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应用效果评价.doc
7页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治 疗中的实施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研究急性脑梗死患 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 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 果、住院时间、患者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 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总满 意度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观察组自第7天均明显优于对 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 33%,优于对照组的2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对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治疗项目包括:(1)合 理调整饮食结构;(2)加强运动锻炼;(3)常规护理;(4) 吸氧;(5)甘露醇降颅压;(6)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具体病 情适当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7)静脉滴 注前列地尔注射液20U g+0. 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l次/d, 治疗过程中,必须避免使用脑循环改善药物与其他血管扩张 剂此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轻重程 度适当调整用药剂量与服药疗程,观察症状变化、不良反应 等情况。
1.3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得到的资 料,由专家指导,并结合主治医生所拟定的治疗计划,为患 者拟定临床护理路径表,让通过培训的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 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根据 患者的想法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不安、 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从而达到促进患者配合治疗、提高 治疗效果的目的,并每天由护士长进行查房、记录患者的情 况,对于出现异常的患者,需要重新评估,并及时将其临床 护理路径表进行修改,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随时改善 临床护理路径表[2]在患者出院当天清晰指导患者及其家 属办理出院手续,同时检查出院带药是否齐全,服用方法等 是否清楚明白,同时将疾病预防、营养、康复饮食制定成册 让患者进行阅读,并且每月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回访,提 前提醒复诊时间将这些内容均制定成表格,每完成一项便 进行打勾标注,以便利于交班等工作交接在患者入院后便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脑梗死的程度等进 行有针对性的路径表制定,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随 时更换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给予检查,督促落实其每项实 施情况,以免造成疏漏,耽误患者病情。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 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整改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同时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进行互相监督,调动起护理人员工作积极 性将患者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及时备注,并在交接班的过 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需要随时对路径表进行改善和 评价责任组长随机检查路径内容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督促 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备注 ⑶1.4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 务模式的满意情况,同时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统计不同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值的变化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等情 况,并统计分析作为疗效评定依据1. 5疗效评定标准疗效分为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经过治疗 后,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 显效:患者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 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效:治疗 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低于17%或减少[3]总有效 =痊愈+显效+有效1.6统计学处理2结果2.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6L1) d,对照组患 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94.2) 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 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情况 观察组总满意度95. 00%,对照组总满意度80. 00%,观察组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V0.05)详见表13讨论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疾病,约占75%,病死率 10%〜15%,急性脑梗死具有三大临床特点,即发病率高、致 残率高、死亡率高,该病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其 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脑保 护、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扩血管、抗凝以及积 极预防并发症等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脑血管 疾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发病率、致 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4]而在常 规临床治疗其效果不尽相同,但经长期的临床研究得出,对 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 用[5-6]o临床护理路径为一种优秀的护理方法,首先被用于特殊 患者的护理中,为一种有规划的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 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7-8] o 一方面临床护理路径采用 计划式护理模式将每日护理日程事先进行规划,护理人员 根据护理路径进行有条不紊的临床护理,可以大大提升护理 人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操作发生[9-11] o另一方面,规划 后护理人员按照每日护理日程进行工作,减少可能出现的差 错,提高护理目的性,提升了护理质量[12-14] o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 明临床护理路径带来的满意度提升是显著的。
并且由于对护 理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划,节省了工作量,护理质量更高,观 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本研究还对患者的 NTHSS神经功能评分自路径护理管理后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同时临床效果较普通临床护理提高21. 67%O临床护理路径采 用后,护理人员工作更加全面、细致,并且差错出现较少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效 果较好,可以进行有规划并且有预见性的护理,提升工作效 率以及护理质量,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参考文献[1] 曹丽萍,苏建华,张俊华,等.康复路径护理对急性 脑梗死患者ADL能力的影响[J].工企医刊,2013, 28 (6): 449-451.[2] 任晓东,肖宏,张禹,等.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对脑出 血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 35 ( 12):144-146.[3] 徐秀芳.临床路径护理实践[J].淮海医药,2013, 31 (3): 279-282.[4] 赵丹.应用临床路径护理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29 (10): 306-307.[5] 陈晓晟,李玲,张俊芝.路径护理对重症脑梗死偏瘫 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 9 (3): 78-79.[6] 陆红.37例脑出血临床路径护理疗效观察[J].中国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 10 (1): 120.[7] 杨颖.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实施超早期静脉 溶栓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34(24): 3735-3736.[8] 杨春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 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4, 23 (1): 135-137.[9] 王丽华,刘振宇,周俊英.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后 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 19(1): 81-82.[10] 郭燕青,樊蕊.舒适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中 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 (34): 60-62.[11] 叶健.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国 医学创新,2013, 10 (35): 158-159.[12] 邵慧,刘美玲.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 [J].中国医学创新,2014, 11 (2): 87-89.[13] 李湘兰.脑出血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护理干预[J]. 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 (21): 71-72.[14] 田英姿.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患者的效 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 11 (1): 221-222.(收稿日期:2014-04-13)(编辑:程旭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