那就可以理解成 M114、M113 组与 M91、M92 组中间的广阔区域是为先祖叔虞而留,而后世子孙之墓就绕其周围按长幼尊卑排列但后面的“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则无法在晋侯墓地中得到体现这正是很多学者认为晋侯墓地并没有按昭穆制度 排列墓位的一个原因[ 2]但对此,本文有不同看法:为说明本文观点,需要对比一下西周时期另一处比较完整的诸侯国墓地:虢国墓地虢国墓地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共发掘墓葬 500 多座,整体呈一个大三角形,学者们认为这种墓群的排列形式与宗庙中的昭穆排列形式大致相同但由于入葬的辈数越来越多,人数也越来越多,实际情况并没有《周礼》那么准确,“尽管与《周礼·春官》记载的昭穆排列顺序不尽相同,但别辈分、分长幼的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 3]也就是说在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没有完全符合昭穆制,或者说讲求的是精神上的一致,而在西周初年已规划好墓域的晋国只能看到昭穆制的影子所以昭穆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或许晋侯墓地的布局正是昭穆制的一种原型 关于 M110 等几座小墓的性质,学者们倾向于认为是 M114 组的陪葬墓,但显然这几座墓离 M114 是比较远的,不像其他晋侯墓的陪葬墓均与主墓紧邻,而如果按以上的推论,此墓域有燮父为其父叔虞而留的位置,纵观几座小墓的位置,其为燮父和叔虞共有也未可知,而至于哪座墓是为叔虞、哪座墓是为燮父陪葬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晋侯墓地与虢国墓地所展示出来的墓地排列布局并不完全符合文献关于昭穆制度的记载这一现象其实还牵涉到西周公墓昭穆制的实际操作问题在这两处墓地中,应当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在晋侯墓地的勘探中发现墓地有三道壕沟,整个墓区南、北、西三侧各有一条,且在南壕沟位置曾开探沟发掘,明确它形成于晋侯墓地之前,具体年代不详[ 4]北壕沟未明确其开挖年代,西壕沟在第五次发掘报告中有载“M33、M91、M92 均直接打破生土或早期壕沟”[ 5]巧合的是,虢国墓地现也发现存在一道东西向的壕沟,将以国君为中心的墓地同其他中下层贵族、平民的墓地分隔开[1] 王立新﹒关于天马——曲村遗址性质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2003,1:23-27 [2] 李伯谦﹒晋侯墓地发掘与研究﹒见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2: 29-39 [3] 梁宁森,郑建英﹒虢国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200-203 [4] 孙华﹒周代前期的周人墓地﹒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西 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1:4-38 4 来,这里的壕沟应该是墓域的分界线无疑[ 1]。

      由此来推测,晋侯墓地的三条壕沟应当也是公墓区的边界,同晋侯墓地的规划(兆域)有关的可能性更大,不过具体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研究关于墓区西的壕沟,有学者认为“如果南北两侧的壕沟是墓地的边界,这道位于墓地中西部的壕沟又与之同时或被利用,那么墓地的早期(早于打破该壕沟的墓葬)范围就要小于现在发现的晋侯墓 葬的分布范围,晋侯墓地的兆域可能经过了不止一次的规划”[ 2]也有学者以此为据结合“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认为 M93 为殇叔之墓[ 3],对于这两种观点本文认为都有欠妥当之处宋建先生是承认晋侯墓域是经过规划的这一点应该毫无疑义正如前文提到,在燮父时期就有了晋侯墓地的整 体规划了,后人只是按照先人的规划安排墓葬位置,而且按《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应该是有专人负责实施这些规划的,但他所提的“晋侯墓地的兆域可能经过了不止一次的规划”本文就不能苟同了;黄锡全先生认为 M93 不在兆域之内,那打破壕沟的那三座墓又当作何解释?墓葬打破壕沟的这一现象,应该就是牵涉到了西周公墓昭穆制的实际操作问题其实公墓排列的原则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由于某些具体情况,如死亡的先后顺序、兆域的大小、家庭人口数量的多少等,而影响到左昭右穆之序的规整性,可能出现具体排列方面的变通。

      另外,所有关于昭穆制度的记载,强调的都只是昭穆的顺序,却从不讲距离尺寸的规定,这就为实际执行留下了变通的空间而所谓的昭穆制,其精神实质就是别辈分、分长幼无论是晋侯墓还是虢国墓,其实都已从墓位排列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并不严格一致,也就为后人的 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所以不能够仅因为其具体排列与严格的昭穆制度有差距,就忽视昭穆制度本身的精神及其在各公墓中的体现 (二)墓葬规格、墓位变化及殷文化因素分析 形制方面除北排最西一组即 M93 晋侯之夫人墓 M102 无墓道, M93 晋侯墓及南排最西一组中晋侯之夫人墓 M63 为南北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墓外,余皆是方形或长方形墓室南面设一条墓道的“甲”字型大墓 墓道是等级的象征, 墓道在周代称隧道或羡道《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及 《国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