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高教社)》教学课件—第01章网络与新媒体概述.ppt

64页
  • 卖家[上传人]:sat****105
  • 文档编号:304922587
  • 上传时间:2022-06-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54MB
  • / 6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创新设计及运营战略视角2第一章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辨析和层次模型1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载体万维网2网络与新媒体的基础设施3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计算模式云计算4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数据环境大数据目 录534Chapter1第一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辨析和层次模型5一、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辨析(一)什么是网络?概 念网络、互联网、因特网的概念具有本质区别,但又容易混淆,具体的定义如下:网络(Network)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互联网(internet)是指将两个以上的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组成数据链路,完成网络与网络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67概 念因特网(Internet)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的英文称谓,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它以TCP/IP网络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网络联接成一个整体,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8概 念由此可见,严格意义上的网络、互联网与因特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已有的各类文献中,“网络”一词的实际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其内涵非常丰富,已经远远超出上述定义,在不同的情境下的所指都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视角:技术视角和学术视角9概 念技术视角的“网络”,常常指代“计算机网络”或“互联网”但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终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网络”一词在当前不再专指互联网,“网络”技术正从互联网技术向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扩展学术视角的“网络”,主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界定“网络”的内涵10概 念本书从技术视角理解“网络”在本书中,“网络”一词泛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是计算机的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是智能的互联网络;物联网是万物的互联网络11(二)什么是新媒体?12概 念新媒体(NewMedia)一词源于1967年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1969年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Media”一词;从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不久扩展至全世界13当前国内外有关新媒体概念的定义各不相同,至今仍是含糊不清本书认为,“新媒体”的概念可从“终端”视角、“应用”视角和“体系”视角进行界定概 念14概 念一是“新媒体”的“终端”说。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收音机)、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二是“新媒体”的“应用”说对用户而言,其真正感受到的新媒体其实就是由网络提供的一个个具体的应用(APP)三是“新媒体”的“体系”说新媒体”可看作是由一个新型网络、新型数据处理模式、新型计算模式、新型浏览模式、新型应用模式和新型终端构成的新型媒介体系15(三)“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学说16若将“新媒体”理解为狭义的“新型媒体终端”,则网络是“新型媒体终端”相互连接而成;“新媒体”终端经历了电视、电脑和的演变历程,相应地网络也就经历了广电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演变历程其他所谓“网络就是新媒体”,“网络与新媒体相加就是网络新媒体”等提法显然都是不严谨的若将“新媒体”理解为“新型媒介体系”,则网络是“新型媒介体系”的基础平台,是“新媒体”的一部分17“网络”与“新媒体”显然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会催生新型的新媒体终端;新媒体终端自身的更替也会不但扩大网络的覆盖面18(四)“网络与新媒体”与“网络与新媒体应用”19若将“新媒体”理解为狭义的“新型媒体终端”,“网络与新媒体”的含义是指新型媒体终端及其构成的网络。

      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是运行在网络上,通过新媒体终端可以访问的具体应用20若将“新媒体”理解为“新型媒介体系”,则网络是“新型媒介体系”的基础平台,是“新媒体”的一部分此时“网络与新媒体”的含义是指新型网络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媒介体系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是运行在网络上,通过新媒体终端可以访问的具体应用,是“新型媒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特 征21二、网络与新媒体的层次模型从“体系视角”来看,“新媒体”是由一个新型网络、新型数据处理模式、新型计算模式、新型访问浏览模式、新型应用模式和新型终端构成的新型媒介体系则网络与新媒体的层次模型如下:2223Chapter2第二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载体万维网24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或Web)是用户使用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浏览方式首先,万维网通过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ResourceLocator,URL)(俗称“网址”)来唯一标识因特网上的庞大网络资源25其次,万维网服务器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HTTP)进行信息交流最后,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是万维网的描述语言,是一种标记语言。

      26一、万维网1.0时代万维网1.0是一种广播模式:网站生产和发布信息内容,用户用浏览器阅读新闻、查阅资料27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先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前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钱天白先生为我国互联网创始人1990年11月28日,他代表CANET在美国的国际互联网中心正式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他也成为顶级域名CN的行政管理者,标志着中国网络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位置28二、万维网2.0时代万维网2.0是一种“用户参与创造内容,大家共享”的应用模式,具有个性化、自组织、互动交流、充分共享等特点29三、万维网3.0语义网万维网3.0(Web3.0)时代,人们更多地使用可视化的手段对数字信息进行归类、展示,使得交流、分析、感知、搜索都更加丰富多彩30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PatternRepository)2004年10月全球第一次Web2.0大会于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从此,“Web2.0”这一概念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开来31万维网3.0的技术基础是语义网(semanticweb)。

      在20世纪90年代,蒂姆伯纳斯李创造了“语义网”这个术语,用来代表一个数据相互连接并能反复重用的网络;在语义网中,数据能形成数据库,而非深埋于不同网站内部的不兼容数据库“储仓”(silo)32Chapter3第三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基础设施33“网络”是“网络与新媒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技术是“网络与新媒体”的基础技术,本节主要介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34一、互联网互联网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简称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布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外围设置和通信线路互联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管理软件的支持下实现相互资源共享的系统目前,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是因特网(Internet)35简而言之,因特网(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网络进行互联,蕴藏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因特网(Internet)的出现,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必然和象征计算机网络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36第1代(5060年代):该阶段以计算机终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为主要代表第2代(60年代末70年代):以因特网(Internet)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和各种网络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为主要代表。

      第3代(70年代末80年代):开放式网络互联标准(OSI)与因特网(Internet)的并行发展为主要代表第4代(80年代末90年代):以因特网(Internet)在全球范围的普及与发展为主要代表37对于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如何实现定位是一个大问题TCP/IP协议是因特网(Internet)中最为基本的协议,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成为计算机网络事实上的标准38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39截至2014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6694块/32图1-2-1中国IPv6地址数量40由于全球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因而自2011年开始我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2014年6月共计有33041万个图1-2-2中国IPv4地址资源变化情况41截至2014年6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3,776,909Mbps,半年增长率为10.9%图1-2-3中国国际出口宽带及其增长率42二、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以“固定”连接为基础,以“移动”特征为主导的互联网,目标是实现无论移动终端还是移动子网,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接入到互联网,保持通信不中断。

      移动互联网相比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移动性(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同时,从传统桌面式的上网转为移动上网将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43三、物联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在国际上又被称为传感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通俗的讲,物联网就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通过微型感应芯片并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人与物的“对话”,而且可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交流”,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概念最早可见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中44物联网使我们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世界里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扩展到连接任何物品,万物的连接就形成了物联网中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中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将“传感器及其网络”列为重点专项研究开发项目45全球都将物联网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确立未来信息社会竞争优势的关键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高30倍,物联网将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的发展为传感器、信息网络、数据处理等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大规模的物联网建设会直接催生相关需求量的急剧增长。

      46Chapter4第四节 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计算模式云计算47如何实现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是目前互联网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云计算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云计算(CloudComputing)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是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最具革命性的重大进展,将对网络应用模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8一、云计算的基本原理云计算是一个根本性转变,应用可利用、可管理的、优化的分布式计算资源,以及基于业务优先级实时驱动的存储资源,能构建全球服务协作网络49其基本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云计算具有强大的功能2、云计算具有明显的优势3、云计算的服务类型4、云计算的部署类型5、云计算平台的逻辑层次50二、云计算的变革性改变首先,云计算将赋予互联网更大的内涵并改变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模式其次,云计算模式将给移动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最后,云计算将改变信息化的模式51Chapter4第五节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的数据环境大数据52目前,信息海洋已经将我们团团围住,单一数据集容量超过几十TB甚至数PB已不罕见,其规模大到无法在容许的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人类已经从小数据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

      53一、大数据概述所谓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尺度,已有的一般软件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但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大数据的定义不尽相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