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进气道).ppt
19页第四节 进气道一、功能、设计要求 1、功能u引入空气u高亚音或超音速飞行时 减速 2、设计要求u损失小(内流、外阻)u工作稳定性好u高流通能力u出口流场尽量均匀u温度畸变u压力畸变3、位置亚音飞机:短舱、尾部等 超音飞机:头部、机身两侧 、翼根、腹部等4、分类u亚音u超音二、亚音进气道1、结构形式皮托管式 2、流动模型流量系数 大小决定于飞行M数和发动机工作状态0 1u对相同超音速来流,经正激波的总压损失大于斜激波来流M1=1.5正激波:s=0.92 M2=0.7斜激波: (楔形物=108’,=57), s=0.986,M2=1.107u对于斜激波,越大, 越大,激波越强,损失越大u经正激波,气流方向不变;经斜激波气流向波面转折u相交与反射三、超音速进气道1、气动设计原理利用激波的性质,设计为多波系结构, 即先利用损失小的斜激波,逐步将高超 音流滞止为低超音流,再利用一道弱的 正激波将超音流滞止为亚音流u减小因激波引起的总压损失u波系结构来流M数=2.0激 波 波 系波后M数正激波0.5770.720.72一道斜激波 正激波楔板角1=20441.160.870.866正激波0.8680.996 二道斜激波 正激波楔板角1=10361.6170.980.926楔板角2=12391.120.947结结尾正激波0.89650.9982F15 超音速进气道2、基本类型轴对称 二元(矩形)3、工作原理Ma1Ma1收敛—扩张 三种类型 混压式 外压式 内压式内压式超音进气道超音亚音:全部在口内完成; 理想状况:总压损失小 因起动问题,较少实用。
外压式超音进气道u 超音气流经过2道斜 激波后,气流速度减 小,压力提高,再经 过一道位于进口处的 正激波降为亚音流, 在口内的扩张通道内 进一步减速增压;u超音亚音:全部在 口外完成;u外阻较大混压式超音进气道u超音亚音:介乎于 前两者之间;u外罩平直,外阻小;u结尾正激波可自动调 节,工作稳定;u起动较容易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1)斜波系角度变化交点不再位于唇口u低超音速飞行, 激波交点前移,超 音溢流阻力加大u高超音速飞行, 激波交点后移,激 波损失加大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2)结尾正激波位于 喉道(临界状态) (3)结尾正激波被吸向 后移(超临界状态)总压损失加大 嗡鸣 (4)结尾正激波被推出 口外(亚临界状态)亚音溢流阻力加大 喘振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5、调节u轴对称移动中心锥体u二元 调节楔角板角度 外罩角度 放气门 辅助进气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