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要点和历年试习题及答案.doc
12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 )解放的科学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 )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 )和改造( ) 第三章 ( )及其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 )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 )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章 ( )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 )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 )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 1、哲学: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 2、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作(《资本论》)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立场:人民利益 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4、最高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哲学派别(世界本原可否认识如何存在)、物质、意识(本质属性)、二元论 物质存在方式(根本属性) 运动与静止 运动展示 时间、空间 世界物质统一性(表现:自然,人类社会)(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关系,社会领域,社会发展辩证法: 总特征——联系(客观、普遍、多样、条件)和发展(1/3) 规律——对立统一(核心?动力,方法)、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
辩证范畴及运用认识论 认识(反映与创造)、实践观、实践的三要素、 实践与认识 认识运动规律:实践—认识—实践; 感性认识(感、知、表)—理性认识(概、判、推) 主体(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与客体因素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检验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与相对性(条件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含义、实践特性) 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物质)与社会意识(精神)—— ——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非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范围)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 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社会发展重要动力:(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生产、生活、思维) 科学技术双重影响:(正面;负面)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劳动二重性(具体、抽象) (理论地位!) (具体:人与自然关系,抽象: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价值(质——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经济(条件)价值规律(内容;表现;作用)货币职能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深化 I(v+m)=IIc ,I(c+v+m)=I c+IIc ,II(c+v+m)=I(v+m)+II(v+m) 资本与货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工资 剩余价值的分配自由竞争——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二战形式4) 垄断资本世界扩展(输出——借贷、生产、商业资本) 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金融、经营)(本质:资源配置国际化 ) 资本主义新变化(所有权与控制权;劳资关系;分配关系)三、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代表,闪光点,局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类型,方式,整体)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平衡,一国胜利) 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任命制)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6) 社会主义最重要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3) 必然王国?——自由王国? 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灭亡,胜利) 马克思主义“两个决不会”(旧生产力灭亡,新生产关系出现)齐白石:“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
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名声到老低鲁迅:“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两段话包含什么哲学道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分析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是什么1.这一题目包含原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是反映,客观存在是人类意识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就没有人类意识可言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人类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机械的,而是能动的,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第三,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第四,意识能反映自我,调节并控制自身的行为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条件:第一,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认识和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实践,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4.齐白石画虾逼真生动,栩栩如生正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建立在充分的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正在于此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应当提倡“斗争哲学”,在和平建设时期则应提倡“和平哲学”请分析这种观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2.将矛盾的斗争性等同于“斗争哲学”是根本错误的,在任何时候强调“斗争哲学”都是不科学的,第一,它片面地强调矛盾斗争性而否定矛盾同一性;第二,它混淆了政治概念同哲学概念的界限3.“和谐”作为哲学概念,它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一致的,它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和、协调、合作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统一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至于“和谐哲学”的提法,也要正确理解,如果把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是符合当今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如果把和谐哲学同斗争哲学相对应,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而否定矛盾斗争,也是不正确的。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关原理,说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1.在人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狭义的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具有自发性、非逻辑性它对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精神动力的作用 广义的非理性还包括人的灵感、顿悟、直觉和幻想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品质,其作用是借助少量事实,通过创造性联想而快速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使认识实践活动发生非逻辑的跳跃式上升。
它对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促进作用2.司马迁的论述,指明了某些人可能在困难的条件和逆境中,激发出积极的非理性因素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强烈的使命感、直面困难的勇气,并通过勤奋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优秀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成果这就启示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作用,又要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来促进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3.司马迁的这种做法也朴素地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实践是“成一家之言”认识成果的基础,而认识的结果和理论也指导着实践过程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春秋末,晋国的知伯要去攻打仇由国,可是道路十分艰险,使军队没法行军于是,知伯便生一计,他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欢喜,准备开辟道路,迎取这口大钟仇由国大臣赤章曼觉得赠钟背后必藏有祸心,便向国君谏议说:”不能这样做,要知道,赠送这样贵重的礼物,是小国服侍大国的做法现在大国反过来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可是,仇由国君不肯听取这个意见,最后还是接受了知伯送来的大钟;赤章曼看到事情不妙,就驾着马车飞快地跑到齐国去了。
过了几个月,知伯的军队沿着新开辟的道路,一举灭掉了仇由国为了一钟而亡国家,确实是因小失大请问:在上述故事中,仇由国国君与大臣赤章曼的思维方法有什么不同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作用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等,对于事物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联系的观点体现在思维领域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并且要防止用简单化的,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做法从题意看,仇由国大臣赤章曼与国君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正在于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晋国这一大国向仇由国这一小国赠送贵重礼物这一事件上赤章曼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件事情,认为这件事极不正常,大国反过来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而国君只是孤立的来理解这件事物所以认为应该接受这件礼物所以对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与思考,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如果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曾经是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