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缩印完整版.docx
2页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 他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组自然观的本体 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他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 人鱼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塔门在研究人与自然界 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 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 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 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互相联系,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 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 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 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 向和目标生态自然观的生态系统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 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 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1. 闭路循环规律①.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②.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 动,即能量流能量流是单向的③.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 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 传递,即信息流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2.反馈调控规律①调控,即调节与 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 作用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 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 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 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 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 程一机制一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 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 识、理解和实践。
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 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是最终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八、自组织概念及机制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 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 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 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其是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自组织机制:开放 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1)开放性:所谓开放是借助外 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客服、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 稳定的有序结构3,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 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 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 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4.涨落“生序原理”:涨 落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 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 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通过涨落达 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 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 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1.以 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 知识创新体系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4.各具特色和 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 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创 新体系的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 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 维的重要意义。
1.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 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 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 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 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 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 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 辩证统一3.移植、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移植和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 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 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 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 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新是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 一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内容一致、相互作用、不 可分割,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批判性思维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的支持和帮 助在面对旧思想、旧观念和旧技术时,创新者要破旧立新,实现理论突破 和技术革新,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胆略;具有寻根究底的强烈 好奇心和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心;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 具有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这就是典型的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的 介入、驱动、引导和激励,创新意识就难以孕育成型,创新过程就不能启动 并持续下去,创新成果也就不能最终完成科技史上数以万计的发明创造, 都离不开创新者的批判精神相反,唯命是从、人云亦云的从众性,偏见成 癖、独断专行的褊狭性,思想懒惰、因循守旧的刻板性,都会对创新起阻碍 作用另一方面,认知技能为创新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本工具 一般说来,创新过程包含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 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相应的认知技能例如,在问题表征中,需要运用 解释技能和分析技能,去加工问题涉及的各类知识,实现对问题的字面理解 和深层理解。
又如,在监控中,既要运用评估技能,对解题过程加以反思、 监督和检验,又要运用自我调控技能,及时改正错误,校准方向科学和技术的联系1.科学与技术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旨的一种社 会活动他们都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满足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 造更为优越的环境为根本目的2.科学和技术都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紧密相 关他们都生产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都可归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的物 质生产需求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 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 题并提供解题以必要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成为 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 “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 生产力科学的本质特征:①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 化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 化现象②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 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③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 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的本质特征:①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 经验或者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既可以包 括技术活动,又可以包括其最终的成果②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 直接的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 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论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 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 现象一一“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 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一一“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 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 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既非技术决定论,亦非社会决定论,而是 将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结 合起来科学的体制目标: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要求科学家必须做出独创性的贡献, 实际上就是要求科学家不断生产出新的和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不断增加社会 的知识存量社会规范:1,公有主义:规范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强调科 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2.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内容和科学评价标准 的客观性、普遍性;3.无私利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活动来谋取私 利;4.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任未曾发现的东西,做出了 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其工作才会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科学价值观反思⑴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 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 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⑵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 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由此,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消极 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悲观主 义便应运而生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 协调发展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科学主义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 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 的知识,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科学主义将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将一切与科学不 相符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没多少价值或是错误的,应反思批判如现 在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就是对唯科学 主义的有力批判但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 利于科技的发展20C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 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 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