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校园”培养模式下赴东南亚留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doc
8页双校园”培养模式下赴东南亚留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摘耍】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中重中之重随着中外办学的迅 速发展,出国学生党员人数逐渐增加,出国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面临着许多 问题:制度的缺失、重视程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党员发展时间错位、党 组织配置作用不强以及党员意识不强文章通过研究云南民族人学东南亚 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赴东南亚留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创新模式,构建了行 之有效的“双校园”培养模式下赴东南亚留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体系关键词】双校园;赴东南亚留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从《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颁布 实施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也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机构不断增多,办 学层次也不断提高,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其中,“双校园”模式已成为培 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人才的新途径双校园”的时间和空 间性质,使得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探索在 “双校园”培养模式下,赴东南亚留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对于加 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定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学风建设、 校风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双校园”培养模式“双校园”培养模式是指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中方和国外大学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相互承认学分,学生在内外双校园完成学业、取得国外 大学学位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般采用“2+2”的形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2 年,后2年在国外学习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以下简称民大东语学院)自 1993年成立以来,采用“双校园”的培养模式己有20余年每级学生都 采用“3+1”的培养形式,即学生一二年级和四年级在国内学习,三年级 赴东南亚南亚国家学习,学生毕业时取得云南民族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 证二、“双校园”培养下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 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的缺失冃前,民大东语学院依据党员管理规定,加强对赴东南亚留学的党员 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但是没有制定针对其的管理制度,也没有相应的管理 细则等,自然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考查、学生党组织生活、党员学生的 教育和管理,也没有相应的监控措施二) 教育和管理程度不够在"双校园”培养模式下,国内高校普遍比较注重国外大学的教学资 源,但是不太注重对方的教育管理机制东南亚都是宗教国家,因此对学 生的教育和管理不像国内大学那么严格,特别是对党员学生据了解,很 多学生党员在国外很少过党组织牛活,和党支部书记联系较少三) 管理方法针对性不强出国学生党员人在国外学习时空跨度大,沟通难度大,发展对象和预 备党员考察难度也大,保证发展质量难。
学生身处东南亚,实地考察、面 对面交流的机会极少,不易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受纪律、组织 等手段约束的影响力也较少,这都会导致党员学生与党组织的沟通不畅 通,失去对党员学生的约束四) 党员发展时间错位云民大东语学院一般是在每年11月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 结朿考试合格,发放结业证书学生在取得结业证一年以后,经过各方面 的考察,才可以被列为发展对象发展对象有三个月的考察期,期满可以 将优秀的学生吸收为预备党员,也是来年的3月份此时,已是二年级第 二学期,同年8-12月各专业的学生将分批赴东南亚学习这批学生转为 正式党员的时间人概在来年的3月份,但是他们都在国外,无法按期面对 面的提出申请,并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所有的时间限制,都会给随后工作 带来被动五) 党组织配置作用不强云民大东语学院对出国学牛党员的管理,还停留在原所在党支部在 这种组织配置下,很难了解和掌握其在国外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很难结合 出国党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更谈不上保持党员的 先进性六) 党员意识不强由于特殊的办学模式,使得部分党员学生认为赴东南亚学习只要学习 好对象国语言知识就够了;还有由于学生党员在国内学习时间不长,接收 组织培养教育的时间不多,致使这些党员学生的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 不强,认为自己主要到国外学习发展,忽视自身党性修养的提高,甚至忽 视党员身份,从而失去和组织联系。
三、“双校园”培养模式下赴东南亚留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对策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合作办学下的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 作,建立完善的入党积极培训、入党介绍人的把关、发展党员的公示和预 备党员转正的评议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加大党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发展 党员的标准,严格工作程序,保证党员的质量)完善国内外党建制度应结合学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相关要求,学院党委可制定《学生 党支部工作手册》包括相关工作条例、学生党员发展实施细则、学生党 员教育和管理细则等制定《岀国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的管理办法》,出国学生每 三个月应向党小组提交思想汇报二份,每月与培养联系人联系一次党小 组每月召开例会,评议其现实表现,并向所在支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汇报 同时,由学院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便于开展国外党员相关活动建立《出国学生党员党费收缴实施办法》交纳党费是每个党员必须 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出国的学生党员党费的收缴,可采用较为灵活的 办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出国前的预交、冋国后的补缴、支付宝支付等 方式通过缴纳党费,可以增强党员的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建立《出国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在党员发展时,把握好时间,优中 选优,缩短吸收为预备党员的时间,并尽量在国内就完成预备党员的转正 等,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其考察。
对于预备期满不能按时回国转正的情况, 可以采取现场评议、书面评议以及视频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或者由学生党 支部书记在转正大会上代为宣读转正申请,介绍其相关情况,然后投票评 议这些方式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保证了符合条件的出国党员能按时转正,也促进预备党员的健康成长以及党员的质量 (二)提高国内学习期间的党员发展教育水平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可以由学院党委书记介绍党 的组织机构、发展党员的标准,使得新生在入校后就接受启蒙教育,明确 奋斗方向;组织优秀党员进班宣讲,鼓励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引导大 一新生树立正确的党员发展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新生入校后就启动入党积极分子遴选工作, 建立培养档案,指定培养联系人,加大培养力度在新生中,开展学习党 章、党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其对党的感情,明确入党的冃标在遴选的 积极分子中,进行党的基础理论、工作实务以及素质拓展等培训邀请校 内各党委书记、组织部部长等教师,通过讲座、讨论、观看影片等,强化 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其入党动机,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素养培养联 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对一的培养,定期开展面谈以及思想汇报,提 高源头质量。
强化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继续教育树立科学的党员发展观,坚持 党员发展标准,正确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宁 缺毋滥学院党委可制定《党员量化考核评分细则》,从思想素质、专业 素质、日常行为以及工作实践四个方面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进行量化考 评,学期末评选出学院优秀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赴 东南亚学习的优秀党员,担任国内同班同学的导生,协助国外大学班主任 做好班级事务,和国内同班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党员模范 作用的发挥和业务索质的提高要求他们重视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身作则,始终铭记自己党员身份,注意言谈举止积极 落实跟踪教育,使其思想和信念不因环境变化有所放松三) 出国前教育和培训出国前,学院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访谈、回国返校学习的优秀党 员师兄师姐的先进事例讲坛以及重温入党宣誓等形式开展党章教育、爱国 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等活动通过党章教育, 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对入党的期盼;通过爱国教育,可以提高学 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理想和信念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境界和 认识水平,从而抵制错误思想;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可以使出 国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在纷繁复杂的国外学习生活中保持清醒 头脑,明辨是非,把握好人生方向。
四) 建立国外党小组在出国的党员学生中,建立党小组,制定党小组工作职责、活动规范, 明确相关小组长、联络人的具体任务,指导国外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 预备党员以及党员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并积极与国内党组织联系小组 长由正式党员担任;如没有正式党员,可以由思想成熟的预备党员担任, 负责国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国内党组 织以及党支部定期和国外党小组联系,每月听取国外党员学生思想汇报 等,加强对其的监控教育,以及管理和教育的程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 模范作用,以良好的形象影响他人、感召他人,实现基层党组织健康持续 的发展1) 充分利用媒体手段,遥控和掌握国外党员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日新发达的今天,对国外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仅仅要利用传统手 段,还要利用媒体手段学院可以通过建立飞信群、群和群,以及 备案邮箱等作为日常经常联系的重要手段党支部可以根据每月党小组的 汇报情况,对现实表现不好的学生在飞信群、群或群中进行批评教 育,以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同时,在学院网站和学院院刊中,增加关于 留学生地的栏目,及时报道国外留学生的相关活动,及时反映在国外生活、 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1] 时昌桂•“双校园”办学模式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杳及对策[J]・ 赤峰学院学报,2011 (12).[2] 曹艳•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分析与思想[J]•南通航运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6)・基金项目:2013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助“东南亚南 亚亟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冃教学科研二级项冃《云南省高校赴 东南亚南亚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ckyl4o作者简介:马娜娜,河南焦作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