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黄山教师考编公告之优秀美术教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doc
2页紧随明尚教育,考编先人一步!安徽黄山教师考编公告之优秀美术教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术 教 案课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 3、4 周 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 《平沙落雁》 二、 《江山如此多娇》 三、 《万山红遍》 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1、导 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 ;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由故事引入 2、新课一、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 。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 、弹琴的老人、大雁……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 “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 依画之意境作诗: 平地风起愁近秋①,沙飞卷带百花休②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雁去流水《九辩》⑤忧 【解释】①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②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③落幸:失落[失去],宠幸④《离骚》: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⑤《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 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 、 《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二、 《江山如此多娇 》 磅礴旭日升中华, 九州沐浴金彩霞 世纪更替逐浪高, 国昌民种富贵花 《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三、 《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 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万山红遍 李可染 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理解画的意境讨论画的意境 3、练习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 8—9 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结 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理解了意境是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5、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