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的起源和发展-古时期发展史.doc
13页纸的起源和发展-古时期发展史西汉时期以灌桥纸为例,经专家检验,得出这种早期汉纸的特征 如下:(1) 纸质粗厚(厚0・14毫米),表面皱涩;(2) 表面有较多的纤维束,其至是未打碎的麻绳头;(3) 纤维组织松散,交结不紧,分布不匀;(4) 显微镜下观察纤维帚化度低,细胞未遭强度破坏;(5) 纤维交织时透眼多而人;(6) 外观呈淡黄色;(7) 无文字,木便于写字,只能作包裹之用以上说明西汉是麻纸的萌芽阶段,产量不太大,产地不广,质量 有待提高,仍不足以代替帛简但西汉罗布淖尔纸上,看到有被讶光 的痕迹可见纸的讶光自西汉即已开始东汉写字用纸的记载,史不绝书《后汉书•邓皇后纪》载,永元十四年(102年)邓后即位,在 这以前,”万国贡献竟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但供纸墨 而已”《太平御览》卷605引《东现汉纪》也说邓后即位后,”万 国贡献悉禁绝,惟岁供纸墨而(2S这条记载在年代上早于蔡伦献纸 于朝廷的元兴元年(105),可见东汉早已有了良纸《后汉书•百 官志》载,少府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J尚书 令有丞”假署印绥及纸笔墨诸材用库藏”可见,宫廷内有专门掌管 纸墨的官吏《后汉书•延笃传》注引《先贤行状》d?quot;笃欲 写《左氏传》,无纸。
[其师」唐溪典以废「片戋」记与之,笃以「片 戋」钱记纸不可写,乃借本诵之《北堂书钞》卷104引延笃(167 年卒)答张奂书:"惟别三年,梦想记忆,何月有违,伯英(张芝) 來惠书四纸,读之反复,喜不可言东汉的字纸除在新疆、内蒙古出土外,近来在甘肃也有出土1974年1月8日,当时的武威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社员在旱滩坡修水 利时,发现一座汉墓,从中出土有木俑、牛车、木盒,陶器、剪进五 铢钱等有趣的是,在木牛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党寿山:《甘 肃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发现古纸》,《文物》1977年第1期)考 古工作者根据对某葬和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断定该墓属于东汉晚 期,即公元2枇纪后半叶旱滩坡纸出土后,已裂成一些碎片,最大 的约为5x5厘米,存在于木牛车车箱两侧,三层纸粘在一起,纸上 有较大的汉隶墨迹,明显可辨者有"青贝"等字原料为麻类(潘吉 星:《谈旱滩坡东汉出土的麻纸》),纸质细薄(厚0・07毫米), 表面平滑;纤维束少见,有很少较细的纤维束;纤维组织紧密,分布 匀细;纤维帚化度较高,细胞遭强度破坏;透眼小而少;大部分呈褐 色,老化程度大,少部分呈白色,有柔软性;用于书写旱滩坡纸的 这些特点,一眼就可看出质量之高。
从这里可以推知,在造纸过程中 对破麻布、绳头等原料,已采取碱液蒸煮、精细舂捣,反复漂洗等工 序,制成分散度较高的纸浆,再用滤水性好的细密抄纸设备抄出来的东汉末,造纸术更有提高还出现了名纸,汀左伯纸”就是其中 之…据唐代张怀罐《书断》卷…说:"左伯,字子邑,东莱人, 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末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179〜253 年)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 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在2、3世纪时,「咗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齐名,为当 时的人们,尤其是书法家所爱用5世纪时的肖子良在答五僧虔信中 描述说:”子邑之纸,研妙辉光;仲将(韦诞)之墨,一点如漆;们 英(张芝)之笔,穷神尽意在麻纸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东汉时还用树皮纤维造纸 树皮纸的出现,是东汉造纸技术史上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为纸的 制造开辟了…个新的更广泛的原料来源,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提 升魏晋南北朝吋期如果说,汉代在书写纪事材料方面还是绑帛和简牍并用,纸则只 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的话,那么这种情 况到了晋朝就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O由于晋代已造岀大量洁白平滑而 又方正的纸,人们就不再使用昂贵的绑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而 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 淘汰了简牍。
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甚至明令规定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凡 朝廷奏议不得用简犊,而一律以纸代之例如东晋的豪族桓玄(369〜 404年)掌握朝廷大权后,在他临死的那一年(404年)废晋安帝, 改国号为楚,随即下令停用简牍而代之以黄纸:“古无纸,故用简, 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地下岀土文物也表明, 西晋时还是简纸并用,东晋以降,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几乎全是 用纸了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丰富,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这个时期 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 纸北方以洛阳、长安、山西及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主要产麻纸、 楮皮纸、桑皮纸陈朝的徐陵(507-583年)《玉台新咏•序》说: ,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山东早在汉末就产名纸,东莱人左 伯在曹魏时还在世,「左伯纸“名重一时而长安、洛阳是在两汉的 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为造纸中心的东晋南渡后,江南也发展了造纸生产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建 业(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纸中心,也产麻纸、桑 皮纸和楮皮纸北宋米芾《十纸说》:「六合(今扬州附近)纸,自 晋已用,乃蔡侯渔网遗制也网,麻也「这时的浙江嗦县剜溪沿岸, 成为藤纸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纸为大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广大纸工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积累了 许多先进技术经验,因此名工辈岀,名纸屡现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纸 外,还有南朝刘宋时的张永沈约(441 — 513年)《宋书•张永传》: 肆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墨皆自营造”,他造的纸为当时北方 所不及1964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代纸绘地主生活图,长106.5 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张纸联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纸本绘画 1966〜1969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间剪纸,式样美观大方,具有 浓厚的民族风格而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的笔法圆熟流畅,有浓厚的 隶书风味,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陆机等人也都是以麻纸挥毫潘吉星 先生对魏晋南北朝近百种古纸都进行了检验,证明其中90 %以上都 是麻纸(参见潘吉昌:《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55页),以木麻和 芒麻为原料的居多除麻纸外,这时期还采用其他韧皮纤维原料造纸,如楮皮纸、桑 皮纸、藤皮纸等从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为止,浙江嗦县南曹 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开创用野生藤皮造纸而久享盛名据文献记载,晋朝还有一种侧理纸,实即后世的发笺,以麻类、 韧皮类等传统原料制浆,再掺以少量水苔、发菜等作填料,用量虽少, 但因呈现颜色,放在纸面上非常明显。
这种发笺纸在唐宋以后还继续 生产,直到近代外国的发笺,最著名的是朝鲜李朝的发笺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匚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加工技术 之-是表面涂布所谓表面涂布,就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粘剂或淀 粉糊剧在纸面上,再了以研光这样,既可增加纸的白度、平滑度, 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面紧密,吸墨性好这种技术在欧洲的首次使 用,是1764年卡明斯在英国提出的,将铅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 涂刷在纸上而我国的涂布技术要比欧洲早一千四百多年,常用的白 色矿物粉原料有白垩、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涂布方法是先 将白粉碾细,制成它在水中的悬浮液,再将淀粉与水共煮,使与白粉 悬浮液混合,用排笔涂施于纸上,因为纸上有刷痕,所以干燥后要经 研光这类纸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被矿粉晶粒所遮盖的现象清楚可 见对纸张加丁的另一技艺是染色纸经过染色后,除增添外表美观 外,往往还有实用效果,改善纸的性能纸的染色从汉代就已开始 12世纪的刘熙《释名》说?quot;演,字,就是染纸的意思魏晋南 北朝以后,继承了这种染潢技术并继续流传下來晋时染潢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先写后潢,或者是先潢后写关于 染潢所用的染料,古书中也有明确记载。
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 参同契》中有"若篥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之语藥就是黄藥东 晋炼丹家葛洪(284〜363年)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黄篥染纸 黄葉或日黄柏,是一种芸香科落叶乔木,其干皮呈黄色,味苦,气微 香我国最常用的是关黄柏和川黄柏关于染纸技术,这时期也有专 门记载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专篇叙述染潢法其中说:”凡 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黄」藥熟后漉 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 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淀解其新写者,须以熨 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人则零落矣黄纸不仅为士人写字著书所用.也为官府用以书写文书下于民 间宗教用纸,也多用黄纸,尤其佛经、道经写本用纸,不少都经染潢 现在各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的魏晋南北朝写经纸中,有不少是潢纸 这种风气后来到隋唐时尤其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黄纸呢?第…,黄柏中含有纶物碱,主要是小柏碱、少量的棕柵碱、黄柏 酮、黄柏内脂等小柏碱呈苦味,色黄棕稠碱也呈黄色,味苦,可 溶于水这种生物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既延长纸的寿命, 而同时还有一种清香气味;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说,金水水火土五行对应于五色、五方、 五咅、五味等等。
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黄,黄 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时凡神圣、庄重的物品常饰以黄色,重要典籍、 文书也取黄色;第三,黄色不刺眼,可长期阅读而不伤目;如有笔误,可用雌黄 涂后再写,便于校勘这种情况在敦煌石室写经中确有实物可证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黄纸外,还牛产了其它各种色纸《初学记》 卷二十一、《太平御览》卷六五引应德詹《桓玄伪事》说?quot; 玄令平准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邺中 记》:”诏书以五色纸,著风雏口中这里提到的色纸,除青、赤 原色外,还有缥、绿、桃花等间色纸汉纸多粗厚,帘纹不显,而晋朝和南北朝的纸,都比汉纸薄,且 有明显的帘纹,是什么原因呢?从造纸技术上来分析,晋南北朝时, 是用类似现今土法抄的可拆合的帘床纸模抄造这显然是造纸技术史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这种抄纸设备的优越性,在于能抄出紧薄 而匀细的纸面,减少生产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设备投资这 种设备起源于何时,只能从出土古纸来判断,迄今最早有帘纹的纸属 于西晋看来它是在两汉抄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翰墨真迹辨》中谈到晋纸时写道: 目匕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南纸用竖 帘,纹必竖。
这个意见,数百年来被认为是鉴定碑帖书画的权威论 断如明朝人曹昭《格古要论》、屠隆《考槃馀事》、文震亨《长物 志》以及清朝人的许多著作都沿用此说作为鉴别古纸的依据帘纹分为帘条纹和编织纹两种潘吉星先生在《中国造纸技术史 稿》第63、64负中说:,从古纸帘纹的实测中,能分辨出纸帘是用 什么材料编制的根据笔者对大量古纸帘纹的实测数据分析,在每1 厘米内有9根以上帘条纹的,是用细竹条编制的纸帘子(9〜15根/ 厘米);每1厘米内有5〜7根(人部分是5根,即每根粗2毫米) 帘纹的,是用芨芨草或萱草茎编制的纸帘子后 种粗纹纸,多是在 我国北方无竹地区抄造的前一种纸多产于中原地区,尤其是长江流 域因此笔者认为,帘条纹的粗细,倒是辨别南北纸的重要方法之- O ”潘先生的这些论断有力地驳斥了赵将帘纹的横竖作为鉴别南北纸的 技术依据,而提岀了帝条纹的粗细,是辨别南北纸的重要依据这是 很有道理的因为粗条纸帘,抄纸吋滤水速度特快,易使纸质不够紧 密匀称为克服这一缺点,常常要将纸抄得较厚赵希鹄所谓北?quot; 其质松而厚”是也帘纹纸模滤水速度适中,能造出一种白亮而极薄 的的佳纸,表面平滑、坚韧,墨迹发光,以手触之,沙沙有声。
这种 佳纸在新疆岀土的实物不少,至今看到实物,仍令人赞叹不已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所用的造纸原料,除家麻和野麻而外,从晋朝以来兴起 的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