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南边陲探秘纯手工“活化石”.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lm152****8155
  • 文档编号:254509729
  • 上传时间:2022-02-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南边陲,探秘纯手工“活化石” 打开文本图片集 千一百零一年来,在相对封闭偏远的西南边陲,有些民间手艺,就像活化石一般恒久不衰因为祖祖辈辈一代一代的手口相传,他们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民间艺术的朵朵奇葩 丹青妙手,捏制两千年的藏族陶艺 走进云南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之前,我只知道尼西的黑陶有些名气,并不知道尼西是藏族黑陶的发源地,更不知道孙诺七林其人 汤堆村距离香格里拉35公里,风景如画,去白芒雪山和梅里雪山以及四川德荣采风的摄影人但凡路过此地时都会驻足根据藏民指引的路途,我找到了孙诺七林家孙诺七林的大儿子洛桑恩主把我领进家,家里只见一长者和一年轻人席地而坐,正在一方长木板上捏做茶罐,阳光从窗口照耀进来,长者便是孙诺七林,年轻人是他的女婿洛桑恩主说:“爸爸65岁了,他11岁学习做陶,每天都做陶,春夏秋冬,年复一年,至今做陶已有54个年头了” 孙诺七林介绍说,尼西黑陶至今仍旧运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制作和烧制而成,从采集陶土到陶品的问世大约须要一个月黑陶的原料位于两公里外,一种是分布于地表之下的红色黏土,另一种为灰白色的粉状土调合好的陶土须要不断地捏、锤、敲、打使之成型,最终架起松柴点火烧30分钟左右,再于木渣堆里闷上30分钟,黄褐色的泥土就会魔术般地变成黑色。

      制成的黑陶通体发亮,耐高温,类似于汉人运用的砂锅,是特别好用的家常器皿 黑陶是尼西一带藏族人生活中喜爱的物件所以以孙诺七林为代表的制陶艺人得以祖祖辈辈靠此为生据了解,汤堆村180多户人家中就有80多户从事手工黑陶制作尼西黑陶的手工制陶工艺千一百零一年来一成不变,几把木头工具和几片木板底座,就是他们全部的生产工具全部的黑陶制品都是用粘土一片片粘成,就算是圆形器皿,也不借助转轮 如今的黑陶已不仅仅是藏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它更是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走进豆腐人家,“酸水”点出400年温情 云南石屏制作豆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石屏人有做豆腐的习俗,豆腐被当作赠送亲朋款待客人的上好礼品 闲时,不管男女老少,石屏人喜爱带上家人,邀上亲朋到豆腐摊上小坐咬一口豆腐,品一口梭椤茶,其中味道,妙不行言山里来的彝家汉子,卖掉手里的山货,必定相邀到集贸市场豆腐摊上,一碟豆腐,一杯老白干,就能让一群山里的彝家汉子活得比神仙还欢乐 石屏豆腐从原料、加工到食用,都是一门探究精致的艺术其用料,讲究的是运用优质大豆,奇妙之处在于运用境内特有的自然井水(俗称“酸水”)作凝固剂,养分丰富而不含任何有害物质。

      令人叫绝的是,这种“酸水”离开石屏无论如何也点制不出豆腐曾有人用此“酸水”,请石屏的师傅到外地点制豆腐,但试了多数次都未胜利,因此有人戏称石屏豆腐是带不走的石屏专利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妙的景观不管是县城、乡镇的小集镇,还是嘈杂的集贸市场、街头巷尾,随处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细心烤制豆腐的街边小吃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石屏人烤豆腐特殊讲究,用来烤食的豆腐,要用簇新豆腐发酵2~3天,再用木炭文火渐渐翻烤,这样烤出来的豆腐皮黄而不焦,豆腐膨胀如馒头,掰开来看,熟透的豆腐气孔如麻,芳香四溢,再配上细心调制的佐料,保准让你胃口大开曾有文人这样写道“眉柳叶,面和气,手摇火扇做经纪,婷婷炕前立酒一提,酱一碟,馥郁馨香沁心脾,回味涎欲滴生动地描述了石屏的街边小吃 板蓝根作原料,白族扎染的漂亮神话 扎染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印染工艺,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驾驭了这种艺术,并在织物的印染中广泛应用到了唐朝,丝绸扎染制品大为盛行,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时髦商品 民族扎染主要有白族扎染和彝族扎染白族扎染的制作方法是人工将白布扎成“梅花”、“八卦图”、“蝴蝶” 等备种花样后,放到染液里冷染10余次,绽开后即成蓝底白花图案。

      花样朴实大方,美观夺目,而且不易褪色可缝制服装、民族包、窗帘、壁挂等,也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 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划细腻、变化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纳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化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自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制作时,依据人们喜爱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肯定襞折的小纹,再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肯定担当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洁的几何图形组成 傣族原生态纯手工造纸技艺,传女不传男 傣族构皮手工造纸技艺,因取材“构树”而得名,有几一百零一年历史傣家人称手工纸为“洁沙”,这种纸坚韧雪白、松软光滑、久存不陈、防腐防蛀 手工造纸持续了近千年,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是迄今为止工艺传承最为完整的手工造纸术,至今仍旧运用东汉时期造纸的完整工序,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手工造纸是件体力活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是靠手工操作,除了打料可以借用一些机器的力气以外,其它只能靠人力了所以,情愿做这种工作的年轻人很少当黑色的构树皮经过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晾晒之后,最终蜕变为傣族传统的白棉纸,而这个过程中的全部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 傣族纯手工棉纸的原料为当地产的“构树皮”,傣语称“埋沙”其生产过程为浸泡、蒸煮、淘浆、抄纸、晾晒5个流程,共11道工序千一百零一年来,手工造纸技艺只传女不传男,无论是浸泡,蒸煮还是捶打,或是抄纸、砑光,都由女人来做 古老的手工瓦窑,再不看就消逝了 “井”字框、大弓、土括……这些老式的器件,随着瓦片、排楼砖一起,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了 曾经,“瓦”做为老房子防雨的建筑材料,持续几千年瓦”是以白“瓦”为上乘,青砖白瓦是古代农村建筑的高质量的要求多少古时的大宅院,“瓦”的流线图形,淡淡的色调,给中国传统古建筑增加了光辉的形象 随着社会进步的发展,建筑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建筑的的屋顶防雨多用水泥浇铸所替代,“瓦”的建筑功能慢慢地退缩到部分农村和一些古建筑行业做为“瓦窑”——这个生产“瓦”的工厂,现在越来越少,农村这种冒着青烟土包型的建筑,逐步在人们的视线中淡出。

      信任若干年后,大多数人会不知这是何方圣物 “瓦”的浇制过程简洁,用泥做成“瓦”坯,晒干后放进“瓦窑”燃烧,一个多星期后便出窑做“瓦”,进窑、出窑是特别苦的力气活,在比较窄小的“瓦窑”里干活,采光是仅靠从窑顶的空中下来的一支光,在拥挤的“瓦窑”时干活,加上燥热的窑里的余温,个个都是汗流浃背,满窑的灰尘,让人喘不过气来 现存的瓦窑,主要用来烧制旧式瓦片、排楼砖、清水砖,用于古建筑、寺庙、古厝的修筑,还有些私人买来修砌自家炉灶 编辑 刘翠霞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