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746075
  • 上传时间:2017-08-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摘 要] 文化负载词是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因而文化负载词的的适当处理是文学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最终使译文读者跨越文化的障碍,达到文化上功能对等的效果[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序言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翻译的语言学方法在翻译研究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列费维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鲜明地提出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文学作品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如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委婉语等文化负载词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核心价值所在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适当处理对于传播和树立国家形象极其关键本文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举例探讨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在处理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一、 苏珊·巴斯奈特以其文化翻译观1. 苏珊·巴斯奈特苏珊·巴斯奈特是一位活跃在当今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翻译界的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的坚定倡导者。

      她的著作主要有《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与列弗维尔合编)、《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等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深远2.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词、句子、段落或是语篇上;第二,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译码——重组过程,而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上的功能对等,翻译的等值是多层面的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翻译的原则和规范是不断变化的翻译的目的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根据巴斯奈特阐述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交流,因而文化是第一位的,信息是第二位的。

      就具体翻译而论,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保留文化的差异性;译文读者要能够适应文化的差别,通过译文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二、 文化负载词及其分类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众说纷纭,它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文化词汇、文化内涵词、文化空缺词、词汇空缺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产生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词汇这类词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国家名族的文化生活,传递着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信息文化负载词并不单指词汇,也包括短语,往往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能表达特定的意思2.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文学作品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成语、谚语、俗语、问候语、称谓语、歇后语、政治词汇等等一般而言,词汇包括两层意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概念意义是从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里抽象出来的意义,包括该词所有相关的语义特征;联想意义是指词语运用到语篇中所产生的意义根据这两个方面的意义,英汉文化负载词的关系归纳为四类:词汇偶合:词汇意义和联想意义完全相同如:汉语中有“海枯石烂”、“隔墙有耳”等成语,英语中有“sea going dry and rocks melting”、“walls have ears” 等。

      词汇并行:字面意思不同,但具有相同的深层含义换句话说,不同民族对同一内涵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酒肉朋友”和“fair-weather friends”;“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和“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等词汇空缺: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在一种语言内丰富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这类词出现在特定的文化中,由于生活经历、习俗、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如汉语中有四君子(梅、兰、竹、菊)、“秀才班子”等等,同样英语中有“revival meeting”(一种感情极为激发的福音会)、“bingo game”(西方为了尽快认识来参加聚会的人们而设计的一种相互认识的配对游戏)等词汇冲突: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部分相同如“狗”这个意象在英美文化和汉语文化中联想意义是相反的,英语中有“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汉语中有“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三、 从“文化翻译观”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文学作品翻译时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和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归化和异化。

      巴斯奈特认为,如果文化存在共性,就可以直接将原语文化意象传译到译语中去;如果文化的个性存在冲突,则应从译语对象的接受效果出发,将原语文化的功能传译到译语文化中去,达到功能等效的目的下面笔者将结合文化翻译观举例分析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1.归化法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在表达习惯、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上都有很大大相似之处,即文化共核翻译文学作品时,英汉中词汇偶合和词汇并行关系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通常采取归化法请看下面的例子例1:给他钱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已经很富有了译文:To offer him money is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he is very wealthy.例2:不尝黄连苦,哪知蜜糖甜不要总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译文: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 But don’t always be thinking “in every country dogs bite”.例3:他没料到半路上会杀出一个程咬金来译文:Little did he expect that half way another man should appear and dry to poke his nose into the matter.巴斯奈特认为,文化共核的存在,原语和译语在用词,线性搭配,修辞手段,借用形象的文化心理习惯等方面都较一致,因而译者在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时,就能够信手拈来,获得“文化对等”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上讲归化翻译恰到好处,她使读者领域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使得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表达习惯2.异化法尽管文化之间存在共核,但是汉语和英语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存在很大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纵然是翻译的一大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文化是不可译的在处理英汉语中词汇空缺、词汇冲突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通常采用异化手法请看下面的例子:例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译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例2: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文:The way we poor folks try to emancipate ourselves, is just like the way the Eight Fairies (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lore) crossed the sea each displaying his own talent…例3: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译文: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 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 With all its beauty, the lotus needs the green of its leaves to see it off.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时一个辩证的过程文化翻译观主张保留原作中的比喻形象,新颖的语言特征以及让人揣测的联想思维异化的策略可以保留原语文化的差异性,将其输入到译语文化中去,因而要求译文的读者能够适应文化差别,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文化、异国风情 结语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符号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和渗透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为了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加强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处理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时,归化还是异化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实现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功能上的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原语文本对原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参考文献: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dedge. 1991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1990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M]. 2001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实践教程.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河北大学.2010作者简介:袁剑(1989— ),女,汉族,湖南邵阳,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12级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